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发烧友请进-------话盲听(器材发烧友免进) [复制链接]

查看: 11201|回复: 44
11#

回复 1# TGLEEAUDIO 的帖子

对声音的认识各人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乐器就是正确的声音,系统的调音以乐器的表现为参照,器材可高低,以能力搭配,
TOP
12#

回复 10# cmos88 的帖子

比较赞同CMOS88兄的见解。
一般入门级耳朵对声音失真的辨别能力约为1%,金耳朵约为0.1%。
低于0.1%的失真,则不能立即分辨,要靠长时间适应才可辨别。
可能这也是造成盲听实验出问题的原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TOP
13#

听音乐玩音响,各有各的玩法.不必拘泥,开心就好.


都是为自己玩的.你就是有天价器材,有金耳朵还是给自己用的.
TOP
14#

耳朵是用来听99.9%的,那0.1%无视、不闻!
TOP
15#

回复 14# 时光车间 的帖子

呵呵,兄的见解独到、精辟!
如果真的听不出那0.1%,对个人自然是件好事。
如果听出了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TOP
16#

我看听出了0.1%就是神话.玩音响听音乐,玩到这个份上也该是神仙级别的.


可惜,我们大都是凡夫俗子,长了木耳朵还想听音乐,而且还乐在其中.呵呵
TOP
17#

听出0.1%就给自己发个“金耳朵”证书。
听不出就继续木耳听音乐!
最后编辑时光车间 最后编辑于 2011-09-10 23:41:07
TOP
18#

要解释楼主的问题,好需要从Hi-Fi的历史谈起......
自从人类在蜡制圆筒上记录了声音那一刻起,人们就开始了漫长的且无休止的追求高保真(即Hi-Fi)之路,从蜡筒到蜡盘,再到虫胶唱片,从78转粗纹唱片到45,33转密纹唱片,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钢丝到开盘,从模拟到数字......每一步都经历了划时代的变迁,音质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无可争辩的,现在大凡40岁以上的朋友,大都经历了当年花花绿绿的薄膜唱片,和普通卡带的低劣音质,但是,到了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随着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前几乎倾家荡产都难以达到的好声,现在居然不再难以实现,只要不是太过廉价或太过粗制滥造的山寨货,一般来说都听得七七八八,像模像样,从前孜孜以求的Hi-Fi竟然轻而易举的实现了......很多当年的音响爱好者(发烧友的前身)已经满足于现代高科技带来的完美音质以及海量的互联网音乐资源,搭配一套自己听着舒服的系统,专心致志的听音乐去了,但是,世界总还要向前进一步发展的,于是还有一部分音响爱好者于是进一步挖掘提升音质的资源,尝试更高的声音享受,这里不乏有走火入魔之辈,以至于自己都觉得有些头脑发热,时不时做出些不太令人理解的举动来,这一族一般就被称为发烧友,发烧友里也有真的执着追求音质的高烧队员,也有头脑冷静,但是为了做生意进来忽悠不明情况的发烧初哥大把扔钱的,你发烧俺赚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何乐不为呢?
话说到此,似乎跑题了,其实,楼主的问题因此也就逐渐清晰了......不是说发烧器材效果不好,5个9的铜线理论上当然比3个9的导电条件要好啊,可是由此带来的音质的差异呢?可能用仪器能检测出一些,但是超出了人类的分辨能力,可是如果承认5个9的铜线甚至金线毫无意义,这单生意又如何做下去呢?因此,必须有人能听出来,当然盲听不行,那是不科学的,要看清楚了才听得惬意,听得爽快,听得有价值!如果谁听不出来,那你就是木耳朵...... 哦,事实上导致金耳朵现象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心理暗示,不管耳朵听到什么,最终判断是大脑做出来的,当你从心底里认为这个比那个好的时候(不管这个暗示有多朦胧),你会发现,你实际听到的结果与你的判断大都吻合,这也是人类正常的心理乃至生理反应,原则上并无可厚非,还是俺那句话,自己烧多少钱自娱自乐,都无可厚非(还应该鼓励,至少拉动GDP啊,呵呵... ),但是出来忽悠其他人散财就不厚道了,更别提某些黑心奸商啦......
综上所述,听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按照人来感知能力来说应该听不出来,但是听出来的也正常,虽然原因不同,但是总是有人能听出来的,不然就没有市场了,是不?还是那句话,不是说发烧器材不好,6N铜线比4N的就是好,但是过分追求的结果至少性价比不好,不差钱的烧友尽可能买顶级器材,相信一定会获得足够的满足感与听感享受,条件有限的烧友,量力搭配一套自己喜欢的系统,下载一些经典音乐,绝对听得神魂颠倒,乐此不疲,难道这还不够吗?
TOP
19#

原帖由 TGLEEAUDIO 于 2011-9-9 23:35:00 发表
看到很多帖子说不同等级器材盲听听不出区别,我很是疑惑!
如果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还有一个名字叫HI-FI?
那HI-FI168还有必要设立吗?大家都......

盲听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多人盲听,彼此交换感受,是不是都听不出区别,另外人耳有一定的适应性,听的时间长了就适应了某种声音,对声音就不敏感。有千分之一的人会有超乎寻常的听力,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比一般人要强,所以大多数的金耳朵是通过后天习得。这些人可以识别百万分之一的信号差别,但是可以测量到的只有三十分之一而已,所以主观测试还是有道理的。普通人只有5%到10%的人可以分辨出声音差别,即使是高端音响系统。
CD Emmlabs SACD CDSA
Pre-amplifier, Classic 877
Power Amplifier, 211
Speaker, Dynaudio Contour S5.4
TOP
20#

8要瞧不起器材发烧友!!!

那可是一批精力旺盛,永远追求“更”美好的一族。

一辈子守着一样东西滴男人有吗???

当然有,但都是些索然无味滴家伙。
欢迎访问淘宝店: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842906440f6f98c0679d50b162e7a065.ht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