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民的音响梦 ——织梦GOTO号角扬声器 [复制链接]

查看: 994103|回复: 657
141#

焊锡有很大的影响,非常的重要,只是想要完全回避,还是很困难的。
靠元器件引脚扭力来达到压紧的目的,暂时会有效果,扭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压力大幅度下降,再就是应力其实对声音的润泽和顺畅也是有影响的。

或许,尽可能的压紧,再快速以焊锡固定,然后再用合适的方式消除引脚和焊点的应力,才更加彻底。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网站:http://www.zaudio.cn/
微信公众号:sanyuenet
淘宝店:http://sanyue.taobao.com/
TOP
142#

“无焊锡”化的效果如此诱人!为什么还没有见一追随者随尾效仿并发表相关的报道?是不值得?还是太难了无法效仿?
dongboli 发表于 2016/12/30 14:50:21
懂摸机做机的人自然明白难度有多大,往严重说,自从人类掌握焊锡的使用后,世界上还没有一部无焊锡的功放!
TOP
143#

回复 141楼sanyue的帖子

                                                            再论焊锡的危害!


      

                 焊锡的渡电性比铁还差,是一种使用方便的焊接金属,但对音响肯定不是一种好材料。本人使用的德国重料古董隔离牛,2000瓦重达100多斤。据说是以前电台使用的。实际使用效果非常好,用在胆机后级,连低频的质感、量感、动态都有提升!但是它的接线端子是铁疙瘩,我已经尽量将线材放在一起接触到之后再扭紧,后来 心里不爽,特地去五金店买了工业用的相同大小的铜螺丝螺母  ,一个下午给全部换上,开声即时听出不同,声音更加润泽、纯净、细腻,毛刺更少!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考虑的触点不仅仅是传导那么简单,上面有任何的杂质都可能会导致出现失真!



                    这些天再接再厉陆续处理了音箱线和分频器的一些焊点,通过声音的记忆来对比,这次实验给我如下心得:          

  1,减少焊锡的使用,对独奏、或者奏鸣曲等小品音乐提升极大,其声音的正确、结像的稳定和恒定的大小,细节、微妙气息都是令人迷醉的。而相比重播大型交响曲的提升要少一些,可见交响曲的重播, 对声音架构的完整要求更高!      

2,对于信号传输部分的处理,对声音的影响最大,电源部分处理后跟信号传输部分大同小异,效果要比信号部分小一点。            

3,当处理到一定数量,声音在提升的同时,中高频会比中低频走得快,也就是说,如果不在其他方面加以辅助的话,声音的解析力会逐步增强,而低频质感越来越好,但量感会越来越少。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请发烧友们不要照本宣科,作同样的处理。至于本人,对低频量感的控制有数道金牌,难不倒本人!          

4,必须严肃考虑接触的问题,即使是焊接都有虚焊的问题,何况不用焊锡呢,说老实话,有些地方的处理,心里多少有点不实在!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6-12-30 16:08:03
TOP
144#


我们应该理清一个思路,机器内部的接线跟信号线和音箱线同等重要,应该同等对待!而且应该将所有线材包括焊点当成一个整体来思考!这样我们会明白得更加多。另外本人运用的线材绝大部分是单支天然植物纤维独立屏蔽!下面转一篇关于线材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大凡音响线材主要有导体材料和结构设计两大要素。
线材的导体涉及到三个要素:1、导体材质2、结晶状况3、截面形式。
先说导体材质,一般分为纯铜、纯银、含金、铜镀银等,喇叭线需要在瞬间承受几十安培大的电流的冲击,内阻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你手头有常温超导材料,那么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导体就可成事,如果没有,那么选择什么导体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笃信纯铜的有美国的XLO NBS Cardas等厂家,坚持纯银的有英国的Audio Note 日本的Kondo等,其中以日本的Kondo为甚,他们坚信30年自然老化(Ageamealend的纯银为最佳,所以他家的顶级产品都是采用在仓库里存放了30年以上的老银!采用合金的代表有美国的新时空(Tara Labs)荷兰的银彩(Siltech)卡玛(Khama)等。超时空采用的是在美国航天总署获得的专利的“和谐合金”据说性能超越8N纯铜。银彩卡玛使用的则是金银合金。以上各家都生产出了令人交口称赞的优质产品,也就是说导体材料虽然非常重要,但并不是绝对的,关键还是要靠使用,设计的是否得当。值得注意是,早期常见的铜表层镀银的导体在当今的高级线材中几乎不见踪影了,其中缘由是因为银的电阻率极低,对音乐信号的传导速度快于铜,高频信号部分多会在导体表层流动,这样高低信号到达时间就不一致,从而产生严重的相位失真,线材导体表面如果需要镀层的话其内阻要大于线芯内阻才会有正面的效果,例如银镀金、银镀铜再镀金等等,这样会降低高频信号的传输速度,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这并不是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再说结晶状况,在结晶体方面,当然以单结晶为最好,但是单结晶型式的金属在使用过程中最不稳定的,受到局部应力(比如扭曲,弯折或者化学腐蚀时),会由于诸如“位错”之类的晶体缺陷的聚集而形成新的晶界,从而变成多晶,丧失掉单晶所特有的物理特性。现在流行的做法是进行极温冷冻处理,在极温下导体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有利于音频电流的传输。
最后是截面形式也很讲究,比例恰当的扁平方芯结构被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原因是在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扁平方芯的表面周长要大于圆心结构,根据“集肤效应”的理论,电流通过时就会有更广阔的流通空间,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圆心的中心部分易出现一个电流盲区,比例恰当的扁平方芯结构去没有,也就是说,扁平方芯结果能充分地利用导体的性能。
设计上又分为:1、导体编织手法的设计2、绝缘介质使用的设计3、导

线屏蔽方式的设计。这是线材中最复杂的部分,真是各家有各家的高

招。
先说编织手法,当今的高档线材中已经没有人再使用多股细线螺旋编制的手法了,因为音频电流通过导体时会有“集肤效应”,就是电流总是从导体的表层通过,那种细线螺旋编制的线材当电流从表层通过时侯,电流会从一条导体跨越到另一条导体上,从而产生“跨越失真”。解决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每根导体都给予绝缘,二是干脆用单支粗导体。卡达斯、超时空等厂家使用的是前者手法;银彩G7系列产品、NBS等厂家使用的是后者,但都取得了成功。“跨越失真”问题是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却产生了。首先是多股绝缘导体的粗细不同,信号通过的时间也不同,信号通过的时间也不一同,就产生了“相位失真”,再者绝缘后的导体编制缠绕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电感值和电容值,还有导体在音频电流通过时会产生一定的震动,这些都令线材衰声的罪魁祸首。各大线材厂家的复杂编织方式和缠绕技巧,就是力图减少电感、电容值,避免“相位失真”,单支粗导体虽然少有上述问题,但导体过粗会使高频响应恶化,过细又难以承受喇叭线所有的大电流负荷,也是困难重重。对于震动,多数厂家是采用抑制的方法,如荷兰的银彩、卡玛等的高级系列线身两端都有避震环,银彩喇叭线还额外配送两枚重达1Kg的金属避震座。
再说绝缘,也分两派,一派认为绝缘越是彻底效果越好,聚丙烯、特氟龙、聚四氟乙烯等都是非常好的绝缘材料,于是就被大量的使用,更有甚者使用了绝缘效果更好的空气绝缘,真空绝缘,真是不做到极致不罢休。而另一派认为只有天然的植物纤维、生物纤维才是最好的材料,于是钟情于油浸纸质,油浸丝质的材料,像丹麦的赞臣(JENSEN)本文介绍的杜兰(Duelund)等,总的说来前一派做出的线材更注意音效,后一派更重视乐感。谁是谁非很难评说。
最后说屏蔽方式,也是花样繁多,各花各眼。多数厂家采用双重,甚至三重屏蔽方式,美国的NBS虽然导体部分只用到普通铜质,但是在屏蔽层上去使用了昂贵的纯银材料,更有极致者如美国的线圣(Audio Quest)第一线(Synergisuc Research)采用了主动有源屏蔽的手法,就是给屏蔽层通上直流电源但不形成回路,只是悬浮在屏蔽层上,以一个恒定的电场来实施屏蔽。线圣在线材上加装了一节电池,第一线添加了一个小型变压器,真可谓是做到"风雨不透”,他们解释是:只有最彻底的屏蔽,才能排除干扰,保证信号电流在导体内的正确传输. 而丹麦的雅图(Argento)线材干脆不用屏蔽!因为在他们看来,屏蔽的作用是阻挡外部的电池干扰,但是他也有负作用, 就是把导体在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电磁感应也封闭在里面了. 线材内部的电磁场同样会对信号传输产生破坏作用, 不施加屏蔽还可以提升反应速度, 减少相位飘移, 所以除非用户的听音环境中存在强烈的电磁干扰, 否则给线材施加屏蔽是?貌怀ナУ?. 这不仅令我想起了近几年名声鹊起的瑞士攻放品牌darTZeel, 在该厂NHB-108后级的说明书中,对其使用玻璃上盖? 对磁场来说玻璃是完全透明的, 这样就可避免出现由于使用金属上盖所形成的机壳固有磁性回路(inherent magneirc loop), 从而降低机箱内的电池污染.

真是各说各的理,简直让人看不懂了.

设计制作一条质地优良的线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十全十美真是难上加难. 线材卖得贵也有他一定的道理. 每一家的线材都有他自家的特色, 有些注重音效,有些注重乐感, 所以适合自家系统的, 合乎自家口味的线材才是最好的. 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6-12-30 16:34:14
TOP
145#

这几天开始运用和加工绝缘螺丝来代替焊点,进一步处理功放内部的焊点!从一开始的瞎搞乱搞,到现在寻找和发明工具来支持自己理念的实现,正式进入尝试系统化的阶段!而且一下子昏天黑地的处理了10个以上焊点,再抬头直有恍如隔世之觉!而这时的声音也给我极大的震撼。接下来将会不断地一边处理一边聆听,思考和总结出至真至纯重播美学的声音特点,这应该是一个跨年度的任务了。现在先暂时讲讲这两天听音乐的感觉!


   1,好久没有听过流行音乐,一开声,好像回到了十多年前最初听胆机的感觉,那种轻盈、通透、舒畅的迷人声音。才深深体会到一点:现在音响的声音比起以前真的难听很多很多,胆机也没有多少胆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器材退步,而是我们周围的辐射太多,新生的各种电器对电的污染太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回点以前胆机的感觉,真让我感慨万千!、


2,CD也是有底噪的,特别是早期录音的古典CD,沙沙底噪还比较大。一些优秀的录音,就是靠这份底噪营造出录音时空间和漆黑背景,只不过很多系统播放不出来而已!可见本人现在系统的解析力有多高。


3,声音的质感得到极大的还原,大音量下,绝大部分音乐没有半点压力,极少刺激性。声音还没进耳朵就消失了,好像从来没有声音一样,这种感觉的确很奇妙,文字是很难描述得出来的,也说明声音的速度极快,快到不见踪影!由此可见,声音的粗硬、劣化、尖叫等等,很大程度上就是焊锡造成的。




暂时先写这些了。
TOP
146#

沙发
TOP
147#



有谁知道这玩意儿吗?亚克力螺丝,有什么用?呵呵自己想一下吧!





TOP
148#


有了亚克力螺丝的帮助,处理焊点犹如虎添翼,这两天一大早起来就折腾,弄得昏天黑地的,发烧可千万别像我一样,太辛苦啦!

至真至纯重播美学的声音特点:


   1,好久没有听过流行音乐,一开声,好像回到了十多年前最初听胆机的感觉,那种轻盈、通透、舒畅的迷人声音。才深深体会到一点:现在音响的声音比起以前真的难听很多很多,胆机也没有多少胆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器材退步,而是我们周围的辐射太多,新生的各种电器对电的污染太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回点以前胆机的感觉,真让我感慨万千!、


2,CD也是有底噪的,特别是早期录音的古典CD,沙沙底噪还比较大。一些优秀的录音,就是靠这份底噪营造出录音时空间和漆黑背景,只不过很多系统播放不出来而已!可见本人现在系统的解析力有多高。


3,声音的质感得到极大的还原,大音量下,绝大部分音乐没有半点压力,极少刺激性。声音还没进耳朵就消失了,好像从来没有声音一样,这种感觉的确很奇妙,文字是很难描述得出来的,也说明声音的速度极快,快到不见踪影!由此可见,声音的粗硬、劣化、尖叫等等,很大程度上就是焊锡造成的。


第三点应该值得大书特书的。这一点其实就是声音极滑,也可以说极化,不但中高频“化”,连低频都“化”,即使低频量感极多的音乐,也绝对不会有一丝闷的感觉,这就是声音“化”的好处!打个比方,就像30年的老普洱一样。不过同时我也怀疑,由于电流、信号的畅通无阻,更加进一步地还原了CD机本身的风格和胆机的个性!这是我此料未及的。
TOP
149#

4,深情、深情、深情!

听很多的音乐,都具有丰富而且强烈的情感,以前平白无情的唱片,现在听起来都是无限深情的。特别是那些钢琴独奏,其情感可以牵着你走,要是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5,听某些独奏音乐,带有鲜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立体感跟以前理解的有点不一样。这种是乐器离背墙大约30公分在前面结像,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前后的空间感出来,很有意思。不过这点还不是很稳定,得慢慢摸索。这点之前有很模糊的感觉,在今天再次处理了数个焊点后,开始明确了一些,继续努力吧!
TOP
150#

也许压接加 焊接 更好吧。不妨试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