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格伦·古尔德 [复制链接]

1#
1982年10月4日。格伦·古尔德——音乐的天才巨匠,刚刚度过50岁生日,却不幸猝然过世。这位20世纪中最独立不羁的钢琴怪杰和艺术隐士,他的演奏英姿、他的音乐魔力、他的尖锐思想、他的充沛活力,还有他著名的怪僻,所有这一切具有独特魅力的传奇,似乎都随着古尔德生命的结束,永远逝去了。
        1932年9月25曰,格伦·古尔德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10岁时,格伦·古尔德已完全掌握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卷。多伦多音乐学院的圭雷若教授独具慧眼不同寻常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对古尔德那种独特的,带有叛逆性的演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钢琴,管风琴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教会了他去注意低音线条的重要性,并培养了他对巴赫音乐的热爱—毕竟巴赫是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管风琴大师。当我们聆听格伦·古尔德的演奏时,就会发现管风琴带来的清晰的低音线条。
     1945年,多伦多伊顿音乐厅。13岁的格伦·古尔德举行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公开演出。这是一次管风琴独奏音乐会,巴赫的《g小调赋格》即是演奏曲目之一。
       50年代,他像一颗明星突然升起。他的演奏曲目安排是前所未闻的,总是有意避开肖邦、李斯特、舒曼、拉赫玛尼诺夫等熟面孔,在他的节目单上,要么是浪漫派之前的巴赫、贝多芬,要么是很少有人知道、也很少有人愿意知道的韦伯恩、贝尔格和欣德米特。他的演奏方式也一反常规,坐得很低,琴凳是一个看上去破旧不堪的自制木椅。演奏时,摇头晃脑,口中不停地哼唱着音乐,两只手轮流做出各种怪模怪样的指挥动作。观众看他表演,一半被他对音乐的专注和全然投入所感染,一半又被他在舞台上的古怪举止所扰乱。
        1955年纽约音乐会后,格伦·古尔德正式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准备推出他的第一张唱片。格伦·古尔德的选择使公司惊讶:他打算选取巴赫的《戈尔德堡变奏曲》作为自己的第一张唱片。
        《戈尔德堡变奏曲》的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条。巴赫在这样一个及其逼窄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巍峨的音响大厦,期间包容了巴罗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风格样式,卡农、赋格、舞曲、咏叹调、沉思曲、序曲等应有尽有。人类内心深处的各种复杂情感也都尽在其中。这首作品的复杂程度绝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钢琴家可以对付的,格伦·古尔德想以这首作品作为自己唱片事业的开端,事后证明,格伦·古尔德的这次《戈尔德堡变奏曲》录音是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古典音乐唱片之一。从演释上说,这是一个辉煌的演奏版本。对于广大听众,特别是那些无缘在现场亲耳聆听古尔德的乐迷,这张唱片无异于一种召唤。格伦·古尔德向我们揭示,巴赫的这首变奏曲(以及巴赫的其他音乐),是一种将艰深的理智思维和丰富的内心感情完美综合的艺术杰作。巴赫充满逻辑的音乐原来如此美妙动听,它当然不同于人们习惯的浪漫主义式的抒情和柔美,但是这种音乐的线条韵律和稠密音响却更具持久的魅力。
        从这张唱片开始,在很多听众眼里,格伦·古尔德和巴赫就成为了一对无法分割的名字。他们脑海中的巴赫,就是格伦·古尔德手下的巴赫。反过来,在格伦·古尔德的巴赫演释中,人们真正意识到了格伦·古尔德的演奏,绝不同于他人。他当然具有一个优秀钢琴家所应有的一切储备,如透明的音质、干净的手指技巧、成熟的力度控制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格伦·古尔德能够给予音乐以一种充满生气的节奏张力。他的巴赫像是硬邦邦的石头上用刀著力刻出的浮雕,内在的紧张中透出不可遏制的冲动。其二,格伦·古尔德具有罕见的多声部控制能力,在他的手下,巴赫的三声部或四声部线条写作获得了完美的表达。人们似乎在倾听几个完全不同的人在交谈和争辩,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音色。这种非凡的复调演奏能力虽然来自格伦·古尔德得天独厚的手指控制,但恐怕首先得自于他高度复杂而又极端清晰的思维倾向。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最让世界吃惊的是,格伦·古尔德在音乐会演出生涯近乎到达顶峰时突然自动退出。那是1964年,他还不满32岁。他宣称自己厌倦了音乐会钢琴家的旅行演出生活,从此以后不再登台进行公开演奏。他说,相对于音乐会舞台,他更喜欢“像母亲子宫一样宁静的录音室”,他和录音话筒之间产生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恋情”。他甚至断言,现代录音技术已彻底改变了以往作曲家、表演家和听者之间的关系,唱片有可能从根本上替代音乐会的功能。到2000年,音乐会也许将不复存在。因此他更乐意挖掘20世纪技术时代的音乐潜能,而不愿继续忍受商业化音乐会演出对精神和体能的压迫。当格伦·古尔德在洛杉矶鞠躬告别时,起初,没有几个人相信他。人们认为那是年轻人喜欢信口开河的通病。谁也不会想到,他再也没有回到公众舞台上来—古尔德彻底放弃了音乐会。十八年。格伦·古尔德固执地回绝了一切演出邀请,直至去世。他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到目前惟一一个只灌唱片、不开音乐会的钢琴家。他自己后来也从不出席音乐会,只呆在家里听唱片。
       格伦·古尔德自称是“最后一个清教徒”,只对音乐以及与音乐有关的精神世界发生兴趣。他离群索居,终身未娶,不让任何人走进他的私生活。在他多伦多的公寓中,散乱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乐谱、唱片、纸片和文稿。他曾自嘲说,他的住处即使在最整洁的时候,也像一场龙卷风刚刚横扫而过。有趣的是,他能够迅速找到他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虽然从表面看,他的生活杂乱无序,但实际上他控制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由于摆脱了外界的一切干扰,他能够一心一意地从事他所真正喜欢的事情,也能够拒绝一切他认为有害无益的事情。他喜欢读书、音乐、历史、文学、宗教、哲学,无所不包。他也喜欢散步,经常牵着他宠爱的小狗在乡间树林和池塘边沉思。但他拒绝采访,除非他自己设计所有问题和回答,并事先把所有过程全部一个字不少地写下来。1974年,他甚至发表了一篇自己对自己的采访报道,题目叫“格伦·古尔德就格伦·古尔德采访格伦·古尔德”。他拒绝乘坐飞机,就像他拒绝举行公开演奏会一样坚决。
       格伦·古尔德是个天才,这毫无疑问。他自己比谁都更加清楚地知道这一点。通过特殊的方式,他小心地保护了自己的天才,而且通过认真的修炼不断地发展并超越自己的天才。1955年和1981年的巴赫《戈尔德堡变奏曲》两次录音版本是他这种发展和超越的最好标记。前者富于活力,后者沉静内省,它们是格伦·古尔德早年与晚年时不同音乐观念与人生哲学的生动写照。他的非正统曲目表明,他无意取悦传统类型的听众。他对音乐会机制的抵抗更进一步体现出他的理想主义姿态。在他自己有意设定的孤寂中,他读书、读谱、思索、奏乐、听乐、录音、写作、交谈、编辑、合成……他全面掌握了音乐录音的技术机关,对现代技术为音乐所提供的创作空间报以超人的热情。出于他对广播电视的音乐和艺术潜能的关注,他又投入大量精力制作了有关音乐和人类孤独的广播文献作品。他曾严肃地考虑从事作曲的可能,晚年还试图通过乐队来实现自己的演绎想象。格伦·古尔德那永不安宁的心智从来没有停止过向未知领域的探索,直到生命的终结。没有人要他这样做,只是他内心中那神秘莫测的渴望与不可遏制的原动力。
       格伦·古尔德已经成为二十世纪音乐生活的重要一章。他的乖张举止和怪僻言行同他的杰出成就和敏锐思想一道,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古尔德人格与风格。他最终成为了一个艺术圣徒。他向人们昭示,一个音乐家可以在怎样的程度上超越限制而修炼成为一个深邃的智者;一个艺术家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压力下,能够以怎样的方式和态度面对自我和大众。
       1992年,已买下CBS的Sony公司为纪念格伦·古尔德逝世十周年,特意推出了有史以来内容最为全面和丰富的格伦·古尔德专辑系列(The Glenn Gould Edition),其中包含近百张CD和十张LD。一时间,在全球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古尔德风潮”。
         一九九三年,格伦·古尔德告别人世十载有余,加拿大导演François Girard拍出一部半纪实半虚构的电影《古尔德三十二象》(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或译《关于格伦·尔德的三十二则短片》),向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钢琴家致敬。
       有趣的是,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电影中,格伦·古尔德本人倒一直没露面(哪怕是插入他生前拍摄的影像片段)。但实际上,于无形中,透过他演奏的一段段音乐,格伦·古尔德自始至终都与观众同在。饰演格伦·古尔德的Colm   Feore不知何方神圣,与真正的格伦·古尔德颇为神似。他表现格伦·古尔德弹奏钢琴亦蛮有兴味,并非通常依样画葫芦那般再现,而是代之以抽象写意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倒挺符合格伦·古尔德演奏时的精神状态,看似狂喜不羁,实则深刻内敛,心中自有分寸,亦让我想起他少年老成的自许:“许多作曲家也许想办法活到一百零六岁,而我自己则准备在三十岁时就进入悠闲老成的深秋状态。”
       其实,格伦·古尔德弹琴时的触键方式非常独特,手背与琴键持平或略低,他坐的琴凳离地面亦不到四十厘米,可能只有他才觉得舒服。如果演员过分拘泥于写实,反而让观众感到有欠自然。
       除开演员表演与真实回忆,电影再现格伦·古尔德的音乐世界一如音乐本身的缥缈与写意。衬以格伦·古尔德的演奏,一会儿是一组不断变幻的圆形抽象图案,或是随着音乐颤抖一如心脏跳动的示波频率,一会儿又是一粒粒五颜六色的药丸特写(格伦·古尔德服用镇静剂不辍,这亦是他一大怪癖),镜头甚至探入钢琴中去捕捉转瞬即逝的音符……这些手法今天当然不新鲜。然回头再看,以抽象图型与色块表现音乐,格伦·古尔德七十年代初制作的系列电视片《我们时代的音乐》(Music   In Our  Time)就已用过,电影制作者不过借此向大师略表敬意耳。顺便提一下,这位隐士型的钢琴家,从来不排斥技术。上世纪的音乐家中,格伦·古尔德留下的影像资料,惟有卡拉扬堪与比肩。
       正如他自己所言,格伦·古尔德以音乐向所有时代述说,他不仅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丰富了时代,亦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电影结尾的旁白意味深长——一九七七年秋,美国两艘旅行者号太空船离开地球,为人类探寻天外生命。在地球人为外星人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格伦·古尔德演奏的一段巴赫序曲。据说,那两艘太空船分别在一九八七年和一九八九年告别太阳系,蜉游于浩瀚的宇宙。古尔德的琴音,真应了那句老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自己懒得重新开贴。就借你的旧帖说说古尔德。今天听他的勃拉姆斯,就是那张叙事曲,狂想曲和间奏曲集。他曾说确定可能是她最好的演奏。听着让人感动。还有韦德尼科夫的117,象冬日里德暖阳。新录音里面索科洛夫,席夫,哈梅林等人都可听听。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4#

古尔德的巴赫是入门也是需要深耕,听听他的兴德米特第三奏鸣曲,可能是史上最佳的该曲录音。
等你听过巴赫外的录音再回头来听他的巴赫,那就更进一步了。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5#

古尔德是我入门听古典音乐,直到如今仍然在听的钢琴家。可以说,他的音乐非常耐听。
古尔德与里赫特、阿劳并列我最喜欢的钢琴家。
听阿劳,是我最近几年来最大的收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古尔德还录有欣德米特的铜管钢琴奏鸣曲2CD。说起欣德米特又要说李赫特了,他录有欣德米特的调**,也叫音的游戏,完全不输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和赋格,并称为二十世纪的平均律钢琴集。当然韦德尼科夫也录有这个曲目。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7#

李赫特之所以伟大,在于从古至今,从巴洛克到现当代作品,他都有相当建树。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8#

来了!古尔德语录
1 艺术的目的并不是一瞬间的荷尔蒙释放,而是逐渐的、持续一生的惊奇与宁静,一场真正的终生建设。
2 孤寂是人类通往快乐的一个可靠渠道。
3 书里引了帕斯卡尔那句有名的话,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学会如何打发一个人的时光啊。对某些人来说独处是一种本能。
4 音乐必须以建筑的方式来构想。
5 我之所以成为音乐家就是因为巴赫。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9#

莫扎特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死太晚了。
艺术自身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几乎与人类无关。
我讨厌观众,我觉得他们是邪恶势力。
“演奏会就是在欺骗。你会一直重复弹这些老掉牙、一些听众光听专辑都听到腻的东西。音乐家以最少的功夫拿到最多场的演奏会,然后以同样的诠释不断演奏。这个模式一旦开始,就会导致最严重的想象力缺乏。接着呢,人就在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中老去,这真是坏透了的人生。”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0#

过分依照他人建议而活的人生毫无意义。
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他可以向所有**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
古尔德关于“勃拉姆斯演奏风波”的自述:
事实上,这正是想象力中的极端挣扎———不完整的、有瑕疵的,偶尔莫名的突刺,经受拍打的生活与日子在音乐中的变形———它一反原有传统的古典训练要求,一反勃拉姆斯最终臣服的学院派情景,令这部作品如此特别,充满了“谜”。
……如今,很显然,一个人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这部作品,可以强调它的戏剧性、它的对比性、它的棱角分明;亦可以完全反向处理,将音乐间的主题关系视作“不和谐的共同体”。……这种方式将作品解读为充满惊喜悬念的故事情节,充满矛盾的道德场。面对一个刻板的对象,从内在将阴与阳之间的对照一同拥入怀中,以纯粹的朴素无邪来处理传统钢琴奏鸣曲式的例行公事,不一致终将在一元的世界里终结。我们可以选择,在勃拉姆斯身上读出未来。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1#

巴赫永远都在写赋格,再没有什么比赋格更契合他的性情与气质了。这终究是一段没有开始亦不会有终结的音乐,没有真正的高潮也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的音乐。正如波德莱尔的情人们,“轻轻地落在,无拘无束的风之羽翼上”。随后,它通过直观的认识得以统一,通过精巧的工艺与反复的推敲得以统一,高超的技巧令作品变得成熟芳醇。它向我们揭示了艺术领域里如此罕见的狂喜:潜意识在力量之颠流动书写,欢呼雀跃。
———评巴赫的 《哥德堡变奏》
我坚信施特劳斯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音乐人物。他的音乐给我们的最大教益是,它超越一切艺术的教条,不论是风格、趣味的教条,还是语言的教条,并对编年史学家琐碎干枯的数据考证进行嘲弄。它给予我们不可多得的例证,即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的同时不属于这个**;他可以向所有**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
———《为理查·施特劳斯辩护》
勋伯格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成为现当代音乐左右为难的典型。这是充满创意的一生,五十年间,他创造出一系列非凡的音乐:起初是基于传统类型的古典创作;随后开始挑战传统,危险地接近无秩序的混乱;之后直视混乱所带来的恐慌,令一切变得井然有序,通过分层的方式将音乐组织起来;最终,他尝试将多年前抛弃的传统与 自己后来发展出来的音乐组织系统相协调。于是,经过一系列的接受、拒绝,再到和解,我们不仅看到一条随时间发展的年代数轴,更从中了解了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世界最基本的样态模型。我想人们终有一天会真正了解“他是谁”,将懂得他是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阿诺德·勋伯格:一种观念》
我对自己录过的三首西贝柳斯奏鸣曲很感兴趣。它们都具有斯巴达式的简约严峻,几乎到了吝啬的地步,西贝柳斯的有些交响曲也是如此,语言完全是新古典主义的。真是不同寻常,都是些写于一战前的作品,却预示了战后的**精神。我所敬佩的是,每当西贝柳斯为钢琴写作时,他并不想把钢琴弄成乐队的替代品,他的钢琴作品总是写得很地道。
---------古尔德与佩吉谈话录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2#

知乎经典一问‘古尔德弹琴象切菜一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推崇他?’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3#

古尔德访谈录
古:其实我是个浪漫主义者。 对于很多浪漫派作曲家,哪怕他们只写过一部有实质的钢琴作品,我都会很乐意尝试的。 比如老柴,他是个伟大的作曲家,但我觉得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交响音乐的创作中。 我喜欢他的音乐,但不包括他的钢琴音乐,因为它们大部分写得很差劲。 我排斥某些作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因为我在钢琴前坐得非常低,这个角度对于很多作品都是有利的,但有一个缺点,这个角度很难弹奏出极强的音(fortissimo),而强音在老柴的作品中很重要。 在这个角度根本没法办到。

布:有人曾经问西贝柳斯,如果下半辈子在荒岛上度过,而且只准许听一部作品,他会选择哪部作品。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部?

古:我会带上施特劳斯最后的歌剧《Capriccio》,我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美妙的作品之一。 几年前我在柏林第一次听到它,从此便为之神魂颠倒。 它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布:对此问题,西贝柳斯的回答是韩德尔的《广板》。 你有何看法?

古:我无语。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4#

古:很显然,这些细节多多少少都被夸大了。 我从来没在大晴天穿过高统靴。 也许因为我没有考虑过公众影响,所以这种事情成为了焦点。 我认为我所作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和钢琴演奏有紧密联系的。 比如戴两层手套,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我要靠我的两只手生存嘛。 还有那把椅子,它对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它跟着我已经有六年了,现在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了,不过我不会换的,因为我找不到在外形上如此合适的椅子了。 迟早它会被淘汰的,不过我希望到那时我也退休了。 尽管这些事情看起来有些怪,但它们都是与音乐演奏、与我的事业密不可分的。 我看不出它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装模做样。 这些绝不是装模做样,因为它们太重要了。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5#

布  你感觉现场音乐会有什么东西是录音无法达到的吗?

古:我不觉得,因为我是个录音人士。 也许不该这么说,但我对出席现场音乐会没有兴趣 ?C 当然,除了我自己的。 在别人的演奏会上我经常会觉得不安。 一想到他们所承受的负担正是我平时所承受的负担时,我就会感到困苦。 我从没有安心的聆听过别人的演奏会,但我却可以安心的聆听别人的录音。 录音是我聆听音乐的主要方式。 对我个人而言,录音是能给我带来最多享受的媒介,但对于不了解其中奥妙的人,我想录音永远取代不了音乐会吧。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6#

布:我们回到音乐上来。 有没有哪个钢琴家给过你很大的影响?

古:有。 施纳贝尔,伟大的德奥音乐权释者,他的录音曾给过我很大震撼。 我没有亲临过他的演奏会,但我是听他的录音长大的,很多录音我还保留着。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曲目范畴施纳贝尔从没有涉足过,比如巴赫的曲子。 所以在这些方面我只能从别处吸取养分。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7#

在多伦多安乐山公墓,等我笑笑,古尔德的墓碑是一个钢琴盖板形状,中间写格伦古尔德1932-1982,下面一段音符为哥德堡变奏曲的开头。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8#

今天人们熟知的公开音乐会形式终将于百年后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功能将完全由电子媒体所替代。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19#

今天人们熟知的公开音乐会形式终将于百年后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功能将完全由电子媒体所替代。
科托 发表于 2022/7/25 12:21:03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认为音乐会现场应该永远存在,因为它是体现人的价值,带有存在主义意义。
人类科学的发展,都会带来人文的缺失。
因此我们不能用电子媒体来代替音乐会现场。
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这两者都应该存在,共同发展。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0#

李赫特之所以伟大,在于从古至今,从巴洛克到现当代作品,他都有相当建树。
科托 发表于 2022/7/24 14:49:00
音乐家不一定要很全面,但他的音乐要有特色,要有别人没有的特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