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里的螃蟹好吃否——辣评新德克二十周年转盘解码(P1听感p5重... [复制链接]

查看: 102190|回复: 274
21#

我去年的那个“抱着西湖找功放”的帖子里有sprs兄对声音密度的论述,虽然寥寥几句点到为止,但个人觉得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诸君可以对比着看一下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79192-21.aspx
TOP
22#

原帖由 QIXIANSHENG 于 2011-7-15 1:12:00 发表
残剑兄的品论可谓是一针见血的,等待验证.对于转盘到解码器的连接方式,我个人的见解还是倾向于BNC最好(在通讯领域基本都是),平衡次之.单端RCA同轴线,在传输过程中难免信号损失.至于这套音源用线的搭配还望残剑兄多聊聊......

   bnc在理论上确实应该比同轴好,而平衡连接失真最小,但如果用平衡连接的话,胆子管输出部分应该就没法用了。所以个人认为兄可以尝试BNC连接。线材和避震的搭配我下来会慢慢谈的。这款解码器对避震也是非常敏感的。
TOP
23#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7-15 12:45:00 发表
20周年的电子管输出部分的用料和声音都要比晶体管输出档要好,但用它的电子管输出只能接单端信号线.我们比较喜欢用电子管输出.

用家可以自行比较鉴别.


  没错,胆子管输出在空气感,润泽度和流畅性上是要好于晶体管输出的。另外,我对比了4种采样率模式下的效果,感觉24bit下的两种模式在乐感和音乐流畅性上要好于32bit的。其中96khz 24bit下的声音最为润泽饱满耐听。192khz下的声音音场更加开阔但稍显清淡了点。
TOP
24#

原帖由 唐朝乐队 于 2011-7-15 10:19:00 发表
残剑用西湖搭配铭还是独到的。

说实话 西湖搭配naim并不算最佳的搭配方案。naim不可能将西湖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只是在一些方面做了强化而已。由于我的听音面积不大,所以对低频量感上和整体开扬度的要求不可能太高,所以用supernait基本上还算称职,但如果是在大面积下聆听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一直不建议用朋友们naim功放推比西湖8.1更高级别的,喇叭和箱体尺寸更大的西湖自家型号。
TOP
25#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7-15 14:52:00 发表
这四种升频模式我也曾经认真地比较过,起先我和花鸟和你一样,感觉在24/96时听人声,小提琴最好,主乐器声音鲜明突出,细节似乎也更明晰一些.而32/192放大场面的交响乐感觉更开阔丰满一些,气势上更好.其他两种介于其中.

后来胡敏强过来,我们又用FISHER,BENEDETTI,哈恩等人的小提琴碟,宝碟的蓝教堂等仔细听,感觉实际上还是32/192模式下的声音最好.听人声和单件乐器时,它们似乎不那么突出鲜明,质感没那么强烈,细节,结象也没那么幼细,但仔细听的话,其实还是32/196细节更多.,密度更好(反而表现得更松润了,好的密度并不让你感觉死实,而是金粉式的弥散),空气感和现场感也更好.乐器是在一个"场"中,而不是脱离了环境来到你的面前.总的来说,感觉声音要更"和",或者说更接近现场的聆听感觉.当然座位是在中排.我没站在指挥台上听过音乐,所以我对现场的概念是在音乐厅中排的概念.

可惜你的解码已经出掉了,不然还可以再仔细听一听.其他用家也可以在安静的时候,用自己熟悉的,高质量的现场乐器录音比较一下.

  由于入手时间太短,我只做了一下大概的比对。不过32 192模式下的音场规模感和场感的表现确实是要好于24 96的。另外,你所说的“好的密度并不让你感觉死实,而是金粉式的弥散”我理解并基本同意,只不过金粉的颗粒要非常细致,同时也要到一定多的量才能做到弥散而不散漫或飘散。质感自然也就出来了。
TOP
26#

原帖由 哈奇奇 于 2011-7-15 16:02:00 发表
呵呵,残剑兄的帖子很好,对密度的阐述很表赞同。感觉平衡的密度感是全频段的,而不是强调某一频段的。不过更想听听你对男高音唱腔的理解和器材重播的理解。个人就是迷上了卡鲁索,莫纳科,多明戈,魏松,程志,李双江等才上了音响的贼船,目前感觉还没有一套器材能够完整的表现好男高音胸腔共鸣的厚实感,还有头腔的金属声,英雄男高音声音的能量感,也就是形似而已,都很难完整的再现啊。我记得以前北音论坛有一个帖子讨论“关闭”唱法,就是声音集中的唱法。你说这种声音一定是在气息的控制流动下的高信息量的“集中”,可以理解为在共鸣腔体都打开的情况下,共鸣声都聚焦在一点,就是我们说的声音安放在口中的位置,通过这一点把气息和声音集中“透”出来的意思嘛?你个人喜欢把这个共鸣焦点放在哪个位置,可否赐教?

        呵呵,其实声乐是一个既抽象同时又具像的东西。而且非常讲究整体的平衡。好的歌者(尤其是演员),能做非常到位的理论描述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声乐教学更多的是现场的示范。也就是我们这些以从事教学工作为主的歌者会有时研究一下理论上的所以然。老兄的理解基本到位。但说到的“集中”是一个结果,其中过程涉及气息控制变化,咽壁张力强度大小(咽音)的运用,5个母音的口型调整变化和他们之间的过渡方式,不同音高下气息供给强度与母音安放位置以及适合不同元音的共鸣腔体兴奋度(开度)的搭配变化等等。这一切做到位了,达到平衡了,自然声音就会“透”出来了。另外,“关闭”的概念是在演唱换声区以上音高时,实施混声过程中的歌唱腔体变化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手法也行),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混声的状态,而在不同音高下的真假声混声比例也是不同并且因个人条件而定的。好的歌唱者出来的声音必定是:流畅松润通透,有穿透力不刺耳的声音。这也是所有人声和乐器好声的共同标准。

       我个人在歌唱时共鸣焦点位置,也就是“透”的位置大概在人中——鼻梁的位置之间,随着音高的变化会在此位置区间上稍做变化,但决不会低于上唇。另外,男高音在胸声的运用上要非常谨慎,除非spinto式男高音或英雄式男高音,一般lyric型男高或rossini式男高如果过于使用胸声的话会导致声带重机能使用过度提前老化的,著名男高音斯苔芳诺后期就是一个标准的反面教材。

     好了,关于声乐的讨论就到这里吧。不然帖子就变味了。呵呵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16:34:49
TOP
27#

原帖由 花鸟虫鱼 于 2011-7-15 23:33:00 发表
残剑兄写的较客观同意百分之70,其实你还未玩尽20周年转盘解码。你说的缺点在我处就没有。1、可能未用凌总的独门密器旋律保险丝 2、未用凌总特制西电电源线 3、解码可以换胆 4、功放是瓶颈,发挥不了你的箱子 。
另外高文解码我们有、其高贵飘逸是削弱中低频为代价,拿我家的钢琴比较高文的声音是不真实的,所以我们要出啊。还有低频力度强如MSB白金者,只得一股蛮力,只有输的份,本地吴大师失望的出掉了。中低频密度、厚重感好的MBL旗舰解码则输了鲜活度,活生感,好像三流的钢琴家找不到音乐的内涵,居然忘记了乐谱中的表情符号。
最后作品1号前级到了,这两天有空就上图出AUDIO NOT M6 III前级。用了凌总特制旋律保险丝后,我的M6功力再上2成,另外已换德根坑屏ECC82/天梭5687胆。有兴趣的朋友可要抓紧了。

       花鸟兄好,的确20周年音源仍有潜质可挖,但由于我家里一些状况的出现我无法再去深玩解码了。我的听感是仅仅基于加上新德克改良版中国钉和用二十周年随机附送的FP-1合金电源线后的感受。保险丝我看过,应该是一般货色,并非独门旋律保险丝,我有根powerhouse顶级铑白金保险丝本想试试,可惜是1A的,不敢随意替换机内2A保险丝(一旦烧了又得损失几百米);西电电源线我也曾电话咨询过,本来想下一步考虑试试看,结果出来意外后也就放弃尝试的打算了。关于换胆这一块,即使我没有出手解码器,我也暂时不会考虑,因打开机器后会丧失保修权,且古董管的声音很多属于特色鲜明且近两年价格不菲,没有多次的换管尝试也很难一下就命中目标,容易老命伤财。这也是这两年我放弃玩胆机的原因之一。

       至于第四个原因,我倒不认为功放算是瓶颈(起码对8.1和我的听音面积而言),就目前supernait+hicap电源的表现,从印象听感中是要稍好于我听过的coda csi合并功放推西湖书架箱的表现的,尤其在声音的质感,纹理感和表情刻画上。而低频的弹性和控制力上也丝毫不比coda csi差。

       北欧机器在音乐表现方式上我并不特别喜好,当然这种轻松的音乐表现手法和当地生活环境和人文氛围有莫大的关系。所以我一直认为:除非你非常认可这种音乐表现方式和气韵,也在追求这种表现的极致,不然一套器材里最好不要出现两件以上的同一区域(同一文化氛围下)的器材。当然,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品牌的器材,调教出自己最满意的声音是最终目的。
TOP
28#

原帖由 唐朝乐队 于 2011-7-15 23:33:00 发表
我没听过奇力FBI推西湖或PASS系列推西湖的效果,残剑兄有机会的话,尝尝螃蟹的味道。

  我去年的那个围着西湖找功放的帖子里曾试过krell s300i和pass150.5后级推6.75的效果,也有详尽的描述。FBI推西湖不曾听到过。pass推西湖有明显优点也会有明显的遗憾,就是没能把西湖中低频的宽松感释放出来。这一点上coda33.0后级就比它要好多了。就krell和pass而言,倒并非是西湖的最佳搭配。
TOP
29#

原帖由 哈奇奇 于 2011-7-16 9:59:00 发表
呵呵,残剑兄追求的“密度”是各频段具备一定的素质平衡的声音上,再表现出高信息量的“密度”,只是各人追求的调音方向不同而已。相对而言,追求密度,已经涵盖了高中低频,声场,分离度等等个别的指标,是总体表现最后的一个综合,是更高的要求。似乎没有必要冠以某某党命名吧。

  哈兄的阐述与我心有戚戚焉!
TOP
30#

原帖由 哈奇奇 于 2011-7-16 13:09:00 发表
关于比特率和取样频率的论述,我比较赞同小白的观点: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 ... &page=1&authorid=61

  小白版主的很多测评都比较有参考价值。虽然其中也不乏有些推销自己代理产品的商业成分但总的来说基本上都能言之有物,将不同产品的声音风格交待的相对比较清晰一目了然,有一定经验的朋友看后就能基本清楚机器声音的风格取向是否是自己所好,从而在做选择的时候不会过于盲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