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主编的精彩回复来了,谢谢赖主编!
以下是赖主编给我的电子邮件,回复大家的提问:
大家好,平常极少在网上发帖,多半潜水当个闲云野鹤,这次会请版主等人拨冗到访,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多声道音响的趣味。我一直不愿意说是“家庭影院”,而以多声道音响系统或“家庭音乐厅”称之,因为这是以播放音乐为主的系统,当然播放电影也效果不错。有关豪乐馆的幻影入墙式音箱系统就不多提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新音响》,我和厂家也没任何关系,不过是机缘凑巧遇上了,然后向他们订制了自己心目中觉得合适的器材。我接触Hi-Fi将近有三十年历史,不说倚老卖老,但试听过的欧美器材琳琅满目,有心仪的却是买不起,加上习惯性的挑剔,最后幸运找到Tang Band这家专门制作高级单元的厂愿意接受挑战,所以才有了家里这套设备。
我的目标很简单,一方面又带来很好的音乐享受,一方面要能当成监听设备,轻易的判断器材与录音的差异。多声道只不过是一种手段,透过这种手段可以更简便,更容易达到所有发烧友的终极愿望—像现场一样!过去评论中说好像现场,其实想像的成份更多一些,音乐厅现场的能量、动态、规模感、细节,在家庭音响中能还原60%已经偷笑了,而且通常得要天价器材才能办到。十多年前就发现多声道可以另辟蹊径,以更划算的价格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假设我们使用相同质素的音箱,2只音箱总是没有5只或7只音箱一起工作来得轻松。不过当时没有合适的载体,DVD容量太小,数码流播放设备尚未出现,我们只能用日本的设备记录日本BS卫星节目(录像带)自己过过瘾。现在蓝光越来越便宜,硬盘设备也很普及,个人觉得可以向大家推广一下多声道音响的观念了。
走遍大江南北,发现一些拥有专属发烧房的朋友,反而不易获得好声音,主要关键在于很多都是道听涂说,人云亦云的装修音响室,缺少科学的论证依据。广州居大不易,所以我把音响就放在客厅中,当时也是想当一个示范,让客厅音响也发出好声音。大楼中的客厅首先要做隔音,才不会吵到左右上下邻居,尤其是低音炮,很容易遭到楼下投诉。入墙式音箱的好处是安装之前可以设计一些避震阻尼,让声音不会透过墙壁传出去,我二只低音炮播放管风琴时能量丰沛,一年来邻居都相安无事。其次在有限的空间内要达到足够响亮的音压,必须适当控制残响(我的半开放空间4x10米),所以在墙壁内与天花板内都要适度的吸音。吸音很重要却不能乱吸,不同密度的吸音材料对吸收频率与吸收系数各有差异,最好请教专家,别自己蒙著头干。这些声学物理是可以事先计算的,我的军师是胜丰群音响设计公司的蒋晓东。小空间最怕低频驻波,透过计算我做了几个低频陷阱藏匿在天花侧板内,达到很好效果,二只低音炮得以大展手脚。
器材好固然重要,调整技巧更为关键。前几天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展会,Denon请二位日本工程师来校声,我负责Marantz+B&W的系统,从展会听众的实际反应来看,老外中规中矩的风格如清汤挂面,朋友喜欢我调整的风格多一些。多声道系统的好处是弹性很大,不论音箱摆位、器材搭配等都是,但调整多声道音响得有二声道的经验作为基础,并且要懂得役物而不役于物,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细节部分无法一一尽述,有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下讨论。邀请过一些行业内的朋友、专家前来欣赏,普遍的结论都是:很像现场!这就是我的目标,不也是所有发烧友的目标吗?个人以为我面对的是一大片森林,所以就不会去斤斤计较某一棵树的颜色、纹理、形状,因为森林“数大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