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930313233343536» / 5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纯属胡诌 [复制链接]

查看: 351818|回复: 566
321#

很欣赏楼主的文笔,很好的分享文章!!!很实在的很贴心的内容!!
速度是音乐的灵魂......恭喜我越烧越退步..........
TOP
322#

留念,一小时匆匆看到此处,深有所感,天晚,回味后上床揣测在此处留名待下次方便翻找,希望能和兄长有更深的交流。
TOP
323#

感谢楼上几位朋友了。

L兄,我用的是MELODY H88,当时在JS店里,他推荐在有限的价位上,推ATC7这个可能不错,试过之后,感觉有一定水准,主要体现在播放速度比较快的音乐的时候,它能跟得上,不会让你感觉慢半拍。有人说KT88管声粗,我倒是没有太大的感觉,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我重视大气势,不太在意细枝末节的东西。如果一片快速的管弦乐,没有按照你理解中的速度上来的话,那么给我再有“味道”的功放我都不要。所以在这个价位上,H88是比较符合我的要求的。

随机带的管子,据说是跟曙光定制的廉价管,听了3年一直没有问题.后来换了一批全真的KT88胆管,音色掌控力等都好一些,但是那批管子质量不是很稳定,大概每3个月就烧掉一只,呵呵,倒是很有规律啊。

昨天搬蛋鸡去老L那里,拿了几只闲置的俄罗斯金狮插上去,正好也有一对RCA黑屏12AX7(老L说升级后端管太贵了,不划算,还是先升级一下前端的),价钱也不贵,300块,就一并换下前几天刚买的捷克JJ(金脚,新的一对也要接近4百),感觉是比JJ好一些,直接有力,量感足。

也有一对西门子的12AX7,也上去试了一下,音乐味好,细腻,但是力度就没有RCA好(老L说这个RCA是军用的),价格是700块,按照我的性格和审美趋势,我还是拿了RCA。

老L甚忙,在工作室发奋到6点,我在他家等了他一个多小时。正好把他的CD都翻出来听,翻到一套EMI“世纪伟大录音”,有张福特“贝9”,还有福特的“贝多芬、门德尔松小协”,都是50年代的录音。

CD机是旧款茗CDX
麦景图胆前+不知名古董胆后(每声道20W)
音箱是:英国古董LEAK(14寸钴磁低音),据说以前也是监听箱,BBC授权过的。

感觉古董箱表现交响乐和大协奏曲,还是不行。。。
这点很要命,因为本人喜欢听这些。

后来换上这台KT88,控制力好很多,但还是远不能达到我想象中的要求。
看来要达到我的听音要求,荷包扁下去是不可避免的了。

参考了残剑兄的帖子(168上我认为他写的最好,因为他是从事音乐工作的发烧友),大概西湖L10和ATC50符合本人要求,呵呵,朝这个方向努力!

老L说最近要来一对JBL4320,据说甚经典,到时候再去欣赏。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1-05-24 10:39:25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324#

每天都追着看,写得很实在,比那些专谈天价器材的文章教益大得多,希望继续写下去。
TOP
325#

Steveh兄,我用的是Melody的1688s胆前级。大约在93年购入了天朗斯大林音箱,金嗓子E-305v功放和德国力无敌{Restak}cd机这三大件后,一直使用至今,档次不算高,声音却还符我口味。3年前为了使声音柔顺一点,增加些泛音与空气感,购入了这台1688前级,与305v形成前胆后石的前后级搭配。
几年听下来,觉得这台前级符合我购入的初衷。由于胆前的加入,改善了糸统原来有些干硬的声音,音效变得湿润,泛音更加丰富,尤其是高把位的弦音有了“油”位,十分动听!此间有不少朋友都用Melody的胆机,我听下来,觉得1688前级是厂家的最高成就,哈哈。
TOP
326#

说到换管,我也小有体会。一台设计正确,制作精良的胆机,在其它元器件已有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换胆无疑是提高其性能的有效途径。我的1688前级巳全部换成了古董胆:整流管是大盾大座双环GZ34,第一级放大6sl7是大盾ECC35,第二级放大6sn7是GEC的BL63,稳压调整管101d则换成了西电血统的STC 3a-107.
TOP
327#

回复 326# lipton 的帖子

L兄的设备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好啊,93年就一步到位啊(据说天朗是越放越有魅力啊),希望有机会能亲临欣赏。这正是发烧友应该学习的,多研究多学习,看准了,一步到位,然后就享受音乐。呵呵,L兄真是高人啊。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328#

Steveh兄有机会能来长沙,我们一定好好聚一聚!长沙的烧友也不少的呢。
TOP
329#

用了二天的时间,把楼主的帖子浏览了一遍,受益匪浅是我最直接的感受。作为发烧友通常遇到的困惑和烦恼,在这个帖子里得到解答和释然。其次是如沐春风,清新自然随意的文笔和我们已经分别的太久。继续你的“胡诌”吧!有这么多“臭味相投”的人相随,你不孤独。
寒暑阁佬
TOP
330#

感谢楼上的朋友!

金狮KT88和RCA 12AX7,昨晚又放了几个小时,状态不错。
放《罗斯特罗波维奇与李赫特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在我的小书房内,效果很好,跟G兄的“怀念+ROCKPORT+HELLON胆前后”比,差距实在是很小了,非要说有什么差别,那就是有一点点“糊”。打个比方:G兄那套是拿了一支含墨适中的毛笔写出来的字,外表凌厉,纤毫毕现;而我这支笔,水分稍多了一点点,所以有一点点渗,轮廓不是很清晰。
“糊”也谈不上是贬义词,或许有人还特别喜欢这个“糊”味哩,呵呵。

放了一张80年代数码录音的“伯恩斯坦指挥马勒交7”,表现这样的大场面,力度和速度能满足要求,但是碍于低音喇叭口径,声场的广度、深度还是欠缺。

当听到声音不满意的时候,我经常在想:这到底是演奏的原因,还是录音的原因,还是碟片制作的原因,还是播放系统的原因呢?
在录制马勒这样的交响曲的时候,我认为麦克风应该离乐队有一定的距离,大概是靠近观众这边。因为如果太靠近乐队,则有可能产生“透视变形”这样的问题,就是前排的乐器太响,后排的乐器太暗,没办法正确反映整棚乐队的效果,还有正确的空间感和定位。我们经常在现场录音中听到很清晰的咳嗽声等,可能就是因为麦克风离观众很近。

如果是在录音棚里录制交响曲这样的大作品,可能声音的采集点很多,这样的话就要求后期混音师具有较高水平,他应该把各个麦克风采集来的信息,根据他对音乐的理解,重新调整编排,使全部信息混合输出之后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我听《伶歌2》第一首“大江东去”,明显感觉混音师水平稍欠,背景的管弦乐浑浊而混乱,人声唱的倒是不错的。

而录制小型音乐,比如“沙汉姆·索尔格的小提琴和吉他”,或者昨天刚说的吉他独奏,麦克风离乐器非常的近,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沙汉姆的呼吸声。录吉他独奏的时候,麦克几乎就在木箱音孔附近,所以他采集到的声音,空间感、立体感、层次感、包围感都是很强的,所以我昨天说,一个入门级的石机,都可以让小书房充满堂音和泛音,这是录音使然,不是系统有多么好。

所以,要播放马勒、布鲁克纳的交响乐,必须用大口径的喇叭(12寸以上最好,呵呵),才有可能把空间、层次和定位真正再现。
一个5寸的小7,实在勉为其难,不能怪它。

当时在另一位资深人士L兄那里听西湖,他就笑说:“你这么喜欢听交响曲,怎么会用小7呢?呵呵”
另外前两天看到有朋友在讨论ATC7和单拿52,里面说到一个词叫“极低频”,本人不知道“极低频”是什么意思。昨晚放一张“理查·斯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篇乐章,音量开到一半,5寸喇叭的纵深推进感已经很好(横向不足),感觉不能再开大声了,开大声也就这样了,这箱子就只有这水平。

有机会拿到G兄那里,用HELLON单声道150W推推看小7有没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1-05-24 12:29:15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