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里的螃蟹好吃否——辣评新德克二十周年转盘解码(P1听感p5重... [复制链接]

查看: 102099|回复: 274
11#

原帖由 korg 于 2011-7-14 13:24:00 发表
我以一个DIYER的身份来评论一下新德克这种转盘的档次吧。
首先是光头部分,使用CDPRO2光头是贵价机器御用的,这点是有起码的质素保证的;其次在降低Jitter方面做了些措施,如使用1PPM的晶震;第三在电源供应方面加强,使用多牛多绕组;最后是使用大型机箱,取得比较有效的避震效果。
实际上,懂DIY的人都看得很透彻:新德克就是一台DIY机器,但是是厂家DIY的。为什么我会有这个结论呢?因为这

  这一点我不太认同,diy网站团购的pro2m套件组装品我也见过,首先从重量上而言与新德克二十周年差别非常明显,而且在重量的分布上也有较大差别。可见其内部的布局和用料是不同的,二十周年转盘好像是用了两个变压器。另外,作为hifi产品,大到变压器的选择,小到焊锡、避震元器件的采用,以及板材的用料,厚度,都对声音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些东西有些是表面能看出来的,有些是看不出来的。你相信吗,同样一根电源线,微调一下热塑管的直径规格,或者调整一下螺丝的压矩,出来的声音就会有明显的不同,这是我再一次盲听的活动中发现的。这些东西并不能完全用材料成本的高低去衡量的。不然的话,那些高价线材就更加没有生存的道理了。
TOP
12#

第一页已上了二十周年转盘听感,转盘加解码器的听感以及关于较声理念的探讨等方面得内容下午午休以后慢慢上。
TOP
13#

第一页已更新内容。接下来的内容我会从这一页开始慢慢上传的。
TOP
14#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套二十周年的缺点了。这里所谓的缺点在我和一部分朋友的标准里可能算是,在一部分朋友的标准下可能反而是特色也说不定。这让我想起了05年时在168上搞的那次上海,西安两地的线材pk活动,就一副紫荆花信号线,在场的烧友的褒贬是一半一半,搞音乐的几位朋友是贬多于褒,而几位音乐爱好者(纯发烧友)却是褒奖有佳,这也反映出了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审美取向特质。孰优孰劣呢?回答是:不分优劣,追求方向不同而已。呵呵题外话了,下面正式开谈!

     说到这套音源的“缺点”,或者说我听过的新德克器材共同的“缺点”(我曾是A600用家,也听过6950)。恰恰就是楼上一位朋友所提到的他所满意的地方——密度感。密度的定义大家都很清楚:单位体积下物质的质量。而声音的密度感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听感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的感觉呢?我认为声音的密度是一种信息量得高度浓缩,就好像一杯非常浓的橙汁,我们引用时在味觉和触觉上都能有明显的感受,好像能感受到一定多数量的橙肉离子,以及一定程度的浓稠感。这种口感触觉和勾兑出来的,仅仅味觉相似的的橙味饮料的触觉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度感好的声音首先实体感就会很强,声音构架就会显得很稳健。同时由于单位面积下的信息量的浓缩,使得无论是人声还是乐器的质感都会明显增强。同时音乐的纹理感和起伏变化也能更好的表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刻画起来入木三分。就我了解很多朋友对密度感的理解与我不甚相同,包括一些音响设计者往往一提到密度感随之而来的伴随语就是“硬”,“紧”,“实”,继而“谈密色变”。我认为这是对声音密度感得一种曲解。我们听到“硬”,“紧”,“实”的声音时会发现其细节和泛音是非常少的。这种声音根本不是高密度的声音。那么高密度的声音就一定是好声音吗?也不一定。高密度的声音如果较声水平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压迫感。起码不一定会是非常耐听的声音,一部分国产高端器材和某些进口品牌进口器材其声音做到了“致密”而并非“绵密”。但密度感不好的声音绝对不会成为好声音,因为“基音”信息量的不足会使得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泛音体系变成了无根之木,继而出现空洞,音乐的纹理刻画能力和表现力也会大打折扣。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4 21:39:20
TOP
15#

    新德克二十周年音源(更准确的说是解码)有着同级别器材中少有的温润细腻质感和悦耳的音色。但以我的标准而言,其密度感只能算中上等水准,即使在煲开后加入了新德克中国钉进行避震处理,声底变得更加饱满,密度感有所提升,质感也鲜明了不少,但就我而言仍认为其密度感离上等的标准差了一口气。由于此原因,使得其在乐器和人声的实体感刻画上稍稍欠缺了点。我自己的声音用该机器重播出来显得柔润流畅,音色高贵,是标准的罗西尼式男高音。而我实际的型号是lyric式男高音,并没有重播出来的声音那么甜美高贵,但比重播出的声音要更通透且更有张力。这也就是能解释为什么播现场录制的古典音乐时二十周年出来的效果更像是在优秀设计的音乐厅内12—15排位置的效果了。从我从事歌唱教学和演多年来对近场声音的了解和与乐队合作演出的经验来看,在音乐厅中距离看音乐会时,人声和乐器的传到人耳时的密度感会做一定程度的衰减,同时通过反射,衍射的作用,会出现一定的混响效果,出来的声音会温润细致。但与在琴房和指挥台上聆听的声音密度感和质感就有了相当的不同。我看过凌总的博客,看到其去过世界各地的音乐厅,也很喜欢去现场聆听演奏演唱。在于凌总通电话时也了解到其教声的理念是:“声音必须是宽松流畅的。这是好声的最重要标准”。在反观二十周年的声音调教风格。可以看出新德克(或者说是凌氏)的教声风格并非以近场(近距离)聆听的标准作参考而是以音乐厅最佳位置聆听的风格为重要参考,同时兼顾其声音美学理念——宽松流畅舒适为基本原则来设计产品。所以二十周年在听一些现场录制的古典音乐时非常有自己的魅力。但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播放一些录音室录音,突出人声乐器强烈质感的软件时候,由于其密度感并未达到一级水准,就出现了实体感不够准确,质感稍欠点鲜明的“缺点”。虽然这时声音的悦耳性和顺畅度依然非常好,但以近场监听的标准来说,已经出现些许美的“失真”了。在这一点上铜管乐表现的更加明显。音乐厅现场看过铜管乐演出的朋友应该了解,即使坐在12排的位置,在铜管乐器奏时其声音质感也是非常强且很有穿透力的。在指挥台上聆听时就会有明显的压迫感(注意是压迫感而不是刺耳感)。而二十周年的重播上铜管乐的质感温润有余,通透稍逊。显然凌氏声音风格走的是以音乐厅观赏效果为重要参考,的一种偏“唯美”型的声音风格。我曾与george4兄通电话时其提到的一句话:“这套音源听一下午都一点不感觉到累”。从某个方面也能代表着该作品的教声风格走向。

  在这一点上supernait内置解码有自己的优点,虽然其声音细腻度度还稍有欠缺,由于两端延伸的不足使得高频不够舒展自然,低频缺乏权威感。但在其可表现的非极限频段内,其展示出来不错的密度感和鲜明的质感。在音乐的起伏律动和音乐表情的呈现上非常的丰富。如果说新德克二十周年解码像是著名女高音泰尔巴蒂在轻松的展现她迷人的歌喉和身姿。让人陶醉放松,那sn解码就更像一位年轻的民歌歌手(陈莉莉?),表情丰富,努力的用自己那还不太完善的技术和并非十分完美的嗓音去热情的歌唱。让你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骚动。当然这是从声音风格上的描述,在声音级别上两者的档次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4 21:42:44
TOP
16#

接下来我会谈谈几款线材的应用和新德克中国钉避震脚钉的风格及应用等方面的心得。
TOP
17#

原帖由 唐朝乐队 于 2011-7-14 22:19:00 发表
残剑兄喜欢的声音类型是铭与思奔达一类的。饱满、温暖、湿度,由中间向两端的平衡。

非也,naim声音风格有它的独到之处,正确但不完善(它家的既完善又让我完全认可满意的作品我也没听过也消费不起),思奔达一直不是我的杯中茶。其主要缺点就是在于密度感得缺失。我喜欢的声音是密度好,饱满扎实同时又能做到细腻流畅,同时不失精细,比较大气稳健的声音。贵丰的高端机声音趋向我比较喜欢。其他诸如ASR,模范,势必草等品牌由于没有听过所以也没法去评价了。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22 21:58:02
TOP
18#

原帖由 lry3676000 于 2011-7-14 23:01:00 发表
残剑兄
三频段的晶莹、带动气流的暗涌能力、成点成线的聚焦能力如何?
这个往往是烧友 对国产器材担心的
就象国产胆 通病了

  这套音源并非走的是晶莹剔透的声音路线,重播音乐是以一种轻松舒畅从容稳健的形式呈现的。但透明度的表现上还基本算是上等水准。带动气流的暗涌能力上表现倒不还错。比较宽松大气。成点成线的聚焦能力中上,在这一点上和同级别机器比较优势不大。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4 23:12:42
TOP
19#

原帖由 三色剑 于 2011-7-14 23:49:00 发表
曾经从新德克的两根线材便有推测,或者一直怀疑,音响性是其短腿,首先因为设计师的理念就是播放音乐 求意远胜于求形质。楼主的帖子证明了猜测。同时印证了校音单单以坐在听众席里的人耳朵,完全不顾及咪头的位置和声效是不妥的。
最理想的是人耳朵既要到听众席听,还要到咪头的位置听。这样就既兼顾音乐现场的氛围、音乐的神,又兼顾了乐器的质感,达到音响性与音乐性完美统一。
很高兴,楼主能用自己的录音检验器材,这也证明我之前帖子里讲的,音响设计师应该拿自己的录制cd片校音最靠谱的观点。楼主恰恰因此发现,新德克的声音应属人造 唯美 ,美丽的失真。我也曾认为,是可以调教出比真实、比cd录音更美好动听的声音的器材的。
还要说,楼主的帖子非常有内容,令人更信服

  说 新德克音响性不足这一点我不太赞同,从这套音源来说,其在细节的呈现,音场的构架等音响性方面做的都很不错。而我所认为的“缺点”多少也是较声理念所决定的。所谓“美丽的失真'也是在个别软件的播放中才有的。这一点上linn的“失真”做得更彻底。呵呵
TOP
20#

隔壁凌氏音响论坛引用了我的帖子,帖子里我看到了凌君彦先生对密度感的理解,先转过来大家看看:

    “ 谈纯音响的感受,人人都有一套,谁是谁非呢?密度感没有音乐感作为支撑那就是一团面,最多就是发面,要赶紧上蒸笼。我在十几年前就是追求密度感的,听砸玻璃响的,数人头的。现在我认为,只要器材出来的音乐有了舞动和活力,就如有了生命,这才是第一重要的。”
     “我至今还没有碰到过所谓音响性好的器材有新德克器材那样的音乐感,更不要说我的作品了。为什么是“所谓”呢?密度特别是中频密度好,就一定会两端自然延伸不好,给人硬得感觉,大鼓吊在在半空响,而不是沉在下面。小提琴高端直上直下,一点美感都没有。声音沉重放不开,这就是不平衡。最好自己多听多比较才能理解这些道理,才会有实际的体会,光凭想当然来讨论,只能是理想主义者。当然,朋友们的意愿是好的,希望音乐感好也要音响性好,但我要说,音响性是个模糊的概念,不是几个人能说的清楚的。我倒是可以建议新德克加强“音响性”,很容易啊,但只怕到头来没有音乐性了,更没有特点了,到那时就该关门了。”


     看到凌先生的观点,我第一是有一点点吃惊,同时也有点感慨。凌先生的观点中将音乐感和密度感对立了起来认为提升了密度感音乐感就会下降。就其对音响密度的论述我基本持不赞同态度。而密度感的分布应该是全频段的,凌先生强调的中频密度感的感受造成的声音效果的描述我恰恰认为是全频段声音发紧,缺乏密度感的重要表现。我之前的论述中已经举了浓缩橙汁的例子,那种味觉和口感是自然的,糥滑而浓密的。但绝不是粘稠僵硬不流动的,要是那样就不是橙汁了(或者是加了增稠剂的伪密度橙汁)。所以好的密度感觉绝不等于“硬”,“实”。而等于的是“绵密”和“通透”,学过钢琴的朋友应该都练过吊指吧。吊指时初学者经常过于用手腕力量往下砸,这样出来的声音是死的,直的,无泛音的。也许一部分朋友认为那就是高密度,但你仔细听一下这一声琴响的细节是多还是少呢。过度敲击刚弦使能量完全在“基音”上的堆积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密度么?而单凭指头的力量敲击琴键发声的声音单薄,好像只有一层薄皮,缺乏一个“芯”。您认为这样看似轻柔舒适的声音能很好的表现音乐么?歌唱也是一样。我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的张建一先生和黑海涛先生都强调声音要有密度,有密度的声音才能“透出来”。而这种声音一定是在气息的控制流动下的高信息量的“集中”(这时声门的工作状态是非常积极,振动速度非常之快)。这就是歌唱者所需要的声音密度。这种密度不是非要在大音量的情况下才会得到,而在这种声音密度下的歌唱给人的感觉是积极,饱满,热情而通透的,即使在中小音量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有气息支持而得到的通透感和饱满度。而不是那种哼哼唧唧的嘴皮子上的歌唱。所以我认为密度感和音乐性根本是不矛盾的,属于鱼与水的关系。音乐性表现的非常充分的作品其必定是要有不错的密度感作为支持。没有密度感支持的声音,出来的音乐性我认为只能是“伪”音乐性或是不够深刻的音乐性。所以“绵密”这个词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密而不绵”和“绵而不密”都不会是好声的表现。当然,这前提条件是对密度感的概念有着正确的理解。如果将密度感的感受与什么砸玻璃,数人头之类的想提并论的话,那我认为“密度感”这个词不提也罢!


    另外要说明一点:上述观点仅限于对凌君彦先生所提及“密度感”之个人观点提出的个人看法。并非针对二十周年作品的密度感评价,前面我已经做了描述,我认为二十周年的密度感至少呈中上等水准,里上等只差一口气。所以请诸君切莫牵强附会将此段论述看成是对二十周年音源的听感评价。谢谢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14:41: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