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原帖由 lipton 于 2012-2-24 13:18:00 发表请席兄继续, 你的经历与很多烧友类似,由此而来的感悟也心气相同!
老鹰
abrams
永号
原帖由 金音符audio 于 2012-2-20 14:42:00 发表张兄,对《童话》“在最密集和最大动态的刹那间会出现极微的瞬间拆声现象”的分析,专注度和精益精的精神值得本人学习。我不会把CD抓轨出来,也没有这样的技术软件。本人听此唱片很多,没有发现这种现象,一般优秀唱片制作不会有此缺陷的,同时,跟还原信息量无关,还是建议找其它原因较适宜;本人在以前调整聆听空间时,试过听人声出现过“瞬间撕裂声”,并不是器材或线材的问题,而是,造成主要原因是聆听空间音箱后墙正中央折......本人认为:从投资角度看,音响器材毕竟是负资产,远远不如花个亿元搞一个“世界顶级录音室”,其意义和商业价值比博物馆好千倍,影响面极广,将新一代演奏家、歌唱家或歌手如宋祖英、韩晶、戴玉强、藤格尔、王菲等声音和曲目完整地保留下来,流芳百世,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呀!…… 上述个人不成熟看法,请见谅,谢谢!
书架箱
原帖由 书架箱 于 2012-2-27 17:48:00 发表[quote] 原帖由 细钊 于 2012-2-21 23:44:00 发表“那些个赋予天碟以极其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介绍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还是那句话:一样米养百样人。就算人家是真的发自自己内心的喜爱来介绍,只表示他很喜欢这张碟,他愿意向你推荐这张碟,并不代表你一定就会喜欢、就要喜欢这张碟。“其背后是否存在厚重的功利主义?”音响唱片杂志市场如此小众且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