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687888990919293» / 1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查看: 1043953|回复: 1300
89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回顾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与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形成了鲜明对比,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毛 泽 东正确领导的结果。在夺取娄山关,占领遵义城以后,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 泽 东在中 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此时的毛 泽 东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遵义战役中,红军歼敌两个师八个团,俘敌3000余人,沉重打击了**军队的气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但毛 泽 东并没有盲目乐观,反而更加冷静地思索革命出路。遵义会议后,毛 泽 东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 泽 东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红军将士在云贵高原上披星戴月急行军、黄昏时刻仍在连续作战的壮烈群象,造境凝重而压抑。红军行军,自然环境恶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充满了悲壮意味,表现出毛 泽 东对未来之路依然充满艰辛的感慨,但纵然有雄关险隘、惊涛骇浪阻挡在前,英勇的红军并没有被这些险山恶水所吓倒,而是“迈步从头越”,以大无畏的革命正气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向着既定的长征目标英勇奋进。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进入甘肃以后,情势逐渐明朗,在甘肃境内,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即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最终确立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从长征开始以来,毛 泽 东始终为革命前途担忧,他的诗词字里行间反映了这一点,直到决定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终于坦然,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此时,他激动的心情与强烈的自豪感化为一股巨大的创作热情喷泻而出,从遵义会议到榜罗镇会议,毛 泽 东在诗词创作沉寂了八个多月后,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 泽 东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历程,歌颂了长征的伟大壮举,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崇高精神的赞歌。诗人一起笔就紧扣主题,红军长征是极其艰难的,尽管困难前所未有,但是“红军不怕”,这必将催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把所有困难踩在脚下,并豪情万丈地“等闲”视之。“五岭”“乌蒙”代表了红军所翻越的“千山”。诗人用“腾细浪”和“走泥丸”来形容红军不畏山的障碍,这种艺术想象和夸张,十分神奇地展示了红军的乐观心态和英雄气概。越写山之大,就越见远征之难;越视山之小,就越见红军“不怕”和“等闲”的豪迈气概。“金沙”和“大渡”代表了红军所渡过的“万水”。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都是长征途中非常重要的战略行动,在“水拍云崖暖”中,诗人赋予江水和峭壁以灵性,“桥横铁索寒”既是实景描写,更是突出表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之艰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概括了红军克服困难后的喜悦神情。继强渡大渡河之后,翻过大雪山,走过大草地,甩掉了身后的几十万追兵,直到跨过终年积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这漫长而艰苦的行程,“三军将士”怎能不欢欣鼓舞、欣喜若狂呢?“尽开颜”充分体现了红军对光明前景的信心。

《七律•长征》之后,毛 泽 东还创作了《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两首词。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中央红军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眼看胜利在即,毛 泽 东心中无限感慨,这两首词展示了毛 泽 东对革命胜利的乐观情绪和宏伟抱负。《清平乐•六盘山》中一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展现了革命任重道远而信心百倍的光辉前景。

在毛 泽 东长征时期创作的八首诗词中,《七律•长征》是唯一一首律诗。全诗以其极为凝炼的诗行,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精品。《七律•长征》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并非一时即兴之作,是毛 泽 东心中酝酿已久的作品。整首诗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古今征行题材诗歌的绝唱。

《七律•长征》是最早传播到国外的毛 泽 东诗词

《七律•长征》首次见之于出版物,理应感谢“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1936 年春,斯诺专程到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了访问陕甘苏区的愿望。宋庆龄通过**地下组织为斯诺给毛 泽 东写了一封介绍信,协助他秘密通过国统区,经西安到达陕甘苏区。斯诺采访了**领导人毛 泽 东、周 恩 来,并访问了许多红军指挥员、战士和根据地群众。一向不大喜欢谈论自己的毛 泽 东,向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西方人敞开了心扉,谈了中国共 产 党人的理想,谈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谈了自己的经历。在介绍完中国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壮举后,毛 泽 东把《七律•长征》抄写给了斯诺。

1937年3月,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印刷出版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整理了埃德加•斯诺发表过的几十篇文章,毛 泽 东亲自抄写给斯诺的《七律•长征》就发表在封三上。1937年10月,斯诺的英文著作《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斯诺把毛 泽 东的《七律•长征》直接写进了这部著作,使这首诗首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书名改为《西行漫记》。随着《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广泛传播,《七律•长征》一诗已广为人知,名扬天下。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同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 泽 东诗词作品。

《七律•长征》是革命战争时期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毛 泽 东诗词

在战争时期,出版的书刊虽然有限,但还是有不少报刊、书籍登载、收录了《七律•长征》。《七律•长征》还曾经被谱成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从1940年起,这首由王承骏谱曲的《七律•长征》,就在敌后根据地开始传唱,士兵们都非常喜爱。一些战士还将这首诗写进了日记,我国著名革命文艺家阿英的《敌后日记》就记载了他从《淮海报》上读到了这首诗。《七律•长征》不仅在红军内部广为传唱,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国统区的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知道此诗。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民主人士柳亚子还请求毛 泽 东“写长征诗见惠”。可见,《七律•长征》在革命战争年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长征路途艰难困苦,长征诗词雄浑壮美。毛 泽 东在长征时期创作的八首诗词,生动地反映了红军辗转曲折的行动轨迹,艺术地再现了长征历经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图景。(李军、张秀娟整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2#

人民文学出版社《长征》

是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类型的图书,作者为王树增。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王树增,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1911》。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3#

我喜爱的好书 |《长征》

澎湃新闻

阅读是心灵之窗

是平凡生活中的飞翔

通过阅读

我们获取精神的滋养

铁路是文明之窗

具有独特的文化印记

让我们品着一路书香

感悟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好书是

《长征》

作 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1934年,有一群共 产 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展现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是全人类追寻理想的宝贵精神财富。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花费6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探寻长征原貌,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长征》。

精彩书摘

对于川军杨森,毛 泽 东并不熟悉,与杨森熟悉的朱 德说,蒋介石的这个任命是“一石两鸟”,既考验了杨森对他的忠诚,也可借此机会拉拢杨森,促使杨森率川军与红军血拼一场。蒋 介 石判断中央红军一定会避免走石达开的旧路,毛 泽 东对这样一种心理十分清楚;但是毛 泽 东认为,石达开之所以围困在安顺场而不能渡河,根本的原因是他收买的那个彝族土司背叛了他,不然清军也无法顺利地通过彝区来到大渡河边。毛 泽 东说:“顺利渡过大渡河的关键是和彝人的关系处理。”在给刘伯承率领的先遣队送行时,毛 泽 东特别嘱咐,先遣队的任务与其说是打仗开路,不如说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如果红军模范地执行民族纪律,取得彝人的信任,抢渡大渡河的行动就能取得胜利。

读后感言

在读书前我常常问自己,在饥饿、寒冷、伤病、死亡的威胁下,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们是如何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伟大胜利?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用羸弱的身躯坚定前行,用落后的武器瞄准凶残的敌人?《长征》向我们揭示了答案: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无与伦比的勇敢。

我常常会想,《长征》对我有什么影响?我的答案是:“艰苦奋斗,不再抱怨。”我是一名检车员,随着铁路发展,途经我们管内的车辆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作业量也直线上升。夜班间休少,室外作业强度大,我有时会产生消极情绪,抱怨一下,发几句牢骚。但每当我回想起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时,我羞愧了,同样是为集体、为国家、为人民,他们连疼痛都忘却了,连生命都可以割舍,只愿为后代换来和平美好的生活。而我,只是多做了一些工作,只是身体上多了一点儿疲惫,与他们的奉献相比简直微乎其微。

——集宁车辆段王志强

每当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威武之师红军翻越雪山、穿过草原、四渡赤水河的画面。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我静下心来,双手虔诚地捧着《长征》这部经典名著时,恍然感悟到,那段血风腥雨的历史告诉我们,革命先驱创造的辉煌来之不易,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珍惜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如今生长在新中国,成长在新**下的我们,更应该不忘革命初心,继续传承红军长征精神,不怕困难,逆流而上,永不退缩!

——洛阳机务段孙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4#

电影《长征》

转载自网络

《长征》是一部历史战争剧情电影,该电影由翟俊杰执导,王朝柱、黎汝清、翟俊杰编剧, 唐国强、李琳、马晓伟等人主演。

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的战斗,红军突破了**军队的三道防线,兵临湘江。敌人利用天险加重兵力,设下第四道防线,红军处境险恶。当时的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小组之一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他不顾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一味要红军正面迎敌死拼。毛 泽 东在没有兵权、没有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避实就虚,甩掉敌人主力,到敌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得到政治局多数成员的赞同。 1935年1月**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增选了毛 泽 东为政治局委员,确立了毛 泽 东、朱 德、周 恩 来为领导核心。从此在毛 泽 东的正确判断和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声东击西,运动敌人,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向北挺进。长征路上,红军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许多女同志克服了失去孩子等个人情感,同男同志一样经受住了考验,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成为了女英雄,像贺子珍、邓颖超、蔡畅、王彩秀等人。毛 泽 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坚持北上抗日,抵制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错误路线。

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陕北山城堡胜利会师。 毛 泽 东伏案疾书: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6#

歌剧《长征》

转载自网络

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力邀作曲家印青、编剧邹静之、导演田沁鑫、杨笑阳等国内艺术家,历时四年精心策划,创作完成了兼具民族色彩,又符合当代审美风格的史诗歌剧巨作,于2016年7月1日至6日首演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中国原创歌剧《长征》于2016年7月1日至6日首演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该剧共三幕九场,参演人数达一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国家大剧院演出规模最大的原创歌剧。歌剧《长征》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从瑞金出发为起点,叙述了长征途中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全面展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剧中所刻画的小人物小情节,让这部历史革命大戏异常鲜活生动,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军民情、战友情、夫妻情、家国情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部好看好听的歌剧中,众多精彩出色的唱段俯拾即是,《神圣的土地谁敢来侵犯》《三月桃花心中开》《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雪啊雪》《我舍不得离开你们》等优美的旋律深受观众的喜爱,也已成为音乐会上经常单独上演的曲目 。

在2016年6月7日的赏听会上,在剧中担任主演的歌唱家阎维文、王宏伟、王海涛、王喆以及王一凤陆续亮相,为观众演唱了五首《长征》中的精彩选段。阎维文与王喆率先出场,合作演唱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一唱段出阎维文饰演的彭政委与王喆饰演的洪大夫在瑞金分别之时。曲调不仅饱含深情,也表达出坚定的革命信念。离别之情还未散去,歌唱家阎维文的唱段“寒夜中”则把观众推向了湘江之战的残酷前线。这一唱段出现在剧中第二幕湘江战役的间隙,彭政委用歌声对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们,抒发出无限赞美和慨叹。

2019年8月1日晚,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再度唱响,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联合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数字平台对演出进行了首次海内外直播。

2020年5月,获得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7#

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转载自网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长征艰难的历程。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红军战胜了几十万国 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经历十个省、约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省北部。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萧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 中 央毛 主 席的领导下的革命精神,颂扬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已诞生了三十多个春秋,当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

《长征组歌》在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得到了周 恩 来、邓 小 平、贺 龙、罗 瑞 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北京军区领导同志的指导,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性的壮丽史诗。当年在京、津、沪、宁等地演出后,获得了社会上的巨大影响,一些歌曲在广大群众中迅速传唱,被誉为我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并已入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长征组歌》于1966年奉周 总 理指示,列为他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赴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随访艺术团的重要剧目,尔后曾多次复排演出,并摄制成音乐艺术片,成为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30年来的重点保留节目。

上海音乐学院复排的新**版《长征组歌》,保持了作品的经典风貌,并根据新**的特征做出了适当的创新,自2020年10月正式公演以来引发巨大轰动。廖昌永曾表示,“欢迎大家都来演(新**版《长征组歌》),让经典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光大。”国家大剧院“文艺经典中的党史”系列活动将继续通过艺术家讲演、艺术展览的方式,以“作品为点,党史为纲,精神为魂”的思路,用经典文艺作品串联起中国**百年历程,弘扬奋斗精神。

2021年5月4日晚,作为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五四青年节”的特别演出,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复旦大学学生合唱团、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的200多名青年学子在上音歌剧院携手唱响了新**版《长征组歌》。在建党一百周年,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2021年10月24日复旦大学学生和教工合唱团与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联袂,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同台演绎《长征组歌》。是两校师生献给祖国献给党的赞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8#

歌剧《长征》舞台剧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9#

廖昌永领衔“群星版”《长征组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00#

《长征交响曲》

是我国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他借用交响乐的艺术形式,成功地反映了“长征”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并在交响乐民族化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长征交响曲》是表现和歌颂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的五乐章交响曲,作曲家1959年开始创作,1961年完的前三乐章,并在当年5月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会演,第二年完成全曲,并在同年第三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为了写作这部交响曲,作者曾于1958年冬到1959年春,去江西、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深入生活,收集音乐素材,作品面世后,受到一致好评,几十年来被许多世界知名乐团演奏过。

《长征交响曲》共分五乐章,描述了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长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吴起镇的中国革命史上的艰苦岁月和光辉历程。在第二乐章里,作者根据这一**背景,准确地选用了赣南闽西客家山歌中的长汀《风吹竹叶》这一颇有影响的民歌音调为主题“迭句”素材,采用多种高巧的艺术创作手法,充分利用原民歌的可塑性特点,五六次地再现了这一音乐主题,形象地揭示着交响曲的艺术特性,不仅完美成功地表现了伟大长征这一特定时期,红军告别根据地的恋舍之情的典型环境,而且使作品更具有中国民族化艺术特色。

《风吹竹叶》系分节歌形式,由单乐句反复而构成。这种风格的山歌绝大多数是以典型的节奏,采用相同(相近)的节奏发展扩充为节奏特征明显而旋律线相近或不同音调,甚至调性色彩迥然不同的各类曲目。

正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音乐特性鲜明之忧,所以更有利于作为大型乐曲主题“迭句”所用,使其音乐形象个性化地发展。这类曲目在赣南闽西客家山歌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例如龙南《十二别》、大余《看郎歌》、宁都《拧牛歌》、瑞金《新作祠堂白瓦梁》和漳平《雄鸡一鸣天就亮》等。

赣南闽西客家山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的“扩红”运动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山歌像春风,唤醒了大众;山歌似号角,激励着军民;山歌如匕首,瓦解了白军, “一首山歌三个师”是真实形象的写照,成为永传佳话。同时,革命也促使了赣南闽西山歌的极广泛的流传和发展。为了革命的需要,浩瀚的客家山歌,印着**脚步,更新革命内容,升华了情歌中爱的主题,唱出了人间真情实爱,成了苏区山歌运动的又一大特色。当年流传甚广、最为人知的《送郎参军》和《送郎当兵歌》则为最好的例证,像《风吹竹叶》等一些山歌也衍化注入新词而传唱。

“一首山歌一团火,唱得满山烈火烧”。山歌运动为中国革命创造了辉煌;山歌运动开启了我国革命史上大众文化的新阶段;山歌运动为我们民族文化留下了一批批不可多得的财富。山歌像一帧画卷,描绘着苏区革命的悲壮景观;山歌像一部史册,真挚、朴实地记载着**和毛 主 席的伟大恩情,记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随着“长征”,赣南闽西客家山歌也辗转南北,传遍全国各地。

解放后,赣南闽西客家山歌音调曾多次出现在如电影《翠岗红旗》、《党的女儿》、《冬梅》、《闪闪的红星》及《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多种艺术作品之中,而丁善德先生却首将《风吹竹叶》作为《长征交响曲》中音乐主题形象之一而用,使得历史悠久的客家山歌音调,融进现代交响乐曲之中,并随同《长征交响曲》这一世界性名著而载入世纪音乐史册,这确实是客家人的骄傲。(转载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