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板上的阻容器件焊接完毕之后,可以参照线路图认真核查一遍以防有误,借此机会亦分析一下整机的电路特点∶整机共采用了七只电子管(12Au7X3、6P3PX4),其中第一级电压放大级两声道共用一只双三极管12AU7,第二级的V2(V3)亦采用了12AU7来作长尾式倒相,具体来说V2(V3)的上端为激励管,下端为倒相管,此电路的特点是V1电压放大管的屏极与V2管上端的栅极直接耦合,从而构成长拖尾形式,因此输出信号具有相移失真小与频响范围宽的特点。V2(V3)管上端为共阴极形式,信号放大之后由屏极输出;V2(V3)下端则为共栅极方式,信号经阴极直耦输入,再由屏极输出,由于倒相级阴极加有较深的电流负反馈,故稳定性较好。
末级放大由于采用了阴极自给偏压形式,由6P3P阴极串接1K电阻获得对地负电压,又通过与栅极偏置电阻(220K)相连。因此只要电路配置合理,基本可免去调试,自给偏压方式常用于AB1类放大电路,由推动级输出信号电压并经耦合电容(0.22u)至6P3P栅极,栅极偏置电阻直接对地产生压降。只要推动管V2(V3)输出的推动电压不超过功放管栅极负电压的规定值,则6P3P的栅极将始终处于负电位而不会产生栅流,从而令6P3P的工作状态始终保持在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因此工作稳定且失真小。
末级功放管可通过切换开关在三极管接法与超线性接法两种状态之间进行选择,前者可降低功率管内阻,输出功率略减小,但性能与保真度可大为提高;后者由于增加了帘栅极负反馈,故音质得以提升。
-
-
1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4/14 19:47:29 上传)
-
-
1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4/14 19:47:2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