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最近出现的争议,随便聊聊几个知识点。
音量
音量多大合适呢?小音量不失细节,气氛、大音量不乱不失真。重播民乐,比如古琴,再小的系统也得把音量调小,形体、神韵才出来、大声听古琴的都是不懂这件乐器的。古琴演奏的音量,本来就不大。这时,大声也是一种失真!
重播古典音乐,必须要足够大的音量,音量不够,气势、规模、冲击力出不来。对于最复杂的交响曲重播,本人无奈再次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地提出一个新观点,这个观点大致将交响曲的重播分为:显性声音与隐性声音。显性声音在于音乐、录音本身要突出的主旋律部分,比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主奏小提琴,钢琴协奏曲中的钢琴,交响曲录音中近咪突出的声部。就显性声音来说,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来。而隐性声音,则必须在高度平衡的系统里,通过大音量来回播,也可以讲越大、越高级的系统对隐性声音的回播就越全面。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交响曲中的隐性声音与音量的掌握:
1,管弦乐团的小提琴部,在小书架音箱或者不平衡的系统回播里可以收缩成极小规模。 而在高度平衡的大系统里,大音量下可以明晰地大规模的展开。在极致平衡的理论里我们提出的音量钝化,音量转化成规模感,这些说法,在此不再重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
2,管弦乐团的大提琴、低音提琴部。在小书架音箱或者不平衡的系统里,这个声部的声音几乎完全消失。低音提琴作为交响曲录音的低频铺陈,可以讲是声音的基石,一套合格的音响系统,播放随便一张正统的交响曲录音,表现此声部时,都应该出现水漫金山、连绵不绝的听感。而高度平衡的系统,音量到达一定程度,显性声音出现钝化,不再过分增大,而变成隐性声音的音量调节。在这里特别强调,此声部的重播极为艰难,出现一定的规模感,只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你根本不知道录音里包含着的规模感有多么庞大,再昂贵的大系统对此几乎都是束手无策的,更加别提小系统。再说了,你那几十平米的空间,根本没有办法让此声部铺展开来。只有无知至极的人才敢妄谈什么录音现场。而且系统必须在高度的解析力配合下,才会出现大提琴部的质感、细节、琴弦与琴腔共振的沙石感,也就是我们发烧友常讲的牛筋味。再进一步才是大提琴的形体、定位 ,排布。低音提琴就更别说了,只要你能听得出来,有足够的音量就算过关了。
3,那么一套系统多大音量播放交响曲才合格呢?拿一张模拟录音,将音量调大,能够听出“沙沙”的咪噪时,就勉强合格了。可惜一般的系统,咪噪远还没有出现,声音就又叫又乱、不堪入耳了。如果贵府的系统也是如此,那就加把劲吧。
4,音量与楼板(包括听音室所有一切)的震动。声音的纯度越高,传得越远,其能量感就越容易引起周围一切的震动。一件乐器本身的能量是纯净无比的,其暗藏的能量也是非常惊人的,我曾经听过一把吉他的演奏引起天花的共振。这种带着音乐节奏的震动,直接影响听音乐的感受,也可以讲是音乐的一部分。我很早就讲过一句话:器材震,则楼板不震,器材不震,则楼板震!声音的能量总要找点渠道释放出去。而器材的震动一旦超过临界点,就将音乐的震撼力消磨掉了,大音量也自然变成杂乱无章的噪音。
写累了,暂时就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