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66867868869870871872873» / 97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822029|回复: 9777
8691#

也可这样比喻,瓜内里的音色和音域比喻成(斯坦威)钢琴的音色;史特拉底瓦里的音色和音域比喻成(贝森多夫)钢琴的音色。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692#

回复 8689# 中山张 的帖子

张先生您好!!窃以为,感悟声音的美妙在你我自个的心理,不知对否?
TOP
8693#

回复 8691# 中山张 的帖子

就音域表现而言,先生此言就是,谢谢。
TOP
8694#

回复 8692# xin889 的帖子

可能是吧!
我等下上一张唱片,里面两把琴也有,并且很明显和特别。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695#

期待!

谢谢您!
TOP
8696#

来啦~~~~

Ricci里奇:小提琴《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这张唱片用了(瓜内里)和(史特拉底瓦里)两种小提琴演绎,琴音非常突出和明显。并且能按帕格尼尼原曲谱来拉演的,历史上只有帕格尼尼本人(可惜没有录音)和Ricci里奇,两人了。这曲目的唱片,Ricci(里奇)是唯一的选择,并无其它选择。


这两种特性的名琴在这张唱片内可彻底分出琴声特质和特性。大家可一试。


头版LP,Decca SXL 2194。




CD的最早发行,1986年日本天龙压碟 "蒙字内圈" 首版。








1993年法国无字满银圈01头版。但从发行的先后次序是属“再版”唱片。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1-13 18:41:46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697#

另外,EMI,柯岗:小提琴《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柯岗用的也是一把典型的顶级(瓜内里)小提琴;可留意第一乐章的《回旋曲》,柯岗一人在独奏时的几分钟内,(瓜内里)发出的琴音,真是要命的!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1-13 16:05:25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698#

回复 8697# 中山张 的帖子

张先生您果然出手不凡!很感谢!
TOP
8699#

回复 8666# 670707 的帖子

是07兄的收获
TOP
8700#

其实,瓜内里小提琴和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两者的区分不是很难的,从其发音的音阶、音域、发声形体与轮廓和穿透力上的区别就很容易分辨了,至于是那个型号的小拉琴就比较难一些了。

(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的琴腔是用较硬质的木材制造和上较刚性的油,且单薄;而(瓜内里)小提琴刚好相反,用的木材较软身,上较厚重的油。所以(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的制法有利其中音到最高音的细腻伸展、发声形体与轮廓清晰,中音至最高音穿透力极强,但范音不如(瓜内里)小提琴。相反(瓜内里)小提琴的制作工艺就有利于底音阶的向下伸展,一把上等的(瓜内里)小提琴的最底音阶可达到一把大提琴的中音阶,因此相对发声形体就比(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要大,中音至最高音阶的清晰度也没有(史特拉底瓦里)的好,而且速度也相对会慢些,但是雄混、动态强劲、音域极宽广、声音行程很远,很适合在大场所内演奏小协之类的作品。

至于,演出时用什么小提琴就要视曲目的要求和演出场地而定。所以一般有一定水平的小提琴演奏家也必须具备这两种或以上小提琴。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1-13 17:27:13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