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2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个唱放的盲听记 [复制链接]

查看: 47959|回复: 265
91#

回复 90# 南海十三郎 的帖子

没有的。领袖是以前试录的。
TOP
92#

回复 90# 南海十三郎 的帖子

贴子不能编辑,郁闷中。还有一百姓活动和虫鸟的录音。
TOP
93#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2-7-5 11:26:00 发表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2-7-4 13:34:00 发表
有个建议,测试唱放所用的唱机,唱臂,唱头,唱放设置的参数这些对听感影响不亚于唱放本身质数,请楼主完善—下。

回D版,这是技术测试,没有使用唱机,仅使用特制的技术测试专用软件(包括《山茶花》这首歌曲是以前试机时录的,是直接从唱头录制,不经过唱放)

这样低档的唱头有意义吗?浪费时间!
TOP
94#

回复 85# 南海十三郎 的帖子

您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24/192采样时的信息密集度比24/44.1要高,不是表达波形是否变型。两个表是同一个录音,只是左边与右边视窗与段落宽度不同而已,左边的也没有电平过高。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95#

回复 80# 开心果 的帖子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2-7-4 23:59: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7-4 23:20:00 发表
清楚,谢谢!
为什么三台唱放只有两个文件的

那两个文件是前一天测试时随意录的。当时并没有想到发上来,所以输入唱放的信号并不是来自唱头,而是用以前录的一个文件(直录他的唱头输出信号,未均衡)。
第二天才是三个唱放同时登场,所以没有第三个的录音。

您的意思是这两个 唱放1、唱放2的WAV文件录音,不是来自于这三台唱放的输出,对吗?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96#

原帖由 30624700 于 2012-7-5 12:40:00 发表
这样低档的唱头有意义吗?浪费时间!

测试的是唱放,我们只是想知道它们的一些技术参数。
一般情况下,一分钱一分货是不变的真理。但事无绝对,以前在本坛上有提到过高度风的一个MM头(不到2K),外国的一个烧友还认为它比它的大哥A90(30多K)好听。可能是特例吧。
最后编辑开心果 最后编辑于 2012-07-05 14:35:07
TOP
97#

回复 94# 中山张 的帖子

你应该找两段相同位置或同一段文件来作说明吧,不然很容易看走眼,从这个图看也看不出24/192采样时的信息密集度比24/44.1要高,因为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段落。
TOP
9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7-5 13:03:00 发表
您的意思是这两个 唱放1、唱放2的WAV文件录音,不是来自于这三台唱放的输出,对吗?  

不对。
唱放1、唱放2的WAV文件录音,分别来自于唱放1、唱放2的输出。
只是它们的输入信号不是由唱头提供,而是由以前录制的,未均衡的原始信号。这样有个好处,就是信号源的质量更一致。如果由唱头直接提供,第一次播放和第二次播放,可能会出现信号不一致的情况(如第二次播放时,唱针上可能多了一些绒毛,声音就大不一样了)。
最后编辑开心果 最后编辑于 2012-07-05 14:21:44
TOP
99#

回复 98# 开心果 的帖子

明白您的意思。
从听感上唱放2比唱放1好很多。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0#

回复 97# 南海十三郎 的帖子

原帖由 南海十三郎 于 2012-7-5 14:08:00 发表
你应该找两段相同位置或同一段文件来作说明吧,不然很容易看走眼,从这个图看也看不出24/192采样时的信息密集度比24/44.1要高,因为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段落。

我当然知道啦!但是要看到两个采样文件同一段落里的不同信息排布差别,例如各取1毫秒的波形出来,也起码要放大1万倍后才能看到它们的差异变化,但这么小的段落也是看不出整个文件的具体差异的,所以我就把整个文件的波形缩细来拍照咯;要看出整个文件的变化就要把两个文件打开后放大1万倍,从头慢慢看到最后,因波形太长这样无法拍照,只能拍视频才能给你看。


下面是其中1 毫秒信息(放大1万倍),上面波形是24/192的,下面波形是压缩后的24/44.1,这个就看出问题了。
1 毫秒内的信息也产生这个差异,您想想如果60分钟的长度是会发生什么事呢?估计连就快聋的也会听出很大的差别了。呵呵







这是5毫秒同一段落里的声谱扫描,上面是24/192的,下面是压缩后的24/44.1。这样也可以看出问题,上面的信息明显比下面的密集。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7-05 16:16:0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