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吃过饭,一屁股坐下来一直到近6点一直就在听音室里面,听的就是以上四张唱片,其实个人非常讨厌这种枯燥的测试,相同的一段音乐反复不断的播放,还得搬动这个,挪动那个,到最后就是一种折磨,我喜欢自由自在的想听什么就听什么,也不需要记忆力。
但是没有办法,还是要进行下去,针对我的系统,我摒弃了一些爆棚发烧碟、大部头的古典。直入女声、器乐、入门古典。我喜欢用杂锦碟试音,曲目类型比较丰富,这样省去了很多换碟的时间。所以就随手用了两张我比较喜欢和熟悉的高保真赠送的唱片。由于是和德恒钉、镁声钉结合起来试听的,更换位置交叉轮次比较多,所以一个下午也没有能够听很多音乐,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首。
邓丽君的这一盘CD我没有听细节,而是听的整个的一个感觉。测试细节主要集中在第一盘的第五首《梦幻欧罗巴》和第十首《秋天的玫瑰》,演奏者和歌手是谁我真不知道,反正觉得好听就行了。选《梦幻欧罗巴》是因为这是一首箫与钢琴的合奏,或者说是钢琴伴奏的箫的独奏,开始有一段钢琴的前奏,非常好听,而后来的哀怨委婉的箫与晶莹剔透的钢琴之间的搭配堪称天作之合。而两样不同乐器所表现出的空气感和泛音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对于器材的微动态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对于钉的比较我今天暂且不说,只说一说在电处上面和音箱上面加吸震板和不加吸震板的区别(CD上面还没有来得及试听)。
先说说在电处上面的作用。之前已经说过,在电处上面是最明显的。比较了钢琴的一段前奏(在音箱上面已经加吸震板的前提下)背景要黑一些,底燥明显降低。但是对于高频泛音不是十分明显,都很好。但是钢琴的颗粒感明显增强,力度也更强劲一些。对于后面的箫声,不用吸震板的声音相对比较破,有开叉。而钢琴与箫的交叉声部就反映出,不加吸震板的两个乐器相对比较乱一些。重叠在一起的部分比较模糊,就有点像跳国标的时候配合不默契而尔会踩舞伴的脚。
在说说放在音箱上面的变化,这个高频比较明显,放了吸震板,钢琴的泛音要提高很多,圆润晶莹,而不放吸震板,相对就显得干瘪一些。低频倒没有那么明显,只是感觉更集中一些。
第十首是一个女声,在电处上面和音箱上面测试的效果比较接近,但是还是电处明显一些。仅就人声来说,加吸震板,特别是在电处上面加与不加,口型有一些变化,变小且往上收一些,能够明显感觉到大下巴变成了小下巴了。伴奏的声音的感觉与上一首差不多,就不多说了。
再说说试听的第二盘的第一首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这个与第一盘当中的第五首有点类似,也是两种乐器,但是有不一样,声场明显要大很多,但是乐器的线条却并不大,器材没有一定的密度是很难播放好的,这个恰恰是我的贵族书架箱的短处,多少还是显得一些空,加不加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要对症下药,没有一样东西是包治百病的,哪怕它很贵。
再听听第三首《白毛女》,这个录音就比较适合我的箱子了。人声、器乐伴奏,舞台感非常好,而定位正是贵族箱子的拿手好戏。经过比较,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单个乐器或者歌手的声音饱满起来,是会对这个定位和声场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的,哪怕单个的改善只是一点点。
写的很累啊!下午听的也累。
一些东西已经记不得了,也不说了。等有空再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