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英国病人
这部电影的原声是许多人的最爱!非常感伤的音乐,故事也非常感人。
(转)根据加拿大作家 Michael Ondaatje 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英国病人》,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以北非撒哈拉沙漠为背景,描述了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匈牙利贵族和他理想中的女人的爱情故事。这部由沙漠、飞机、地图、战争、壁画和匈牙利歌谣所构筑的影片被誉为"如油画般的柔美",而在音乐上又时刻弥散着沧桑、悲苦和多情的风貌,仿佛是向人们诉说爱情的无奈和痛楚。
我喜欢电影音乐,就是喜欢这点,好的音乐总让我想起电影里某些画面,那些画面一定是我喜欢的。记得看到那一幕,伯爵的爱人在山洞里用手电筒记下生命里最后的文字,我哭得泪流满面。
“亲爱的,我在等你,多少个漫长的白天黑夜过去了……我在等待……”
“……一周的时间过去了,我知道你走远了,但我真的很冷。我走到洞外,让阳光温暖我,想着我们过去的事情。我们曾共同沐浴在爱河之中;我们从这个山洞里开始……
“……我希望把吉祥符带在身边,国家在哪里,离国界有多远……知道你会来接我的
……那依然是我所希望的,和你一起在丛林中漫步,也和朋友们一起,不再理会那些地图……”
“我快要走了,我在黑暗中写着……”
从此爱上了这部电影,爱上了这部电影音乐。
从此日记在我心目中开始不一样了,再也不是小女孩的惺惺作态。
而那些美好的原声音乐配合下的某些画面能够准确的击中我心里的某一块软骨,让我的伪装整个被打败。
音乐在这部影片中可以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8个乐段,75分钟的长度让影片充满音乐的律动。当年同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英国演艺学院奖及金球奖三个大奖的最佳配乐.本片中的音乐语言给人深刻印象,音乐是这部影片难以把握的环节,但却十分成功。一处是宁静的修道院,一处是荒芜的撒哈拉;一处田间庭院绿树成荫,一处广阔无垠黄沙漫布;一处恬淡安详,一处热情似火。在剧情画面来回穿梭的同时,音乐却担负着将他们融为一体的作用。为影片《英国病人》担任配乐的是曾以《巴黎野玫瑰》而蜚声世界乐坛的法国著名电影配乐大师加布里尔杰拉德。他根据影片的时代特征和地理环境,将其音乐风格划分为具有复古气息的巴洛克音乐和展现北非风土人情的阿拉伯音乐两大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令人难忘。尤其是那段空灵、凄美的女声独唱,是由享有“匈牙利国宝”之美名的女歌手玛塔表演的匈牙利民谣“爱情,爱情”。这与影片中的这位“英国病人”的匈牙利国籍不谋而合,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这是最美的一片沙漠,它见证了一场伟大的爱。 喜欢Michael Ondaatje 小说中的爱情,总是那么凄美:
In memory,love lives forever;In love,there are no boundaries.
他问她:what do you hate most
她说: A lie
她问他:what do you hate most
他说: ownership,being owned
他说: When you leave,please forgive me.
她听完起身离开。
“我最不喜欢的是谎言。”但是凯瑟琳却为了爱情向丈夫隐瞒、撒谎。
“最不喜欢占有和被占有。”艾马殊在说这话的同时,已经有了占有之心,他要把凯瑟琳锁骨中间的凹陷,命名为艾马珠海峡。爱情,本来就需要占有。
艾马殊伯爵最憎恨“拥有与被拥有”,讨厌给形容词,给标签。他说:东西就是东西,不论你在前面放什么形容词。大车,慢吞吞的车,司机开的车,破车,都是车。(A thing is a thing, no matter what you put in front of it. Big car, slow car, chauffeur-driven car, is still a car.) .
凯瑟琳反驳道:“那爱情呢?浪漫的爱,伯拉图式的爱,儿女对父母的爱,都大不相同吧。”(Love? Romantic love, platonic love, filial love, quite different?)
凯瑟琳的丈夫接口道:还有丈夫对妻子的狂热的爱(uxoriousness , excessive love for one’s wife).
三个人的爱,三种不同爱的方式,三种对爱的理解。
凯瑟琳的“最不喜欢”以及艾马殊的”最不喜欢,都在这场爱情里显现得淋漓尽致,爱情犹如烈火般冲昏了人的头脑,让人失去理智!“心如烈火”,这种感情在凯瑟琳的遗言里体现无遗了。
“ ……We'r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 with 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ll come and carry me out in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what I've wanted: to walk in such a place with you, with friends, on the earth without maps. The lamp has gone out and I'm writing in the darkness.”
在爱情里没有人是清醒的,原则对于爱情无计可施。在她选择要离开以后他表现得那么失态,他失去了他的原则:他说他讨厌占有,他却想占有她。这算不算是一个谎言,而她却讨厌谎言,所以他们的结局注定成为悲剧。
正如ALIEN在他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的评论上讲:
无伴奏女声独唱。委婉的装饰音,近似阿拉伯风格。完全错了。解读《英国病人》的过程,如同破译一系列的谜:身份的谜、命运的谜、文明的谜。《爱情,爱情》不是阿拉伯民歌,“英国”病人实际上是匈牙利籍。
安达杰(原著作者)和闵葛拉(电影编导)企图玩关于国籍的文字游戏,于是作曲者雅瑞德煞费苦心地调和了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声音:“阿拉伯”风格的匈牙利民歌,巴赫的键盘乐,以及三、四十年代的蓝调、爵士和摇摆舞曲。
这些声音以自然的“画内音”形式出现,成为情节的有机成份。护士初识工兵,是在钢琴上弹奏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之时;探险家和伯爵夫人听着唱片,沉迷于《爱情,爱情》的神秘与忧郁气氛之中。至于那些应景的舞曲,或者回响在开罗的旅馆大厅,或者发自修道院里的留声机。
幻想唱片公司出版的《英国病人》配乐录音揭示了一个秘密:雅瑞德的创作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戈德堡变奏曲》。长达七十五分钟的录音中有一支未被电影采用的钢琴独奏曲《圣安娜修道院》,酷肖《戈德堡变奏曲》中的咏叹调,甚至亦步亦趋地摹仿其中的倚音和颤音。它远没有巴赫的变奏那么丰富动人,却也囊括了大多数场景音乐的动机。这也算一种变奏:同一主题配以管弦乐,可以烘托各种情景——肃立在暮色中的修道院,蜗牛壳做成的油灯路标,烟火照耀下的教堂壁画……巴洛克式的古风竟能依靠配器而摇身一变为抒情的口气。
巴赫的最末(第三十)变奏是一段所谓集腋曲——同时结合两支民歌曲调。雅瑞德在电影的尾声处把管弦乐、钢琴和女声独唱交织在一起,未必不是受了《戈德堡变奏曲》的启发。这种借鉴是符合闵葛拉的意图的:他的电影里处处涉及对古代文明的敬畏——希罗多德的《历史》伴随着探险家出生入死,走过沙漠和绿洲、爱情和生命。他
把对自然和文明的思考,把自己的历史写在了远古的《历史》书页空白处。
“英国”病人的身份是匈牙利人,这个安排也许含有深意。匈牙利民族是欧洲人中间与东方密切相关的一支。西迁的匈奴人不仅把中国乐器(如排箫,匈牙利名Nei与古汉语的说法“籁”相近),而且把中国五声音阶的某些特点也传到了西方。匈牙利民歌与裕固族、蒙古族民歌有颇为惊人的共同之处,例如,《爱情,爱情》里面前短后长的节奏型就常见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歌谣。匈牙利音乐学者柯达伊(Zoltan Kodaly)言“时间虽然可以模糊匈牙利人在容貌上所具有的东方特徵,但在音乐产生的源泉——心灵深处,却永远存有一分古老的东方因素。”《论匈牙利民间音乐》)
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匈奴迁徙在丝绸之路的纷繁活动中仅是一分子而已。既然从西北非洲直到中国西部、印度次大陆都有某种音乐文化上的连续性,匈牙利民歌近似阿拉伯风格也就不是巧合的现象。闵葛拉说,《英国病人》“一脚踏在非洲,另一脚踏在欧洲”,其实不止于此。影片里还有一个来自印度旁遮普的锡克人、两个分别来自加拿大英语区和法语区的人物,牵涉到亚、非、欧、美四大洲——如此布局,实际上反映了小说作者的文化背景。加拿大籍的安达杰是斯里兰卡移民,其族谱含有荷兰、锡兰两支渊源。当锡克工兵与加拿大护士结合时,书中比喻说,“两块大陆相遇了。”
闵葛拉和雅瑞德都是类似的边缘文化人。闵氏一般被认作“英国”剧作家,但他对父辈的祖国意大利有一份天生的认同感。雅氏在东西文化交汇的黎巴嫩成长,在巴黎立业,浪迹于中东、拉美和西欧。《英国病人》里,探险家被英军恶待,终于投向德方。装备德国燃料的英国飞机被德军击落,阴差阳错地成了“英国”病人。这一通关于国籍的文字游戏,嘲弄的对象是爱国主义。“英国”病人在《历史》书上写道:“战争中的变节比和平时代的背叛更幼稚”。地老天荒,惟有一份爱情凌驾于国际纷争之上。伯爵夫人在绘有远古壁画的岩洞里,也把自己对地理、历史和人类的感悟写在那本《历史》上面:“我们才是真正的国家。它不是那些强权人物在地图上画出的图形。”——这也许是《英国病人》的最终结论。
沙漠岩画是文明的谜,消失了的泉水、绿洲是自然的谜,爱情的劫数是人的谜。初识探险家,伯爵夫人表示久仰其名:能够写如此长的文章而只用如此少的形容词。他淡淡地举例说明形容词的确不重要:大车慢车破车终究是一辆车。她不假思索地举了反例:爱情——罗曼谛克的爱,柏拉图式的爱……
《英国病人》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然而它又有某种谦逊品质。男女主人的历史,仅仅是古希腊“历史之父”的著作上的几段补白。雅瑞德的作曲法基本上属于低调的一类:清淡的配器,宿命的色彩,避免戏剧冲突。不过,也有激动人心的时候:锡克工兵把魁北克护士带到小城的教堂,用奇特的滑轮绳索装置让她遨游空中,点燃火把观赏文艺复兴时代的壁画。《圣安娜修道院》里略为呆板的主题没有比这时候更感人了——短促的几声拨弦之后,曼陀林以连续的颤音映衬出在火花和烟雾中飞翔的弦乐齐奏。主题反复时,有些变化,竖琴一阵灿烂的琶音,弦乐一级级向上模进。到达最高潮时,低声部却有一个对位的下降音型……人影、画影,相遇、离散。电影是一个梦,电影音乐是她的形容词:伯爵夫人说得有理,某些时候形容词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