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有次在深大一位朋友宿舍里,看了一张VCD,霍洛维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录像(霍洛维茨是我现在最欣赏的钢琴大师),我后来买到这次演奏录制的CD,录制时间是1978年。影像更有助于感受演奏家的精神情感,老霍微笑跟观众鞠躬致意,那种微笑满含谦逊和天真。他那天估计有点伤风,时不时要吸一下气,似乎怕鼻水流下来。他弹琴的动作幅度很小,节奏、速度、力度也均匀而轻快。呵呵,他年轻时可不是这样,力度大到经常砸断琴弦,调音师经常对被他“破坏”的钢琴无可奈何。一马平川,跟拉赫玛尼诺夫作品激烈的感情起伏不大相称,似乎没做什么准备,在草草应付(老了,无力狮子捉象,呵呵。文字还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霍洛维茨”)。我想了很久,还是很难找到文字来表达那种境界,那种人生“轻舟已过万重山”豁然和虚淡,你只能心揣意摩,以神遇之。。。
世间这种超世卓妙的东西,是很少有的。你遇到了,那是“缘分”。
好像又有音乐爱好者在争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是拉二还是拉三最出色。要我说:拉二是“壮怀激烈”,拉三是“归去来兮”,拉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拉三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都好。我以前喜欢拉二多些,现在更喜欢拉三。
去年有天,非常有幸,我一位在大学里教钢琴的朋友,请我去音乐厅欣赏“陈萨钢琴独奏会”。
位置很不错,在前面几排中间,可以比较近距离的聆听欣赏。
上半场不大好,可能情绪受到中间观众鼓掌还有台下小孩的各种声音(深圳父母尤其喜欢带小孩去)的干扰,感觉不是很连贯。下半场连续不停歇演奏肖邦24首前奏曲,那就非常的棒,一气呵成。
我也听过不少人弹肖邦,相比之下,凭下半场这首曲子,足以让陈萨跻身世界一流钢琴演奏家行列。出来时笑对朋友说:“阿什肯纳吉来弹,也不过如此”。陈萨今年才30出头,艺术事业前途真是无量啊。回去之后我还在网上搜索了陈萨的学琴经历,非常不易,令人感动。
前几天又在QQ上下载了陈萨的一张专辑“肖邦印象”。听到一半,换别的专辑听。为何?是陈萨弹的没有上次我现场听的好吗?非也。细想起来,应该是:我上次是怀着“评价”的态度去听的,态度很认真,之后发现比我原来想象中好很多。而这次是用“欣赏、发现”的角度去听,弹奏是一贯的好,但暂无新发现。可以想象在一个人创造事业的时期,每次演出和录音,必然要“狮子捉象,全力以赴”。没有那种我想要的“面貌一新或者突如其来的天趣”。所以可跳过,并不表示我否定陈萨(次次“狮子捉象”,听着也累)。
现在大家应该理解我为什么需要这个解码器,因为我需要大量的听。古典音乐及其录音,如浩瀚大海,我所听的,不过沧海一粟。我要广撒网啊,去捞那些我觉得十分有趣的东西,呵呵。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