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德结婚一年后,巴赫离开葛屯,因为他儿子要入学了。葛屯学校都是加尔文教,而巴赫想让儿子上新教学校。1722年5月5日,莱比锡聘请巴赫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乐监。李傲德奉送漂亮鉴定,慨允巴赫继续使用“葛屯宫廷乐正”头衔,并约定每年订制一部生日庆典康塔塔。几天后,39岁的巴赫举家乘两辆马车迁往莱比锡。
这个德国音乐跳槽天王并不知道,莱比锡将是他的最后一槽。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李傲德太太不久去世,李傲德随即修书希望巴赫吃回头草。彼时在莱比锡混得相当不咋个的巴赫却拒绝了。不过李傲德迎娶填房时,巴赫专程赶去演奏婚礼管风琴。1728年,34岁的李傲德英年早逝,巴赫在葬礼上以《马太受难曲》中的康塔塔(BWV 244a)与侯爵互道珍重。
巴赫拒回葛屯,非常像恋人被伤透了心。因为,莱比锡给他的工作合同简直比《辛丑条约》还丑,不仅待遇低,而且在一大堆工作和义务之后还要宣誓:“我承诺出示葛屯侯爵批准我离开的证明;教学及其它分内工作我都将按良心尽力而为,实因力有不逮必须求助能人,定事先征得尊敬的市议会或学校首肯;我要以举止言行为学生榜样;教育学生必耐心;我必服从市议会督学大人和校长;我必勤于教导合唱,训练器乐,以节约学校开支;即使请人代上拉丁文课也绝不要求加薪……未经市议会书面批准,绝不去大学任职;未经市长书面同意,绝不擅离本市。”
跟黑奴差不多!
巴赫负责市议会和莱比锡所有红白喜事的音乐,而他手下只有四个号手、三个弦乐和一个学徒,剩下就是学生。聘书规定每周日演奏管风琴,尸唱(Leichensingen)时巴赫必须与学生同行。在行刑日,唱诗班唱歌陪伴死刑犯走向刑场,教习也必须同行!
莱比锡民主选举的市议会比魏玛暴君翁威廉还专制。他们不需要伟大的音乐家。他们需要一个廉价的音乐教师。巴赫对此心知肚明。他写信告诉艾格格:“刚开始时我觉得,从宫廷乐正变成学校乐监对我并不适宜”,但他最后还是“承蒙主的旨意”前来履新。
莱比锡是跳槽王巴赫一生绝无仅有的赔本儿买卖:从宫廷乐正降为乐监,相当于从部长降为中学副校长,还要上拉丁文课;虽然不用付房租和暖气费,但工资只有葛屯的四分之一。当时意大利歌剧女星年入一万金古盾,巴赫固定工资只得一百!莱比锡社会主流是年薪过万的富商、教授和贵族,手工业者、短工和士兵年薪都有三百金古盾。当时一金古盾可买十磅生肉或七磅黄油。巴赫比短工挣得少,可他比短工还会生孩子,到莱比锡的头六年连生五个孩子。而且新教不许女性参加音乐演出,巴赫家庭经济垮了半边。更糟糕的是,巴赫家永远住满前来请教的客人和学生,巴亚蜜还得喂饱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