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960616263646566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1261#

刚毅坚卓:《南渡北归》

历史纪实文学第一人岳南力作,作者耗费十余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并远赴台湾,更兼2015年重走抗战中知识分子内迁路,搜阅整理近千万字珍贵史料及亲历者口述资料,第一次全面描述了20世纪一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记叙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再现国难当头知识分子的风骨典范。

岳南先生的这部《南渡北归》,是一部长达180万字的煌煌大作,全面再现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的命运变迁。

全书分为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等。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6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63#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64#

两位文学巨擘的友情与分歧:鲁迅与胡适

战火萌萌

在民国学术界,鲁迅和胡适被誉为“现代孔子”,然而,这段交往并非一帆风顺。两位革命先锋和文学泰斗,曾经因理念相投而成为挚友,却最终因分歧走上不同道路。

初遇与共创:文学改革的先锋

1918年,鲁迅与胡适的交往始于《新青年》杂志,共同为该刊撰稿,成为同事。胡适成名较早,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声名鹊起。胡适受邀成为北大教授,成为“文学革命”的领袖,而当时的鲁迅只是一名小公务员。

这一时期,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胡适的文学改良理念使两人成为“文学革命”的核心人物。两位巨匠在各自领域中开创先河,成为密切的朋友。胡适对鲁迅和周作人的评价为:“周氏兄弟都很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

交心互助:黄金时期的友谊

鲁迅在创作《中国小说史略》时得到了胡适的热心帮助,胡适对鲁迅的文章赞誉有加:“警辟之至,大快人心!”这一时期可谓鲁迅和胡适友谊的“蜜月期”,彼此经常一起吃饭、郊游,共同探讨文学创作。

分歧初现: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

然而,两人的友谊并未持续到最后。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成为两位大师关系疏远的导火索。鲁迅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而胡适等北大教授却主张学校脱离政治,导致两人在这一事件上产生明显分歧。鲁迅为此公开痛批胡适,称其“出卖灵魂,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令人生厌”。

友谊破裂:鲁迅的弃绝与胡适的期盼

鲁迅在多次言辞中嘲讽胡适,直至主动斩断与胡适的友谊。尽管胡适曾多次表达愿意和鲁迅和解,但鲁迅的回应始终未到。胡适对鲁迅的期盼在多次信件中表露无遗,但鲁迅未予理睬。

胡适的宽容:尽管痛骂却不回击

胡适对鲁迅的痛骂从未回击,甚至多次公开赞赏鲁迅的才华。胡适在鲁迅去世后曾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并对鲁迅的作品表示高度评价。他对鲁迅的回忆充满欣赏,始终保持宽容的态度。

胡适的大公无私:对已故鲁迅的尊重

胡适不仅在公开场合对鲁迅表示尊重,还在私下为鲁迅的事业付出努力。他在《鲁迅全集》出版事宜上鼎力相助,为之奔走。胡适曾言:“先生已经作古,我为何还要去计较那一点过去的事?”这种大公无私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致敬已故:胡适对鲁迅的最后致意

鲁迅逝世20年后,胡适在与学者周策纵交流时,表达对鲁迅的欣赏和回忆。他谈到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表示自己与鲁迅是一路人。在公开讲话中,胡适再次对鲁迅的文学成就表示敬佩,赞誉鲁迅的作品为“让人只能仰视的优秀小说”。

胡适的言行一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胡适曾言:“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他始终保持对鲁迅的宽容态度,对鲁迅的私人攻击回应以文学作品和思想为重。他强调研究鲁迅的思想内容,而非攻击其私人品格。

结语:君子之风的胡适

胡适的大公无私、宽容谦和的态度,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尽管与鲁迅友谊破裂,但胡适始终对鲁迅怀有深厚的敬意,以行动证明了“君子断交,不出恶语”的风范。这段传奇的友情故事,留下了两位文学巨匠各自的光辉篇章。

鲁迅与胡适这段传奇的友情故事,勾勒出了一幅民国时期知识分子间交往与分歧的深刻画面。这篇文章以详实的历史记载为基础,生动展示了两位文学巨擘从最初的合作到友谊破裂的全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背景下的思想纷争。

鲁迅和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共同为《新青年》杂志撰稿,成为同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他们一起努力推动文学改革,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初期的友谊可以说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基础之上,两人相互启发,共同为**的变革而努力。

然而,友谊并非总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两位文学巨擘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中出现的分歧,胡适主张学校脱离政治,而鲁迅却坚定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这一事件成为两人关系疏远的导火索,最终导致了友谊的终结。这个过程呈现出友情的脆弱与坚韧,让人感慨万分。

胡适在面对鲁迅的痛骂时,选择了宽容与不回击。这种胸怀和态度实在令人敬佩。他对鲁迅的欣赏并没有因为友谊的破裂而减弱,反而以实际行动体现在对鲁迅事业的支持上。这种大公无私的态度,彰显了胡适真正君子之风,他更注重对鲁迅作为文学家的评价,而非过去的个人恩怨。

文章的结尾强调了胡适对鲁迅的敬意,以及他在鲁迅逝世后的种种致意和尊重。这种宽容和尊重在当时社会和学术界显得格外难得。胡适的态度或许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超越**纷争的胸怀,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信念。

整篇文章通过详实的历史叙述,深刻地反映了友谊的曲折和复杂,以及在**大背景下两位文学巨匠个体思想的碰撞。这段文学历史的佳话,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也引发了对友谊、宽容与尊重的深层次探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65#

以前,胡适被彻底打 倒。
但今天,我们又从新认识胡适。
李敖曾捐款希望北京大学建一座胡适的纪念碑雕塑,但至今没有结果。
今天,我们怀念胡适。
是因为他身上具有自由而悲悯,温和但坚韧的品质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66#

筱山纪信去世,他以出版摄影集而著称于世。
他的人像摄影表现出对东方美的追求。
筱山纪信的作品囊括日本偶像明星、歌舞妓、相扑选手、典礼仪式、自然风情等主题,
呈现人物、光影及艺术之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67#

筱山纪信去世

据朝日新闻1月4日消息报道,
日本摄影家筱山纪信于2024年1月4日去世,享年83岁。
据报道,筱山纪信2023年底开始感到身体不适,
加上本身患有慢性疾病,4日紧急送往医院后不幸离世。
日本知名摄影师筱山纪信先生享有世界盛名,
他以精湛技艺和独具匠心的视角创作出诸多名人非凡瞬间的杰作,
如山口百惠与约翰·列侬等人的珍贵影像。
筱山纪信是日本为数极少的几个与平面传播媒介紧密合作的高产摄影家之一,
已经出版有各种摄影书籍与作品集上百册,
其中包括在日本社会各个阶层引起巨大反响的《晴天》及《山口百惠》、《圣塔菲·宫泽理惠》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68#

在约翰·列侬不幸遇难的三个月前,日本摄影师筱山纪信受邀来到纽约,为列侬与小野洋子夫妇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跟踪拍摄。
这个温柔之吻最终也成为了列侬生前最后一张专辑《双重幻想》的封面。
筱山纪信拍摄的这张封面照片原本是彩色的,但列侬在发行的专辑上却刻意将其变为了黑白。
除了这张用作专辑封面的照片外,筱山纪信拍摄的其余照片鲜少公诸于众,很多照片洋子多从未见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69#

地震后冰场恢复运营,羽生结弦重新回到仙台训练时,
筱山纪信在路上拍摄下来的瞬间。
这组跟随直觉拍摄的照片并不算出色,
但却惊人地安静,是筱山纪信少有的“温和”照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0#

筱山纪信的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1#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2#

无论你对这位摄影大师是否早有耳闻还是素未谋面,
这些照片都会联通我们共同的记忆,
成为通向筱山纪信摄影世界的一座桥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3#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4#

莱布雷希特专栏:《烈火琴师》玛丽亚·尤金娜

澎湃新闻

此时可能不是最合适的时机来赞颂俄罗斯在创造力上的优势,但在音乐方面,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全世界大多数杰出的钢琴家都产自俄罗斯,从唱片时**始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和霍洛维茨,到现在的丹尼尔·特里福诺夫和伊戈·列维。

苏联并没有中断人才的流动,相反,它令生产线进一步加速。随便哪个正经的音乐爱好者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列举出三十几位录制过贝多芬重要作品的苏联钢琴家。其中的佼佼者是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和埃米尔·吉列尔斯——一位固执任性、我行我素,另一位是石像般的政权旗手。而在他们身后,是大批相对没那么出名的音乐家,无法享有出国旅行或获得舒适生活的权利。

在这些人中,有两位女性——玛丽亚·格林伯格(Maria Grinberg)和玛丽亚·尤金娜(Maria Yudina)——即使晚了很多年,都值得被普遍承认。格林伯格(1908-1978年)是一位坚定的**者,她的父亲在1937年被斯大林下令枪决。三十年后,当克里姆林宫指责以色列在六日战争中的侵略行为时,格林伯格用刻薄的新姓签名“玛丽亚·侵略者罗夫娜”。克里姆林宫没法儿控制她。

玛丽亚·尤金娜(1899-1970年),1919年皈依了俄罗斯东正教。她冒着生命和自由的危险支持被流放去西伯利亚的教士们,同时与官方教会保持着矛盾的关系,并在莫斯科音乐生活的中心展示着她那种狂野的反抗。她在官方禁绝斯特拉文斯基时演奏他的作品,还有神秘的列宁格勒隐居者加琳娜·乌斯托沃尔斯卡娅的音乐。在伊丽莎白·威尔逊编写的第一本关于尤金娜的英文传记《烈火琴师》(Playing With Fire)中,收录了一张拍摄于1962年的精彩照片,这位钢琴家身着邋遢的雨衣,顶着一头乱发,面对着打理齐整的蒂洪·赫连尼科夫——此人作为一名斯大林主义官僚,在半个世纪中一直统治着苏联作曲家的生活。尤金娜毫无惧色。

《烈火琴师》威尔逊女士(一位大提琴家,1960年代英国驻莫斯科大使的女儿)大概怕读者出于误解而买书,很快纠正了俄国之外的人熟知的唯一一个关于尤金娜的说法。它出现在所罗门·伏尔科夫的《见证》(1979)中,作为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75年去世)的口述回忆录,书稿被偷带到国外出版后畅销一时。在伏尔科夫记录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叙述中,斯大林有一天晚上听到尤金娜在广播中演奏了一首莫扎特协奏曲(K.488)后,要拿一份录音。但那时并没有留下录音,所以他手下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尤金娜、一个乐团和三个受惊的指挥赶去一个录音室,为伟大领袖制作了一份录音拷贝。斯大林很高兴,给尤迪娜发了两万卢布的奖金。她在回信中说,她要把钱捐给她的教会,并将向上帝祈祷。这个故事构成了阿曼多·伊安努奇2017年的古怪电影《斯大林之死》的开场戏。根据另一个传说,人们发现在斯大林已无生气的尸体旁,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唱片仍然在唱机里旋转。
不幸的是,这个故事里没有一个字能够被核实,也不可能是真实的。作为一位不屈不挠的研究者,威尔逊曾经为肖斯塔科维奇和她的老师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编纂过重要的传记,她没有在电台档案里发现尤金娜录制过莫扎特K.488协奏曲的痕迹,在斯大林得到完好保存的档案中也没有任何类似的物件。她的结论是,肖斯塔科维奇喜欢给斯大林编段子,每次重提时还会再添油加醋。

威尔逊追溯尤金娜的过往,她来自一个世俗化的犹太家庭,定居在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附近的涅维尔,这个地方因马克·夏加尔而刻入了西方艺术之中。尤金娜的父亲维尼亚明是一名在医院工作的医生,结过两次婚,是个清心寡欲的工作狂,喜欢在冰冷的冬天跳进湖里冬泳。他的女儿的一个同学回忆说,十几岁的尤金娜是个“大个子,有点笨重”,举止比她的年龄更显老成。在经历了充满契诃夫式的医学和文学对话的童年之后,她前往圣彼得堡,跟随两个波兰人学习音乐:安娜·叶希波娃(Anna Yesipova,维也纳的音乐教育家Theodor Leschetizky的前妻)以及费利克斯·布鲁门费尔德(Felix Blumenfeld)——此人与作曲家卡罗尔·齐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是亲戚。

尤金娜在1917年革命时,为沙皇的倒台而欢欣鼓舞,加入了一个“人民警察”组织,并成立了一个小组,为工人阶级的孩子们开办了一所寓教于乐的学校。但一次短暂的返乡旅行将她拖进了一个令人沉迷的黑格尔与康德哲学家的圈子,其中大多是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将她引向了俄罗斯东正教。尤金娜的无神论者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她当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的导师,一个名叫列夫·庞普严斯基(Lev Pumpyansky)的文本评论家,这是此后一连串不合适的露水姻缘的开始。当她拒绝了他的求婚后,庞普严斯基过来想要打她的父亲,后者把他从楼梯上扔了下去。

尤金娜在如今已经更名为彼得格勒的音乐学院学习时继续阅读哲学,并进一步沉浸在信仰的神秘之中。她被符号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所吸引,这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从苏联境内的一个流放地到另一个流放地,一路教授思想史。尤金娜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所获得的知识维度,已经比大多数现实中的音乐家一生所学更加丰富。

1923年,她被任命为彼得格勒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七年,直到她因宗教行动主义被解雇。虽然幸运地逃脱了流放的命运,但她的行为还是冒了巨大的风险。威尔逊写道:“她以某种方式设法前往那些被**的……主教的集中营和流放地,将他们的消息和指示带回给神父和教众。”虽然她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独奏家,在14个月内举办了22场独奏会,但还是经常“像饿狼一样”,要依赖朋友的施舍。

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访问俄罗斯之旅对尤金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贝多芬作品的顶尖诠释者,施纳贝尔首次将其32首钢琴奏鸣曲作为一套作品来演奏。尤金娜的另一个重要关系是海因里希·诺伊豪斯(Heinrich Neuhaus),1930年代他将尤金娜带去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诺伊豪斯的学生包括里赫特和吉列尔斯,他的妻子离开他跟大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跑了。诺伊豪斯将尤金娜的演奏(不公平地)贬低为“任性”。尤金娜从未成为与诺伊豪斯具有同等魅力的教育者,但她的演奏在音乐圈颇受器重,大众也越发喜爱她。

玛丽亚·格林伯格在她眼中既是对手,又惺惺相惜,尤金娜说自己的葬礼只想让格林伯格来演奏。两位女士都以某种方式说服了后斯大林**的官员允许她们在1950年代末悄悄地录制了贝多芬的全套奏鸣曲。尽管这两套作品出自简陋的录音室,使用的是反应不佳的钢琴,它们还是代表着超凡的胜利。里赫特曾经说过,尤金娜可以让钢琴听起来像她想要的任何乐器。

无望的爱情也仍在继续——这次跟个作曲家,下次跟个作家——往往只在她的脑海里发生。正如威尔逊女士所描述的那样,尤金娜在一个自我营造的梦幻泡影中生存,把自己想象成不靠谱的天才美男子的缪斯和克星。当她在1969年6月走出莫斯科“旋律”唱片公司录音室时,被一辆汽车撞倒了。“她的第一个想法是关于那个司机,他不应该被起诉,这都是她的错。”威尔逊写道。尤金娜在18个月后去世,(与吉列尔斯一样)成了误诊的受害者。

《烈火琴师》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这部惊人的传记所记述的崇高而人性的精神,具有永恒的意义。现在去YouTube上听一下尤金娜演奏的贝多芬《C小调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11号)的“如歌的慢板”乐章,从她坚定的音色和狂热的节奏中你能够感知,这样一位艺术家只要留下记录,便能永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8#

梁左、梁天母亲,《人到中年》作者谌容因病离世

北京市文联发布讣告,作家谌容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2月4日在京去世,享年88岁。根据逝者生前愿望,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举行追悼会和任何形式的追思会,家中不设灵堂。

谌容是著名作家、编剧,也是梁左、梁天、梁欢的母亲。上世纪70年**始文学创作,1975年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万年青》,1978年出版长篇小说《光明与黑暗》。1979年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发表在巴金先生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茅盾先生在第四次文代会讲话中对该作品点名称赞,称其为“中篇小说出现了初步的繁荣”的代表。

谌容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勇于触及现实问题,作品具有强烈的**感。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迅速引发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眼科医生陆文婷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处境和心路历程。作家敏锐地触及了一个富于**意义的社会问题,显示了其艺术良知与勇气,引发了全社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视。

《人到中年》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同名电影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谌容本人也凭借该片荣获第5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谌容同志一生创作丰厚,出版的作品还有小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等,收录于《谌容文集》。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金力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79#

小说《沙丘》

是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的一部科幻小说。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摘得《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桂冠。《沙丘》的故事主人公是天赋异禀的厄崔迪家族继承人保罗,故事主要讲述了保罗和他的母亲杰西卡夫人是如何在一场充满腥风血雨的战争中艰难逃亡,并在厄拉科斯原住民弗雷曼人的帮助下击败家族世仇哈克南男爵。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80#

小说将科幻元素置身于极度恶劣的未来世界,综合多重元素构建出所谓的沙漠生态学,从小说的描摹中更可以深刻感受到原著作者在数十年前便对全球气候变化、中东因石油资源而引发的种种争端、现代社会应该如何应对传统能源危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