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教:EDC压片比老版差在哪里 [复制链接]

41#

最近我也买了不少新录音碟,新录音音质好于老录音这是肯定的。
TOP
42#

原帖由 liuaiyue 于 2015-2-15 18:41:00 发表
最近我也买了不少新录音碟,新录音音质好于老录音这是肯定的。

现在讨论的是老录音不同时期压片的音质差异。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43#

同一张唱片、83年以后的数字录音,第一种情况封面、片号不改,一般来说工作母带没有做重新混音,同一地区压片上的差异不会很大。以伯恩斯坦德九(DG)为例,PDO是厚一点,若价格很便宜买买无妨,超过100元我觉得不值。至于其他压片地的,那属于听音系统和听音偏好了,起码是可以接受的。第二种情况,封面、编号改变,工作母带重新混音了,特别是现在的环保装与老正价,区别明显。包括正价与中价、小双张。第三种情况,21世纪的录音,正价还没过半年就出了环保,基本就是价格差异。对于模拟录音,以佩拉亚的莫扎特协奏曲为例,正价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娇柔,至少对我而言,这套环保听不下去。如果对比LP,那更是两个人弹的,但CD与LP是不同的声音取向。且文件迟早会取代CD,代替不了LP这种需要大量手动的欣赏活动。反过来,LP更代替不了方便的数码聆听需要。听音乐也是个自我陶醉兼显摆的娱乐,LP一定是仪式感的巅峰。
个人淘宝店:sacd.taobao.com
TOP
44#

新的大包子
都是重新混音的吗
这也太麻烦了……
TOP
45#

原帖由 xiaocao 于 2015-2-26 17:46:00 发表
新的大包子
都是重新混音的吗
这也太麻烦了……


这个事情有专门的考究癖。有空可以去amazon.com,大凡超级包子,总会有一位老哥详细考证每张盘用的什么混音版本。就我看到的霍洛维茨、海菲兹、鲁宾斯坦这些包子的考证,大部分内容还是沿用过去的混音,个别甚至是用日本的混音代替原来的版本。我自己手里的克伦佩勒小包子们,里面也写得很清楚用的那个混音版本,仅极少数是最新混音的。


个人理解,重新混音的毕竟是少数,如果我自己开公司,真犯不着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唱片公司的人不傻,重新混音这事情,高烧看不上,低烧不在乎,何必呢。


至于同样的混音,不同的压盘,声音会大不同,这事情无法发表意见,前面诸位都说得很多了。如果实在要说,只能理解为从M&L,EDC开始,压盘大厂创新式地发明了一种,以牺牲部分音质为代价,可以让成本大幅下降的新工艺并大行其道。目前的普遍解释,一次性压几万张后面就变差了,难以服人。第一,如今CD产量比过去少多了,凭什么一次性几万张。第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EDC里面也会参差不齐,头几千张应该是极好的,没看到有这方面的说法。要么是EDC全部垃圾,要么是EDC和老版一样。
TOP
46#

有些包子也有重新混音的,而且音效比老版还好,SONY和Warner都有几个例子。当然,鼓吹老版碟的不屑于这些新出的包子,当然也无从比较。
TOP
47#

最近刚好对比了美艺三重奏海顿三重奏全集满银圈、半银圈和新DECCA标的廉价版,前两者差距不大,廉价版明显要干、偏线条感,小提琴偏亮。这种差别系统越好,揭示力越强,反差就越大。
TOP
48#

这样的比较我在97年左右做过,
比较的对象是无字银圈、PDO银圈对比PMDC半银圈。
(比较的目的是当时手头上的西德银圈开始有掉银了,打算将一些自己喜欢的名演更新为PMDC)
结论是差不多。
从那以后我就很少买银圈了,直到最近在网友鼓励下才开始又买一些。

不过以今天的眼光看,当时的器材不够班,尤其CD机是马兰士的CD17,揭示力确实不够强。(功放是JADIS的推挽,音箱是PRO AC的TABELTTE) 改天找个机会再比较看看。
TOP
49#

原帖由 matrim 于 2015-3-1 21:13:00 发表
最近刚好对比了美艺三重奏海顿三重奏全集满银圈、半银圈和新DECCA标的廉价版,前两者差距不大,廉价版明显要干、偏线条感,小提琴偏亮。这种差别系统越好,揭示力越强,反差就越大。
你的听感和我一致!我曾买过一套decca的格鲁米欧哈斯基尔的贝多芬环保装小奏,小提琴又瘦又亮,朋友拿来老版的刻录碟都比它好,果断出掉。
欢迎光临基点音乐论坛:http://www.mydcentre.com/club
TOP
5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1#

[/quote]你的听感和我一致!我曾买过一套decca的格鲁米欧哈斯基尔的贝多芬环保装小奏,小提琴又瘦又亮,朋友拿来老版的 [/quote]

有个有意思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想过。目前看到的听感,包括本人的部分听感,都是一边倒新版瘦、薄、亮(同样适用于CD-R)。如果压盘环节偷工减料,也完全可能出现肥、厚、钝啊。然而后者从来没有出现过,挺难理解的。


目前看到的解释,是新版为了适应新时代人群的口味,普遍通过重新混音,在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拉伸频谱,突出高低频。这个解释不是很有力,毕竟大量的CD根本没有重新混音。压盘马虎,盘面坑道变浅变模糊,导致jitter增加,这样的后果就是瘦、薄、亮吗?
TOP
52#

原帖由 bbc4 于 2015-3-4 12:16:00 发表
你的听感和我一致!我曾买过一套decca的格鲁米欧哈斯基尔的贝多芬环保装小奏,小提琴又瘦又亮,朋友拿来老版的 [/quote]

有个有意思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想过。目前看到的听感,包括本人的部分听感,都是一边倒新版瘦、薄、亮(同样适用于CD-R)。如果压盘环节偷工减料,也完全可能出现肥、厚、钝啊。然而后者从来没有出现过,挺难理解的。


目前看到的解释,是新版为了适应新 [/quote]都重新混音说不通吧,毕竟要加时间成本的,猜测是新、老版唱片在制版工艺上有差别。
TOP
5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url=http://www.movipub.fr/]giuseppe zanotti[/url]
TOP
54#

也许是母盘制作中出现的问题?拿一个录音师亲自制作的音源和一张现成CD去做母盘音质应该会不同。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55#

大家谈到这套decca的格鲁米欧,哈斯基尔的贝多芬环保装小奏,小提琴又瘦又亮。可能是唱片没有制作好。

这个录音的黑胶声音非常好的,我是指红银双圈交叉的版次,大概是70年代的。格鲁米欧,哈斯基尔这个录音,《春天》非常好,基本上是最好的。不过《克莱采》感觉就一般,不太出彩。可能是因为格鲁米欧,哈斯基尔的风格都过于唯美,风格重叠。有位资深网友推荐海菲兹的《克莱采》,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克莱采》这部作品,小提琴和钢琴的对答一定要非常激烈,这样的效果和味道才对。

对于贝多芬的小奏,大卫和奥柏林,帕尔曼和阿斯肯纳齐都是非常好的。大卫和奥柏林那套黑胶非常贵,也是有道理的。不过我也非常喜欢帕尔曼和阿斯肯纳齐的版本,风格非常清新。我也听过穆特的版本,感觉要差一些,她的版本也被人遗忘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6#

谢林海布勒的贝小奏也不错啊。
欢迎光临基点音乐论坛:http://www.mydcentre.com/club
TOP
57#

原帖由 lqdxy 于 2015-3-6 14:23:00 发表
谢林海布勒的贝小奏也不错啊。

是的,这套也很有名的,尤其是黑胶,不过我自己就没有。
另外,我认为谢林和海布勒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非常非常好,也就是菲利普那套。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8#

其实主要是混音的问题,新的DECCA SOUND也是EDC压的声音就非常好。
TOP
59#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5-3-6 14:33:00 发表
原帖由 lqdxy 于 2015-3-6 14:23:00 发表
谢林海布勒的贝小奏也不错啊。

是的,这套也很有名的,尤其是黑胶,不过我自己就没有。
另外,我认为谢林和海布勒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非常非常好,也就是菲利普那套。



谢林海布勒这套莫扎特小奏我觉得比格雷米欧哈斯姬尔那套还要对胃口,感觉更加清新自然,而后者似乎情感更浓郁一些,这个组合的贝小奏更棒。
TOP
60#

谈到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跑下题,我自己听过的,我最喜欢卡岗和里赫特,卡岗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学生,擅长莫扎特,被称为莫扎特专家,可惜英年早逝。他在旋律有录音,在EMI也有一些,不过好象不全。

哥德堡和莉莉克劳斯这对夫妻档的版本也应该是最好的之一。哥德堡在迪卡与鲁普也有录音,也非常不错。哥德堡除了擅长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也擅长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不愧为莫扎特专家。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