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了固化的的玻璃纤维板可增强声阻抗提高吸收效率,是薄板共振吸收的重要改良,但共振频率f0基本上仍然取决于薄板的尺寸、重量、弹性系数和板后空气层的厚度,并且和框架构造及薄板安装方法有关,这些还是很难施工操作控制的。它对中高频会产生反向散射,因此“音染”特征突出。
其实亥姆霍兹陷阱穿孔率还是好控制的,中国在1964年首次提出“微穿孔板”的吸声结构。因为把穿孔的孔径缩小到毫米以下,可以增加孔本身的声阻,而不必外加多孔材料就能得到满意的吸声系数。为了展宽频率范围和提高吸声效果,还可以采用不同穿孔率和孔径的多层结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了微穿孔板的吸声系数等,证明这种结构的效果很好。
而我们由于空间不足和要求简单的限制,通常就采用单层结构了,为了展宽频率范围,穿孔采取整体均匀而局部不均匀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吸收效率不变,但改良并展宽了频率范围。个人打穿孔做到孔径缩小到毫米以下也很困难,孔径较大时(如5mm以上)声阻不足,所以需要填充多孔材料(吸音棉)来得到满意的吸声系数。个人可能是比较熟悉这样的方法了,所以认为设计、施工操作、频率范围控制等,都是比较具有稳定一致性和操作方便性的。
非常感谢yamakasi兄提供的资料和参与讨论,希望看到yamakasi兄更多的个人意见和见解。听音环境处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环境不同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调整,多种原理同时采用的情况是常常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