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月 推荐 的 Decca 小双张 [复制链接]

221#

贝多芬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唱片版本林林总总,其中有一版本总是占有坚如磐石的地位,为何?对此问题,一般总以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身上寻找,而担任钢琴声部演奏的奥博林却言及甚少,我想这种结论是不全面、不深刻的,我想试着阐述他。
我认为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与奥博林在法国合作录制的贝多芬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唱片,由飞利浦公司出品,能够屹立至今是因为他们抓住了音乐与演奏家之间关系的实质—演奏者基于理解作曲家的构思实质(作曲层面),用心去刻画领会音乐作品的实质(演奏层面),进入与原作曲家“合作”的状态之中(古典主义),最大限度的正确理解他们的创作思想(精神层面)。故此,该版本成为丰碑式的艺术品。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上世纪的小提琴之“神”—海菲兹未能做到,他的“快”明显证明了这一点。
1.演奏者基于理解作曲家的构思实质,这是演奏者读谱、研究乐谱的过程,它是演奏者打开作曲家音乐作品大门的钥匙,这种优秀传统和方法在现代演奏家身上逐渐缺失,它体现在商业性的唱片灌录和赶场式的现场音乐会中。奥博林在年亲时曾去高尔基家中给大文豪弹奏钢琴曲,期间高突然问奥:请问,您为什么不亲自谱曲?…很遗憾,如果您有作曲家的天分,您应该珍惜它,因为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这种天分对您的演奏艺术肯定有很大帮助…。由此可见,年亲的奥博林在音乐作品演奏中是将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作品素材和内部结构谙熟与胸前提下表现音乐之美。
2.用心去刻画领会音乐作品的实质;近年各类专业音乐比赛,我们会发现通病:没有情感的演奏。试想,幼年之童,寒来暑往,历尽千辛,学习乐器,技术或技巧是为什么服务的,五线谱印在纸面上,读懂读通了才能用技巧展示出来,没有灵魂的演奏音符与音阶,不知重音与轻音之间关系,不明强与弱的时值,按谱就搬,那就是“叮叮当当”、“叽叽喳喳”,到不如去玩音响器材来的省力,听一些带有局部特写的夸张的发烧片多过瘾啊。我们不防将贝多芬F小调第五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为例,其中的第一乐章标明是快板,乐器第一主题是抒情、流畅的情绪表达,在此海大爷一扫而过,节奏上分明具有急板的味道,而大牡蛎和奥师傅则缓急自如,使人具有沐浴阳光享受春意盎然气息的快感。
3.进入与原作曲家“合作”的状态之中;经典的乐曲让后人传诵具有多种表达方式,这里自然引出“纯朴”的演奏风格问题,我们通观该套唱片便会发现,奥伊斯特拉赫和奥博林在演奏速度处理上是极其“古典主义”的,突强突弱的出现始终没有唐突的情况,通篇呼吸自然,就是在充满“性欲”的“克罗采”中也表现出君子“思无邪”的气概。
4.最大限度的正确理解他们的创作思想;伟大作曲家的离去如同斯人羽化登仙,其生前考究资料流传稀少,因此后人在理解原曲创作思想时以讹传讹状况屡见不鲜,有些作品提示性言辞不是表达作品思想内涵,比如: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作曲家称该奏鸣曲“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月光”是后人所加,如按有些说法:恰是一对情侣走在林间小道,一轮明月挂在星空中。仅第一乐章就弹到死胡同里。所以这种带有实证的“客观主义”表现手法,能使我们认清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思想实质。
TOP
222#

回复 220# 670707 的帖子

兄长不必谦虚,兄长的话小弟一定照办。
年底了,应酬也多起来了,一定抽空好好拜读兄长推荐的书。
TOP
223#

回复 221# 670707 的帖子

向兄长汇报一下,小弟刚刚在淘宝上买了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Naxos版本的,店家正好在清理库存,非常便宜,:)
TOP
224#

回复 223# richardqian 的帖子

是杨多演奏的对吗?可听。
TOP
225#

回复 223# richardqian 的帖子

请先生以后来“好声”一贴找我,遇上一些带着面罩自淫的伪君子,太恶心了。
TOP
226#

回复 224# 670707 的帖子

是杨多演奏的,我第一次听他的演奏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是一张刻录盘,朋友送的。
一开声马上就被吸引了,弹的非常清新和流畅,个人感觉要超过布伦德尔和吉列尔斯。
后来马上买了他弹的李斯特的(旅游岁月),共3张,三星带花的,录音很好,很超值。
TOP
227#

回复 224# 670707 的帖子

听兄长的,烦请兄长给个链接,我们继续聊。
谢谢!
TOP
228#

回复 227# richardqian 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aspx?topicid=187691&page=929
请先生链接此贴,请以后过来聊天;谢谢。
TOP
229#

回复 228# 670707 的帖子

多谢兄长,以后我们换个地方聊吧。
TOP
230#

在唱片版块中看到老版本CD趋之若鹜的朋友真不少,我想泼点冷水;在我年轻时,听小日本的组合音响,后来自配所谓英国声,再后接触胆机,期间最贵一套器材也就五万元,但是它们训练我今天听音乐不在乎新老版本;更何况,音响器材水准的提高与唱片新老版本投资那个更重要呢,请三思;
TOP
231#

回复 230# 670707 的帖子

你说得有道理

如果器材不行,听什么唱片都没效果。  如果用盗版碟听,或者 1930年代那些单声道录音,用100万的器材听也没好效果。
TOP
23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2-24 10:14:00 发表
在唱片版块中看到老版本CD趋之若鹜的朋友真不少,我想泼点冷水;在我年轻时,听小日本的组合音响,后来自配所谓英国声,再后接触胆机,期间最贵一套器材也就五万元,但是它们训练我今天听音乐不在乎新老版本;更何况......


水清則無魚 ...  

沒人吹捧老版, 你叫那些賣老版的情何以堪
TOP
233#

约翰•奥柯诺(J0hn O’conor):一直以来,速度需要与其他很多方面相联系考虑。通常,对此有益的劝诫或古老格言是:不要用比自己在突然复杂的最困难小节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演奏。《c大调奏鸣曲》(K.330)末乐章的装饰音就是此观点的一个例子。我认为如果某些粗心的大师用急板的速度演奏《A大调协奏曲》。(K,488)末乐章,那么大管演奏者就应该立即走下台去,因为对于大管演奏者来说,以这种速度演奏乐曲中最困难的小节是不可能的。同时,思考为什么莫扎特在某些地方使用“快板”,而在另一些地方使用“活跃的快板”也是很重要的。音乐自然的脉动能改变一个乐章的情感。如果人们在《F大调奏鸣曲》(K,322)第一乐章中感受到一小节一拍或一小节三拍,或在《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K,545)感受到一小节三拍或一小节四拍,那音乐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其他很多作曲家也是如此,在贝多芬的信中,对于出版商要求他修改特定的速度标记,愤然抗议,我能感受到贝多芬当时的挫伤之情。
注:
1.理解乐曲中某些困难小节的演奏速度,必须是符合乐器演奏极限能力和乐曲表达的可能;
2.作曲家在乐曲中使用的演奏速度和节拍,具有鲜明的情感特色和音乐性格。
这一些问题作为非专业工作者的发烧友在日常聆听这些乐曲时应该注意的,因为我们购置不同唱片版本,即使在没有读谱情况下,将这些音乐本身的元素挖掘、思考。

如有兴趣,可链接,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99267-46.aspx
TOP
234#

有位艺术家常把此话作为口头禅:“聪明人听一遍,呆子听百遍”,此话虽然尖刻,但领悟一下,道理颇深——唱片购买、选择不同样如此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