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昨天HK收获,与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查看: 22429|回复: 125
11#

最高兴的三套!便宜到 “ 傻 ” 。哈哈



EMI ,TORTELIER:大提琴、HEIDSIECK:钢琴《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2CD、日本东芝压碟、1A1 TO、无码、首版、完美如新。淘价:280港元、一套2CD。




CHANDOS ,鲍罗丁三重奏团《舒曼:钢琴三重奏全集》2CD、西德PDO银圈01首版、完美如新。淘价:360港元一套2CD。



日本SONY 3500日元、+++++ 11A1、无码、首版、完美如新(有侧标);基辛钢琴《87年东京演奏会》。淘价:360港元。(这碟好到发神经)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17:08:2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

回复 43# jacky70 的帖子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2-10 16:24:00 发表
张兄收的碟真不错,曲目可能是各人的喜好不同,至少版本都经的起推敲.

有没有收到好的黑胶?

那几天与老婆逛了几天街,太累了没拿黑胶碟。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

回复 46# jacky70 的帖子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2-10 16:59:00 发表
好东西,价格也不便宜呀.

比较喜欢BRITTEN和PHILIPS金线那几张,曲子比较优美.

还好,没有去搞些500-1000的货.觉得这个价格带,黑胶就接受,CD就有点软手.


不是吧!这样的价格还觉得贵?
您看清楚我的描述,全是首版、完美如新啊,并且这些也不是常见的碟呢!

除USA 大LONDON,24K金碟外,有多少首版CD越1000元的啊?

假如,被您碰到这两套家伙,卖碟的老板与您说:如您要的话就1500港币一套;您买不买呀?哈哈

日本三洋首版,2CD,完美如新。






日本SONY 压碟首版,2CD,完美如新。(越级稀见碟)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17:43:47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4#

回复 49# jacky70 的帖子

哈哈.....老兄,现今这价还正常?卖碟的不是 “ 傻佐 ” 就是 “ 无货在吹水” 呢!
这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价钱啊!您看看网上卖多少蚊?可能已几倍价了。

特别是EMI 《老肖:6和11交响曲》那套,估计香港不知有没有10个人见过和3个人有啊,这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东西啊。

有很多精品演、录LP是没发行过的啊,不买CD怎样有得听喔?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17:59:4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5#

回复 30# jacky70 的帖子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2-10 17:40:00 发表
ROSSINI的那套就肯定要收啦,而且这样的价格是捡到了宝.

这些价格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如果经常去淘碟的人,就会觉得不便宜的,只能算合理的价钱.我就是不太喜欢收古典CD,否则有很多机会收到好东西.

香港的卖家的货品渠道有两类:
1)国外进货,包括互联网,零售价格比较贵.
2)本地货源,主要是垃圾佬收上来的.

又分两类:
A)直接从垃圾佬手上拿货的.货品很便宜,但是很杂,量大.容易捡到宝,好货往往出现就被人捡走了,时间差是半小时计算的.
B)经过识货的人从垃圾佬手上炒回来的.价格没有优势,但是好东西.这批货品或许又经过了几次倒手,到了店家价格就上去了.

向“垃圾佬”收货,大多只会在通莱街、鸭寮街、女人街的碟铺发生,但是如想在这几条街淘到精品就难咯!古典唱片大多是X版,品相更不用说了(歌仔碟除外)。
卖好野的地方,老板会直接驻人在日本、欧美和英国进货的,所有货品经人工在当地挑选后再回港的。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20:19:52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6#

回复 51# jacky70 的帖子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2-10 17:57:00 发表
对于那些名声很大,货品玲琅满目,装修豪华的店,我是从来不光顾的.

我更喜欢淘碟,在垃圾中捡宝,事实上这样的机会在香港还是很多的.我也纳闷,怎么香港还有那么多古典头版黑胶,不是外国进来的二手货,是当地用家的二手货品,或者店铺销售的尾货,看价格标签就知道了.

年前一个音乐爱好者的儿子,卖了他老爸的收藏,大概有2000张,全部是头版,少许单声道.被三个商家收了货品,.我有机会搞了50多张,包含大DECCA ED1,红标或者贴标大荷花,阴影狗等,均价在200-300元.后来又去买了几次,店家就是一口价,你自己挑,100-200元,到了最后是80-100元,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
其中DECCA那张四季王,之前收的是橘标单声道,这次又碰到了ED1版,300港币,又怎么有不收多一张的道理?


“对于那些名声很大,货品玲琅满目,装修豪华的店,我是从来不光顾的.“
您不是说在金融大夏二楼,花名叫 ” 十倍价 “ 那家吧?可能李加成才买得起咯!呵呵
在那里没见过低过1W港币一张碟的,我问他为何1K、几佰的碟,你卖这么贵?他说:“我的客户是香港各大银行的老板和往半山腰的”。
我答他:“我不是这类的” 哈哈…..走人。


“我更喜欢淘碟,在垃圾中捡宝,事实上这样的机会在香港还是很多的.我也纳闷,怎么香港还有那么多古典头版黑胶,不是外国进来的二手货,是当地用家的二手货品,或者店铺销售的尾货,看价格标签就知道了。”
这就要视什么演、录,想买的碟是什么版次和品相了。CD还可以这样来搞,如是LP的话就 “ 死定 ” ,废品率可能达到95%!

“年前一个音乐爱好者的儿子,卖了他老爸的收藏,大概有2000张,全部是头版,少许单声道.被三个商家收了货品,.我有机会搞了50多张,包含大DECCA ED1,红标或者贴标大荷花,阴影狗等,均价在200-300元.后来又去买了几次,店家就是一口价,你自己挑,100-200元,到了最后是80-100元,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
现时想有这支歌仔唱,难咯!机会小之又小。

“其中DECCA那张四季王,之前收的是橘标单声道,这次又碰到了ED1版,300港币,又怎么有不收多一张的道理?”
请上图,不知您说那一张?

您不是说Decca SXL 2019蓝框那张?
如是的话,品相完美、无杂声,2500过户给我,如普通(蓝色封面)ED1就1500。如何?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19:24:1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7#

回复 54# jacky70 的帖子

您要搞清楚:明恩格指挥斯图加达乐团在Decca演、录过《四季》一共四次,其中两次是立体声录音(一次是58年、一次是73年),两次是MONO录音(分别是57、58年);

有一个MONO录音,不知Decca当时发什么瘟,封面居然搞成与上面那张立体声(SXL 2019蓝框)一模一样,但是小提琴演奏家不同。

您说的是不是这张,SXL 2019普通版ED1?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19:12:5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8#

回复 57# jacky70 的帖子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2-10 19:22: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2-10 19:08:00 发表
您要搞清楚:明恩格指挥斯图加达乐团在Decca演、录过《四季》一共四次,其中两次是立体声录音(一次是58年、一次是73年),两次是MONO录音(分别是57、58年);

有一个MONO录音,不知Decca当时发什么瘟,封面居然搞成与上面那张立体声(SXL 2019蓝框)一模一样,但是小提琴演奏家不同

就是这张,同时我的那张单声道橘色标也是这个封面.

你的这张封面就真的没有机会见到.是SXL2019同一个版本?

另外还有张LXT2600,是这样的封面.

这张如是立体声的话300元,如品样好您就拾宝了,这张不清楚品相如何在E..、A...网(不含邮寄费)也70~90英镑。

上面上传的两张唱片演、录是一样的,两张都是头版,只不过红色封面的是(蓝框),蓝色封面的是普通版ED1而已。音质和信息量当然是(蓝框、红色封面)的好了。

您上图的那张MONO不是最早的,最早的是与SXL 2019蓝框封面一模一样,但演、录不同。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20:28:45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9#

回复 58# jacky70 的帖子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2-10 19:26:00 发表
张兄,你说的73年是这个版本吗?

不是。
73年那个是立体声录音的。
您上图这个是57年MONO录音的廉价版再版。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19:44:05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0#

回复 61# jacky70 的帖子

是啊!
我最初见那张MONO,也以为是与立体声是同一演、录的MONO版,但看真小提琴手后才发现是完全不同的演、录版本,也不知道DECCA 当时为何这样搞法。

70年代演、录的是这个。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19:52:46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