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707兄好。
星期六与一众同好听歌剧,自然不可避免地又聊到了威尔第与瓦格纳。回到家还想着那些讨论,翻出08年的一个旧帖,结合当前感悟略微修改了一下,请兄指正。
威尔第的《法斯塔夫》和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
谈到歌剧就一定会提到同生于1813年的两位大师-威尔第与瓦格纳,他们风格迥异却同样在歌剧领域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成就。
我想论坛里的各位同好对威尔第的熟悉程度可能要远远高于瓦格纳,只要不是铁心排斥歌剧的必定都会喜欢《茶花女》、《弄臣》、《游吟诗人》、《阿依达》中那些旋律优美的咏叹调和气势雄伟的大合唱;但瓦格纳呢,除了曾被用在《现代启示录》中的那段《女武神之骑》和差不多每天都会在世界各地播放的《婚礼进行曲》外,谁能不假思索地举出另外脍炙人口的唱段呢?并不是瓦格纳写不出动听的咏叹调,他的“整体歌剧”理念让他在这方面吃了亏。
威尔第以《纳布科》一剧一举成名,早年的《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奠定了他歌剧大师的地位,而后的《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唐.卡洛斯》,尤其是《阿依达》的成功更加巩固了他的世界声誉,即使就此引退也无损他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然而,伟大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在《阿依达》首演(1871)成功16年后,威尔第又推出了新的杰作《奥赛罗》,这是一次伟大的创新,不仅仅是音乐更为精妙,而是对歌剧这一体裁的表现形式在艺术上加以了改进。
《奥赛罗》的脚本作者博依托本身也是一个歌剧作曲家,他作曲的《梅菲斯特》至今仍在上演,他曾就歌剧发表评论“自从歌剧在意大利存在,直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还从没有真正明白歌剧的形式,而仅仅是......程式......这些名称是:咏叹调、回旋曲、小咏叹调、快速结尾、引子、散曲、复协奏曲,......改变这种风格的时刻已经到了。”博依托在《奥赛罗》中实现了他的理想,在创作中清除了程式的痕迹,使脚本保持了高度的戏剧统一性,传统歌剧脚本中那些为了特意展现男女主角声腔而与戏剧主题关系不大的段落统统消失了,音乐与文学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威尔第为《奥赛罗》出色地谱写了精彩的音乐,无愧于莎士比亚的杰作。《奥赛罗》合作的成功促成了两位艺术家在六年后又推出了更伟大的《法斯塔夫》。
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影响了他之后的好几代音乐家,他们或多或少都沿用了《特》剧中的艺术手法来增加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反而是瓦格纳本人头一个写出了完全摆脱《特》剧影响的杰作《纽伦堡的名歌手》。这也是伟大艺术家对自己的超越!
那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将《法斯塔夫》与《名歌手》放在一起来说呢,它们的共同之处在哪里呢?我说不清楚,但富特文格勒是这样说《名歌手》的“这部歌剧的演出令人丝毫没有置身歌剧院的感觉。感受的印象是一部对话作品;所有的词句像在话剧中那样清楚。人们感觉不到有音乐在进行,但演出却又是处于音乐的氛围之中,整个效果十分动人。”这段话同样适合《法斯塔夫》。两位大师在晚年的创作中难得地有了共同的艺术追求,对大部分由对白、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和合唱组成的传统歌剧模式进行了不懈地改革与创新。歌剧与话剧的界限日趋模糊,呈现人们面前的是整个舞台艺术,音乐已经从莫扎特、罗西尼那个时代占歌剧中的统治地位上慢慢退隐了,脚本的艺术水准大幅度提高,不再是随便什么“白痴”样的情节、台词都能搬上歌剧舞台了,两者必须有平等的艺术成就可能造就出歌剧杰作。歌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自这时起才真正不愧为“综合艺术”。
向大师致敬!
就现场10月8-9日《图兰朵》现场而言,普契尼似乎是朝这方面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