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里的螃蟹好吃否——辣评新德克二十周年转盘解码(P1听感p5重... [复制链接]

61#

真热闹
TOP
62#

学习了
TOP
63#

好文
学习了
TOP
64#

残剑兄的品论可谓是一针见血的,等待验证.对于转盘到解码器的连接方式,我个人的见解还是倾向于BNC最好(在通讯领域基本都是),平衡次之.单端RCA同轴线,在传输过程中难免信号损失.至于这套音源用线的搭配还望残剑兄多聊聊,以做参考.当然了,器材还原出来的音乐首先我们要讲其是否忠实于现场,或者说,前提是否是真实的/////拿小提琴来说,我至今还没听过器材(当然,天价级别的没福气听到,也没实力上,如果有那银子我的首选还是去音乐厅)能重放.在适度混响的房间里的琴韵,在空气里流动的余韵.
TOP
65#

残剑兄的评述很有参考价值.静待你更精彩的言论.我听的的高端器材不多,也是发烧初哥,不好说什么.总体而言我很喜欢这套音源的风格.
最后编辑chtsoft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07:12:58
TOP
66#

原帖由 QIXIANSHENG 于 2011-7-15 1:12:00 发表
残剑兄的品论可谓是一针见血的,等待验证.对于转盘到解码器的连接方式,我个人的见解还是倾向于BNC最好(在通讯领域基本都是),平衡次之.单端RCA同轴线,在传输过程中难免信号损失.至于这套音源用线的搭配还望残剑兄多聊聊......


打电话问过新德克的技术人员,他说理论上采用平衡连接信号损失最少,就这套音源而言则多了一次转换,所以推荐的是同轴连接.我目前用的是他家的金银合金同轴线.
残剑兄有什么高见?谢了.
TOP
67#

我一直讲,一切音乐与音响评论的基础是建立在自己实际聆听之上,自己听过了然后才能有切身的感受,至于这感受是什么,是接受,或是不接受,或是无感觉,都没什么问题,都是自身对某种声音的自然,真实反应,问题不一定在自身,也不一定在器材。实际听过了,讨论和交流才有基础。




残剑兄在购买器材之前喜欢询问别人,包括其他他认为可信的用家或设计师本人。似乎没有实际听到就买了,这实际上还是有点冒险,毕竟别人有别人的口味和爱好,对音乐有自己的认识和方向,虽然有所以前的经验参照,但毕竟不同于所有的器材感觉都会一致。但考虑到这套器材在国产器材中算是高价了,一般当地经销商未必出样备货,当地用家也少,不买可能根本就听不到,这也是一个实际情况。好在最后残剑兄还是在实际聆听比较了后分享了自己的听感,无论所得出的听感是否和其他人一致,能为所有人接受,这种行而言之的精神是最可贵的。讨论和交流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同时建议其他想买器材(未必是这套器材)的烧友,还是尽可能不要跟风,不要根据别人的听感就下判断,买器材之前最好想办法自己实际听一听再决定,没听过,或听不到,那么还是尽量谨慎,或先不买为好。这不是不信任谁,毕竟音响是买来给自己听的,而不是为别人服务的。
最后编辑johnleeh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07:44:04
TOP
68#

好文
TOP
69#

很有启发性
TOP
70#

感谢残剑兄的分享,文如其人,我和残剑兄曾通过电话,感觉他是个非常实在,非常客观的人,对音乐的理解有相当的水准和独到的见解,帮顶一下!另外我个人认为烧友之间应该是最没有利益冲突的,尽管论坛里有一小撮爱忽悠的人,但对于真正的烧友,很希望大家能多点包容,平心静气的交流,不搞人身攻击,大家共建一个和谐的论坛!
最后编辑有钱途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09:39:31
TOP
71#

残剑兄对密度感的描述真的很精彩
只求自在
TOP
72#

残剑用西湖搭配铭还是独到的。
TOP
73#

好帖子,真精彩!
男人,上半身是修养,下半身是本质; 
女人,上半身是诱饵,下半身是陷阱。
TOP
74#

原帖由 三色剑 于 2011-7-14 23:49:00 发表
曾经从新德克的两根线材便有推测,或者一直怀疑,音响性是其短腿,首先因为设计师的理念就是播放音乐 求意远胜于求形质。楼主的帖子证明了猜测。同时印证了校音单单以坐在听众席里的人耳朵,完全不顾及咪头的位置和声效是不妥的。
最理想的是人耳朵既要到听众席听,还要到咪头的位置听。这样就既兼顾音乐现场的氛围、音乐的神,又兼顾了乐器的质感,达到音响性与音乐性完美统一。
很高兴,楼主能用自己的录音检验器材,这也证明我之前帖子里讲的,音响设计师应该拿自己的录制cd片校音最靠谱的观点。楼主恰恰因此发现,新德克的声音应属人造 唯美 ,美丽的失真。我也曾认为,是可以调教出比真实、比cd录音更美好动听的声音的器材的。
还要说,楼主的帖子非常有内容,令人更信服

  说 新德克音响性不足这一点我不太赞同,从这套音源来说,其在细节的呈现,音场的构架等音响性方面做的都很不错。而我所认为的“缺点”多少也是较声理念所决定的。所谓“美丽的失真'也是在个别软件的播放中才有的。这一点上linn的“失真”做得更彻底。呵呵
TOP
75#

隔壁凌氏音响论坛引用了我的帖子,帖子里我看到了凌君彦先生对密度感的理解,先转过来大家看看:

    “ 谈纯音响的感受,人人都有一套,谁是谁非呢?密度感没有音乐感作为支撑那就是一团面,最多就是发面,要赶紧上蒸笼。我在十几年前就是追求密度感的,听砸玻璃响的,数人头的。现在我认为,只要器材出来的音乐有了舞动和活力,就如有了生命,这才是第一重要的。”
     “我至今还没有碰到过所谓音响性好的器材有新德克器材那样的音乐感,更不要说我的作品了。为什么是“所谓”呢?密度特别是中频密度好,就一定会两端自然延伸不好,给人硬得感觉,大鼓吊在在半空响,而不是沉在下面。小提琴高端直上直下,一点美感都没有。声音沉重放不开,这就是不平衡。最好自己多听多比较才能理解这些道理,才会有实际的体会,光凭想当然来讨论,只能是理想主义者。当然,朋友们的意愿是好的,希望音乐感好也要音响性好,但我要说,音响性是个模糊的概念,不是几个人能说的清楚的。我倒是可以建议新德克加强“音响性”,很容易啊,但只怕到头来没有音乐性了,更没有特点了,到那时就该关门了。”


     看到凌先生的观点,我第一是有一点点吃惊,同时也有点感慨。凌先生的观点中将音乐感和密度感对立了起来认为提升了密度感音乐感就会下降。就其对音响密度的论述我基本持不赞同态度。而密度感的分布应该是全频段的,凌先生强调的中频密度感的感受造成的声音效果的描述我恰恰认为是全频段声音发紧,缺乏密度感的重要表现。我之前的论述中已经举了浓缩橙汁的例子,那种味觉和口感是自然的,糥滑而浓密的。但绝不是粘稠僵硬不流动的,要是那样就不是橙汁了(或者是加了增稠剂的伪密度橙汁)。所以好的密度感觉绝不等于“硬”,“实”。而等于的是“绵密”和“通透”,学过钢琴的朋友应该都练过吊指吧。吊指时初学者经常过于用手腕力量往下砸,这样出来的声音是死的,直的,无泛音的。也许一部分朋友认为那就是高密度,但你仔细听一下这一声琴响的细节是多还是少呢。过度敲击刚弦使能量完全在“基音”上的堆积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密度么?而单凭指头的力量敲击琴键发声的声音单薄,好像只有一层薄皮,缺乏一个“芯”。您认为这样看似轻柔舒适的声音能很好的表现音乐么?歌唱也是一样。我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的张建一先生和黑海涛先生都强调声音要有密度,有密度的声音才能“透出来”。而这种声音一定是在气息的控制流动下的高信息量的“集中”(这时声门的工作状态是非常积极,振动速度非常之快)。这就是歌唱者所需要的声音密度。这种密度不是非要在大音量的情况下才会得到,而在这种声音密度下的歌唱给人的感觉是积极,饱满,热情而通透的,即使在中小音量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有气息支持而得到的通透感和饱满度。而不是那种哼哼唧唧的嘴皮子上的歌唱。所以我认为密度感和音乐性根本是不矛盾的,属于鱼与水的关系。音乐性表现的非常充分的作品其必定是要有不错的密度感作为支持。没有密度感支持的声音,出来的音乐性我认为只能是“伪”音乐性或是不够深刻的音乐性。所以“绵密”这个词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密而不绵”和“绵而不密”都不会是好声的表现。当然,这前提条件是对密度感的概念有着正确的理解。如果将密度感的感受与什么砸玻璃,数人头之类的想提并论的话,那我认为“密度感”这个词不提也罢!


    另外要说明一点:上述观点仅限于对凌君彦先生所提及“密度感”之个人观点提出的个人看法。并非针对二十周年作品的密度感评价,前面我已经做了描述,我认为二十周年的密度感至少呈中上等水准,里上等只差一口气。所以请诸君切莫牵强附会将此段论述看成是对二十周年音源的听感评价。谢谢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14:41:01
TOP
76#

残剑兄对XDK二十周年的评价很实在,解码器正在使用中。
TOP
77#

我去年的那个“抱着西湖找功放”的帖子里有sprs兄对声音密度的论述,虽然寥寥几句点到为止,但个人觉得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诸君可以对比着看一下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79192-21.aspx
TOP
78#

原帖由 残剑831 于 2011-7-15 12:10:00 发表
隔壁凌氏音响论坛引用了我的帖子,帖子里我看到了凌君彦先生对密度感的理解,先转过来大家看看:

    “ 谈纯音响的感受,人人都有一套,谁是谁非呢?密度感没有音乐感作为支撑那就是一团面,最多就是发面,要赶紧上蒸笼。我在十几年前就是追求密度感的,听砸玻璃响的,数人头的。现在我认为,只要器材出来的音乐有了舞动和活力,就如有了生命,这才是第一重要的。”
    


呵呵,听“砸玻璃响,数人头”,可能对“音乐性”的理解有一定特点吧。我认为想知道什么是正确而高贵的声音,还是应该广泛的多听并且深入理解音乐,听经典的录音,听不同的版本,听各位大师手中的琴音的差异,琢磨运弓击键的手法、力度,以及背后代表的感情,这样才能慢慢出摸索出“音乐性”,才能在此基础上,掌握恰如其分的“密度感”,及其他一系列“音响性”指标。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12:23:24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79#

原帖由 QIXIANSHENG 于 2011-7-15 1:12:00 发表
残剑兄的品论可谓是一针见血的,等待验证.对于转盘到解码器的连接方式,我个人的见解还是倾向于BNC最好(在通讯领域基本都是),平衡次之.单端RCA同轴线,在传输过程中难免信号损失.至于这套音源用线的搭配还望残剑兄多聊聊......

   bnc在理论上确实应该比同轴好,而平衡连接失真最小,但如果用平衡连接的话,胆子管输出部分应该就没法用了。所以个人认为兄可以尝试BNC连接。线材和避震的搭配我下来会慢慢谈的。这款解码器对避震也是非常敏感的。
TOP
80#

20周年的电子管输出部分的用料和声音都要比晶体管输出档要好,但用它的电子管输出只能接单端信号线.我们比较喜欢用电子管输出.

用家可以自行比较鉴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