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68的变化,真的进入PC-HIFI时代了 [复制链接]

查看: 11258|回复: 57
31#

我们不防将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莫扎特第三十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小提琴声部大量使用短弓法,这是库大师有意而为之的,我们音源信息是能听到的。
TOP
3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5-31 23:22:00 发表
不管何种载体,信息量是第一位的,而它最终必须将演奏的技术特色和艺术风格给还原出来。

赞同,很高兴又见到67兄.
TOP
33#

谁要抛老版本CD我全收了。
TOP
34#

回复 32# szlghyj 的帖子

谢谢先生,几种音乐载体我都尝试者用,科技是发展、进步的,而在音响技术中真正的含金量有多少,制作工艺是否精益求精,设计者对于音乐理解深度,使用者的价值取向,音乐聆听范围,这些都会影响发烧友的判断和听音质量。
TOP
35#

谈起价值取向问题,我把自己的想法略说一下,假如某张唱片是我最为中意或案头之作,其伴随我10年了,如果那天我在别处器材中聆听,发现其中某些和声表达得更为清晰或者事前我根本没有听见,我会为此内疚,因为它是乐谱中明示,演奏者表现了而唱片又真实的记录,可是我却不知道。这种“神经质”问题可能是发烧友精神与生俱来的。
TOP
36#

同样道理,多声道hifi应该会取代双声道。只是,当hifi变成多声道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穷玩不起hifi的时候了——连入门级的都玩不起!
TOP
3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6-1 12:55:00 发表
谈起价值取向问题,我把自己的想法略说一下,假如某张唱片是我最为中意或案头之作,其伴随我10年了,如果那天我在别处器材中聆听,发现其中某些和声表达得更为清晰或者事前我根本没有听见,我会为此内疚,因为它是乐谱中明示,演奏者表现了而唱片又真实的记录,可是我却不知道。这种“神经质”问题可能是发烧友精神与生俱来的。

这很正常,别说别处器材,就是同一器材,也时有发生,我猜想:不是耳朵没听到,而是脑袋没意识到.
TOP
38#

回复 37# szlghyj 的帖子

前者介绍一张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莫扎特第三十五交响曲,原版由索尼唱片公司出版,我将老版和日版SACD唱片,就CD层面在同一套系统比较,发现前者根本没有“短弓”演奏法,当时一听心里一凉,因为音乐评论界说:“。。。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的那种流畅与雅致的特性,往往能够给人带来十分醒目的印象。。。”这就是他在该录音中的一个明证。真实的录音信息是记载了,而我捧着前版听了那么多年,是否有种“白听”的感觉,当然对于我这种观点只能说是特例,呵呵。
TOP
39#

反观,数字播放器能将此信息如是还原,就是成功;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因为桌面问题是PC-HI,而不是简单的PC。
TOP
4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