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586878889909192» / 1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查看: 1043968|回复: 1300
881#

施奈尔贝兄您好!
       您这些国会图书馆的照片,勾起我这些年,曾经无数次在此处一些美好的回忆......。谢谢!
TOP
882#

有些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TOP
883#

施奈尔贝兄您好!
       您这些国会图书馆的照片,勾起我这些年,曾经无数次在此处一些美好的回忆......。谢谢!
cui_xibo 发表于 2022/3/27 15:15:30
兄台见多识广。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84#

有些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cui_xibo 发表于 2022/3/27 15:18:1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85#

人民文学出版社71岁生日

1951年3月28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今天是她的71岁生日。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我非常喜爱的出版社之一。
她有两大优点。
一是经典非常多。
二是价格合理。
相比其他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籍价格相对要便宜一些,体现业界良心。
因为这两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普遍大受欢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8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部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
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重要成员单位。
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转制为企业,更名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成为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87#

人民文学出版社好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好书推荐(20种)!
https://www.sohu.com/a/253659543_99956802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20大好书”与“最美的书”!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88#

二万五千里长征

转载编写自网络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 民 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 民 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毛 泽 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1980年8月,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邓 小 平说:“在1935年,我们历史上著名的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 泽 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 产 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成形的领导,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  ”而当邓 小 平之女毛毛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是“跟着走”!

江 泽 民同志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出过概括,他认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胡 锦 涛在主持学习时就学习、研究、宣传包括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史发表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 产 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内涵,生动阐释了长征精神跨越时空的时 代价值。

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影响广,为中外战争史上所仅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89#

毛 泽 东谈长征

张素华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长征的原因

1965年3月24日,毛 泽 东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团说:“我们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外国人认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很光荣,我们也说光荣,没有被消灭掉。可是,那是犯了错误的结果,三十万军队剩下了二万五千人。这就有收获了,头脑清醒了,高兴了。想一想,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犯了错误。这时候,腿说话了,因为腿发痛,路走多了。这就是我们犯的错误。于是我们清算了错误。”

1965年8月5日,毛 泽 东会见印度尼西亚共 产 党中央主席艾地时,又说:“后来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在全世界都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你们相信吗?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为犯错误,不得不跑,跑的结果,三十万人只剩二万五千人。这时我们就得到教训。长征走了一年,剩下的人不多了,但这些人是很宝贵的。”

**的这两段话是事隔近30年之后讲的,多少带点调侃的味道,但他说的是实情。1987年5月12日,**也说:“我们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被迫进行的。”长征是党犯错误的结果,是党和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转移,一路上寻求建立根据地不果,而北上陕甘找到落脚点的结果。

恰恰是这两年的磨难和考验,使红军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使党和红军认清了形势,总结了经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时的心情和感受

1958年12月21日,毛 泽 东对自己的诗词作注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1960年10月22日,斯诺问毛 泽 东:在你一生中,当你观察中国革命的命运时,哪个时期使你感到是最黑暗的时期?毛 泽 东说:“我们是有过那样的时候的,比如,打败仗的时候,当然不高兴。我们打过败仗的。在长征中,我们的人员减少了,当然也不高兴了。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觉得是有希望的,不管怎样困难。那时的困难主要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张国焘闹分裂,那是最大的困难。”

这三段话表露了毛 泽 东同样的心境,那就是在长征期间他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

在没有根据地做支撑,一路奔袭,常常与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大家的心情肯定是沉郁的!但是也带来另外一种感受:

1957年1月27日,毛 泽 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又谈到长征说:“柯庆施同志讲,要想尽一切办法。这个话很好,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难。……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途中,在过了大渡河以后,究竟怎么走呢?北面统是高山,人口又很少,我们那个时候提出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什么叫千方百计呢?千方者,就是九百九十九方加一方;百计者,就是九十九计加一计。……只要想尽一切办法,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长征的意义

关于长征的意义,毛 泽 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没有共 产 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 产 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的论断。它形象直白、朗朗上口,已被很多读过它的人牢牢记住,长征也因此在人们心里更加鲜活。

这个论断是毛 泽 东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来的。事隔9年之后,1944年5月21日**在**六届七中全会上说:“当一九三五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我们当时说长征是胜利了,长征是播种机和宣传队,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当时有些同志发生悲观情绪,其实是很不符合实际的。”

这里提供的信息是,当红军到达陕北时,并不是人人看好革命的前景,也不是对长征有着很高的评价,在党和红军里是有一些悲观情绪的。李一氓回忆说,陕北人民看见来了一支队伍,感到很迷惑,说他是中央红军呢,一个个破衣烂衫,瘦骨嶙峋。有的光着脚,有的穿着草鞋,穿得衣服颜色不一,很单薄、很烂,连老百姓穿的都不如,实在像一群叫花子。这就是红军到达陕北的狼狈形象。8万红军从一个南方的鱼米之乡被追赶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陕北,而且只剩下7000多人,个个“皮包骨”,破衣烂衫的,因而有些人发生悲观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难得的是以毛 泽 东为首的党中央,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从战略上看问题。毛 泽 东提出红军在陕北找到落脚点就是胜利,接着讲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等一大篇道理。他还郑重宣告,中国共 产 党有领导战争的能力,红军的人数虽然少了,但剩下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骨干,因而变得更强了。

事实证明,毛 泽 东的判断是正确的,红军的队伍虽然缩小了,但它经历了艰苦磨炼,它的骨干还在。同时,恰恰是在长征中,中国**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其一是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其二是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其三是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实现了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人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从组织上、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也为党和红军胜利开辟未来奠定了基础。这之后党顺应历史的发展,抓住每一个机遇,阔步向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到夺取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摘自《毛 泽 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1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90#

长征时期毛 泽 东的诗词创作

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核心提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毛 泽 东诗词代表作《七律•长征》的点睛之笔。短短十四个字,道出了毛 泽 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七律•长征》是毛 泽 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成诗于长征落脚点最终确定之时,它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崇高精神的赞歌。

1935年9月27日,红军长征到达位于通渭县西南的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确定在陕甘革命根据地。9月29日,红军挺进通渭县城,决定暂作休整,做好进入陕甘苏区的准备。当晚,在通渭县城东文庙街小学,毛 泽 东接见驻在通渭的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毛 泽 东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体指战员,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毛 泽 东长征诗词创作的心路历程

红军长征,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才迎来光明的前景。毛 泽 东在长征时期的心情犹如长征路途一样,辗转曲折。不踏过“雄关漫道真如铁”,又何来“三军过后尽开颜”。毛 泽 东长征时期创作了八首诗词:《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

在此期间,毛 泽 东经历了被批判排挤、重新确立领导地位、突破敌军重围、不断探索前进方向、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艰难路程。心态也由焦急忧虑转换到胜利喜悦。不管环境有多艰难、局势有多危急,毛 泽 东从不曾灰心失望,从他的长征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的成诗,表现了毛 泽 东的心路历程。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左”倾冒险主义抬头,使毛 泽 东遭受了错误的批判和排挤。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毛 泽 东多次提出战略、战术建议,均遭临时中央拒绝。广昌失守后,毛 泽 东眼看红军节节失利、陷入困境,忧虑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思索中国革命的出路。1934年5月,红军决定撤离中央根据地,准备长征,毛 泽 东借诗歌创作来排解心中的忧虑,7月23日凌晨登会昌山,作《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会昌》是毛 泽 东长征创作的开篇之作。1934年夏,长征序幕全面拉开,毛 泽 东作此词以激励革命精神。黎明前登山,可见他为革命前途忧心如焚,但**却无消极悲观失望之态,反而道出“风景这边独好”之志。在大局严峻、红军命运生死攸关的形势下,毛 泽 东反以开阔情怀抒发内心焦虑,以乐观憧憬鼓舞革命信念,展示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8.6万余人踏上漫长征途。在到达湘江地域时,蒋 介 石调集25个师,数十万大军前堵后追,企图在湘江一举消灭红军,红军顽强抵抗、殊死搏斗,苦战五昼夜,终于粉碎了蒋介石的围歼计划,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湘江之战以后,红军兵力锐减至3万多人。在这危急关头,毛 泽 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向敌军力量较薄弱的贵州转移,然而,当时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用,后经过通道、黎平、猴场会议的激烈争论,**中央决定向黔北前进。猴场会议之后,红军面临的任务是突破乌江,占领遵义,毛 泽 东在行军途中,望着连绵的山岭,作《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六字令》三首写在湘江之战之后。长征开始之时,局势险恶、战事告急,毛 泽 东创作小令为党和红军鼓舞士气。小令,结构紧凑、节奏局促,凸显了湘江之战后的紧张局势,三万红军面对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快马加鞭”“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不仅反映了战事危急,也是毛 泽 东焦虑心情的直接写照。然而急并不等于慌乱,忧也绝不等于悲观。毛 泽 东虽遭受排挤,但他从未把自己当局外人,时刻思索革命前途和出路。红军虽遭受**军队的围追堵截,但依然顽强抵抗,显示出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一句“万马战犹酣”展现了红军饱满的战斗激情,而“赖以拄其间”,则将毛 泽 东的坚韧意志和革命使命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