【念故乡】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世界!以下内容转载编辑自网络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巩俐主演的《画魂》,这部电影就是讲旅法画家潘玉良的故事的。
《画魂》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根据石楠的小说改编,由黄蜀芹执导,巩俐、尔冬升等主演。于1994年3月12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讲述了江南名妓潘玉良在其丈夫海关总督潘赞化的帮助下而改变了一生命运,成为知名画家。电影以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为原型,描述了她被卖、被赎、学画直到最后成为艺术家的传奇经历。电影《画魂》不紧不慢的节拍、屡现镜头的江南风景、各式美丽的花瓶、古老的镂花罩灯、精致的旗袍与洋装、乌黑的发髻、昏黄的光线,偶尔出现的玉良的真迹。这一切一切把一个与旧上海、老芜湖、江南水乡密不可分的老故事娓娓道来。巩俐将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女人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演绎得至诚至真。这部电影也是巩俐的代表作之一。该片也是黄蜀芹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尝试。
潘玉良原名陈秀清、张玉良。1895年6月14日,潘玉良出生于江苏扬州。一岁丧父,八岁丧母。十三岁时被好赌的舅父卖给芜湖妓院成为雏妓,1913年芜湖盐督潘赞化为她赎身,并纳为妾室,证婚人是潘的同学陈独秀。潘玉良这时开始改姓潘。1918年,潘赞化将她送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1921年,潘玉良前往法国深造,先后就读于里昂、巴黎、罗马的美术学校。1929年归国后,先被上海美专刘海粟校长聘为西洋画主任,次年又被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聘请为油画教授,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1937年,再次旅居巴黎,在法国居住长达五十多年,卖画为生,与在巴黎开餐馆的河北籍华侨王守义一起生活。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逝世于巴黎。潘玉良留下的作品现大部分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潘玉良是民国初年少有的接受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女性之一,也是致力于中西艺术融合并取得突出成就、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潘玉良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西画家中都出类拔萃。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品浪漫、抒情。潘玉良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潘玉良用笔干脆俐落,用色主观大胆。她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画派乃至于倾向中国风的中西融合。其中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艺术发展的轨迹。
潘玉良早期油画受到西方印象派之后的绘画影响,新颖生动,始终不受学院派式的写实主义影响。从选材到图式,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她画中的人物,无论女性或男性,均不涉及纷繁的社会现实。她关注人物微妙的身体感和情态感,追求画面的唯美效果,作品都贯穿着她的生命体验和理解,带有个人情绪。
潘玉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熏陶,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常以真情实感倾注于笔尖,将印象派的色彩气息与中国的情趣意味相结合。油画作品无论中国河山还是欧陆风情,无论名胜古迹还是田园风光,潘玉良多以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与女性特有的感官视角相融合来表现创作主题。她的作品强调环境对光线的影响,也注重画面色彩呈现与所见自然对象之间的协调关系,普遍带有人间烟火味的温暖情怀。
潘玉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欧洲各国举办个人绘画巡展,获得极大成功和声望。她是第一个作品进入卢浮宫的中国画家。她是第一个油画获罗马美术展金奖(1926年)的中国人。1954年,法国曾拍过一部记录片《蒙巴拿斯人》,介绍法国蒙巴拿斯地区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潘玉良,她是片中唯一的一个东方人。潘玉良参加过法国的51届、55届、56届“法国独立沙龙展”和1946年“秋季沙龙展”,能参加法国沙龙展,对法国本土画家来说都是极其难得的巨大荣誉。潘玉良荣获过“法国国家金质奖章”、“巴黎大学多尔烈奖”、“法国艺术家协会鼓励奖”、“比利时布鲁塞尔银奖”等多项大奖。巴黎市长曾在巴黎大学为潘玉良颁发多尔烈奖中称赞道:“她(潘玉良)的画富有雕塑感,很有创造性,她的雕塑则有绘画的风味,很少有女雕塑家取得过这样的成功。”
潘玉良思念祖国,临终前,她嘱咐朋友,她在巴黎的作品将来一定要运回中国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