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平衡实践之旅——北京行
临上北京前一天扭了脚,所以只安排了拜访神交已久的北京石兄的行程。石兄是一位典型的音乐爱好者,一进门玄关旁近3米长高至天花板的唱片柜,黑胶唱片塞得满满的,令我这个多少见过世面的黑胶玩家也大吃一惊。可惜当时时间匆忙忘记拍下石兄黑胶收藏的美图,真是此行的一大遗憾。
石兄的音响系统是以MA1推15寸红头天朗+GRF庞大箱体为基础组建而成的。石兄以记录音乐领悟与人生体会为乐趣,动手能力与音响调校的功力不高,毕竟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黑胶唱片的搜刮与欣赏上面。但是我可以毫无疑问地肯定一点,这样的配搭,即使是随便接上也足以令音乐爱好者着迷,足以欣赏到音乐的内涵与精髓。刚刚进门不久便听飞利浦的《海顿弦乐三重奏》,一张再普通、便宜不过的唱片,却深深地勾引着我的耳朵,光泽、娇媚、水润的声音令满屋子充盈着古典音乐的迷人气氛。的确,老天朗在播放这类音乐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哪怕是再现代、再高班数十倍的音响系统,播放起这类型的音乐,也未必有这么动听。
可是,一换上交响曲的录音,就不那么如意了,特别是像我这种专门以交响曲调校系统的发烧友,坐下来不到一个小时,我便忍不住开始动手动脚。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对音响有点追求的软件爱好者最幸福了!”
石兄似乎正是乐意享受这种幸福的音乐爱好者,假如要花费大价钱、或者耗费过多精力在音响上面,对不住!这不是他的风格!但要是花费不多的金钱与精力,就能获得可观的提升,又何乐不为呢?所以石兄是本人唯一主动认识、主动介绍籣谷产品的一位发烧友,其根本当然在于欣赏他写的音乐文章,另外就是深刻地理解他玩音响的处境。能够让石兄的系统以良好的状态,打动聆听者,获得更加深刻的音乐体验,写出更多的音乐文章,这是本人的期盼、也是本人莫大的荣幸!
在出发前便已经构思好应该如何调整,因为非常害怕等待托运的行李,所以只带随身的行李箱,空间非常有限。而且石兄本身便是籣谷产品的使用者,系统中已经有多套籣谷钉,我只按照极致平衡的理论带了两套新开发的轻量级籣谷钉,另外加一套小小钉作为备用。
石兄的分体唱放比较轻,以前买下的籣谷钉并不符合极致平衡的理论。我很有信心地将轻量级籣谷钉换上。静坐下来等待声音的变化,再听回DECCA圣桑《第三管风琴交响曲》,低频清晰度增强、下潜更深,音场靠后,中高频的大声有点啸耳的感觉不见了,质感与延伸更好,音乐的律动感更佳,在此省略一万字。对于眼前系统的改善我毫不意外,因为我深知极致平衡的力量!
处理完最为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是微调,微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的插曲就不费口舌了。
这个GRF箱体本身就是近墙设计的,很多玩家也是近墙摆放。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近墙摆放永远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只要有条件、声音的素质到了一定程度,就一定得离墙。我开始小心翼翼地动员石兄将音箱拉离墙远一点,毕竟是150斤以上的大家伙,但似乎石兄对眼前系统的提升非常满意,对本人也言听计从。在场的朋友一起帮忙,把音箱拉出了3-4公分,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音场完完全全在喇叭后面展开,再都没有前冲的感觉。再听DGG大卫父子演奏的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烟斗兄说,“之前像拉一把琴,现在是两把琴在拉了!”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石兄系统调整过后的声音:
石兄的系统已经基本具有高级系统声音的种种特点!红天朗15寸,本身便是贵族级铭器,只要能正常出声,其规模感可轻松与数倍价格的新进器材一较高下。
1.音场非常宽广,安塞美《三角帽》的女声破墙极深。
2.听交响曲,音量极大而不乱不散不失真。
3.高密度与准确的形体感。
4.声音的动态、张力、速度等指标完全达到健康的程度。
5.所有乐器在喇叭后面发声,对于近墙摆放的系统来讲非常难得。
6.具备红头特有的韵味,特别是听室内乐、人声,让人欲罢不能。
石兄购置了一台301专门播放单声道黑胶唱片,我们一起欣赏了非常少见的哥德堡与莉莉 克劳斯合作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各自内敛而又不失活泼,被称为最佳版本的确当之无愧,301的声音厚暖或许更加适合单声道黑胶唱片的重播。
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石兄是一位文质彬彬的音乐爱好者,乐天而善感、平易而又有文化人特有的独立自信,对唱片、演绎、版本的熟悉,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草草收尾了,就像我们相隔数千里,匆匆的相遇,来不及细聊、来不及听更多更好的黑胶收藏一样,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