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广州读书时,迷上古典吉他,当时就听教我琴的老师说到过刚刚获得广东省古典吉他比赛第一名的江伟杰老师。后来迷上音响,又看到江伟杰老师在《视听前线》发表的关于音响指挥家的文章,非常有启发,研读数遍。刚好群内有烧友老龚和江老师是故知,感谢老龚的热心介绍,于是就有了这次令我受益良多的家访。
到达江老师住所时,江老师已经热机多时,但和其他那么多次家访不同的是,江老师从容地给我们泡茶闲聊,就是不播碟子。我知道大师有大师的风格,自然从容等候。果然,一杯茶喝完,江老师说,听之前,要先和你们介绍一下我的系统和环境,(以下暂时省略500字,)介绍完毕,江老师让我和老龚,一前一后居中坐好,关掉空调和主灯避免干扰,然后按照他精心选择的曲目,一首首开始播放。
上面那张,是N年前杂志社采访的照片。下面那张,是老龚同志这次家访拍的。
可以看到,这么多年,江老师的器材和摆位,几乎没有变化。
前面省略的500字,大意就是:这间听音室,是江老师17年前装修的,器材也基本伴随他10几20年了,虽然是五花八门机缘巧合凑在一起,来访者没听声音往往会偷笑。但江老师认为,只要通过用心调音,可以让万国牌的器材发出自己想要的声音的。这也是江老师“音响演奏家”的理念和实践。
江老师特别强调,这套系统的中音,其实是10寸focal低音单元客串的,自己已经有更换中音单元的计划和方案,但要用10天半个月的时间来调试,所以一拖再拖还没付之于行动。
下面是N年前杂志社的介绍,完全可以搬来这里——
一开始,江老师播放的是一曲爵士女声,然后是钢琴、四重奏、打击乐,古典吉他、歌剧,不厌其烦地每放一首就换一次碟子。我们熟悉了江老师的风格,也就不打扰他,按照他精心编排的顺序,展示这套器材的魅力。
期间,江老师提醒我们,可以前后对换来听听,体会不同听音距离的效果。我们也遵命从之。播了大约7、8首,江老师说可以播放我们带来的碟子了。老龚拿出一套拉宾的小协头版,放了第一首,江老师认真听完,说这张cd还是有点数码味。
下面该说说听感了,镁声不自量力地呱噪一番,请江老师原谅。
首先,镁声觉得最值得说的是空间。这其实是一套房改房,能把客厅拓展成一间约4米宽、6米长的完全对称的听音室,显然花了不少心思。虽然是10几年前流行的材料和色调,现在看来有些陈旧过时,但巧妙地把声学处理和收纳空间结合在一起,软硬搭配很平衡,本身就是值得敬佩的地方。17年前,镁声虽然已经买了第一套音响,但连扩散板干什么用的都不清楚呢。(后来才知道,江老师虽然拉了44年的小提琴,并成为国内著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但其实是学建筑专业的,并主持承担过很多声学装修的工程项目,真是多才多艺啊。)
然后是声音,这套系统最大的优点也是得益于空间的处理和精准的摆位调校,音场定位一流,舞台感和3d感非常好,听音乐像近距离看演出一样逼真。整套器材属于监听风格,细节多,质感强烈,背景漆黑。钢琴的琴音虽然不够圆润,但触键感和敲击感都能表现出来,吉他左手把位的游动和右手拨弦的位置更是一目了然。
复杂些的曲目,各种乐器配合时的一致性和连贯非常好,这是四分频最难玩好的地方。最令人惊讶的是,4分频的箱子,低音和高音、超高,分别用4台廉价的国产专业功放来推,中音用一代名机pass的200w单声道后级大刺猬来推,高富帅和矮穷挫一起抬轿子,音色和起落却非常统一,一气呵成,实现了和谐社会。
但这套系统的声音,镁声认为也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
以HI-END的标准来看,整套系统缺乏点色彩,铜管的光泽感、小提琴的松香味、人声的肉味表现得不突出。就像一张质感、层次、锐度俱佳的黑白照片,受制于国产专业功放的天限,再好的后期调整也无法给它加上缤纷的色彩。由于缺乏色彩感,所以音乐表现力也打了点折扣。
说到这里,想起江老师前面的介绍也说过,这套系统是拿来工作的,要鉴别演奏家所用的琴的特点和演奏技巧,而不单纯是音乐欣赏。所以系统调整特别强调细节和质感,至于音乐味,音乐早已存在他的心中。
中场休息时,江老师介绍,在我们进门之前,他专门为适应我们的听感做了点调整,把高音号角推后了2mm,降低了一点解析力。
对于这么敏感的系统,镁声忍不住想夹带私货,请江老师测试一下我的镁声钉“绕梁1号。”
一开始江老师面有难色,因为他的器材摆设都是精心调整过的,但当他听了我汇报绕梁1号的结构和用料后,来了兴致。江老师坐回皇帝位,把刚才播过的几首曲目重新节选着快速播放一遍,然后起身去换钉。我们要求帮忙,被江老师坚决地阻止,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要碰。
当我把绕梁1号组合好递给江老师时,心里暗想糟了——因为不确定有机会试钉,所以我没用盒子免得太张扬,3组钉垫按顺序摆在随身包里。刚才一翻东西,顺序搞乱了,钉垫不是磨合好的搭配,至少过2小时声音才能恢复。算了,出丑就出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