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1” [复制链接]

查看: 37752|回复: 288
61#

原帖由 mzl 于 2009-10-9 18:20:00 发表
雷兄,俺也跟你学,把头像换成自画像了。嘿嘿

哈哈!mzl兄长得很“朦胧”啊。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62#

回复 66# 溪秀兰 的帖子

已多次领教了“狼孩”的观点。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63#

“狼孩”的妈妈是......
TOP
64#

    雷兄毛兄的美术功底、造形能力了得呀。

   再说为“毛主席诗词”谱写的“歌曲”。叫歌曲俺实在有点不忍。泌园春“雪”;碟恋花“答李淑一”;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等。谁听过?
    壮哉、悲哉,美乎?美极兮!!!

     在此求购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录音制品,Lp、cD、磁带皆可。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哇呀呀呀!
在G弦上……
TOP
65#

特别喜欢《沁园春 · 雪》
恢弘、霸气、抒情、优美。特别是她的前奏音乐,非常交响化。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66#

回复 70# 万众 的帖子

LZ听听这个吧。
45710536f0220d250b55a91c.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0/9 20:30:02 上传)

45710536f0220d250b55a91c.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09-10-09 20:30:02
TOP
67#

回复 71# 雷笑天 的帖子

大提琴还有男中音的领唱......
TOP
68#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10-9 11:49:00 发表
改革开放后,西方及世界各国的古典、现代、流行…所有的音乐艺术迅速市场化。在这三十年中,听过了各类音乐,许多经典后。回头再看“样板戏”,确实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式経典。熟悉这些音乐的朋友。谁都会记的“智取威虎山”中扬子荣打虎上山那段前奏。在弦乐队急速的音流群中,园号独奏出由京剧唱腔变化而来的旋律。这段行色匆匆中豪气冲天的管弦乐神来之笔,后来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独立乐


“样板戏”由谁“奶大”,但“奶者”绝无智慧创作出《乱云飞》这等杰作,“历史是由人民写就的”,此言不错,“十年”中仍然是无数的无名艺术家们发挥着创造的智慧,才会谱就《沙家浜》、《黄河》和《红灯记》,才会有《红色娘子军》的中国芭蕾。历史的逼仄,在碌碌无为的压迫之下,中国人的创造性被最大地畸形地激发了,这棵遒劲的苍松在狭小、贫瘠的石缝中倔强地生长了,结出坚实的果实。后人在赞叹这棵伟傲的劲松时,别忘了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怎么样的土壤中倔强地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这是很可悲的艺术果实。
肖斯塔科维奇,在扭曲的境遇之下,写作的扭曲的重重矛盾、紧锁眉头的作品,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试想:除去戴在艺术家心头的枷锁,这十年,能创造出怎么样的远比如今所能想象得到的奇花异葩。
熟悉建国后历史的人,应该对“文革”前所谓的“十七年”还会有所记忆吧?那十七年中,中国文化事业的进步可说是开天辟地、气象万千的,但就是在“文革十年”的摧残之下瞬间夭折了,等到改革开放重新来过之时,已经是逝去了整整一代人的最宝贵时光,多少国家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灿烂文化精粹、多少继承了上千年华夏文明孑珍的忠诚艺术家们,在那场浩劫中瞬间毁灭了。“文革十年”最初就是对“十七年”的反动,从我接触到的“十七年”中如今已经很少被人提及的那时的遗物来看,那时的人们思想的高度确实可以说是纯化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境界,那时艺术家的创造力也被激发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高度,那时现实主义文学的创造力如今看来还是很具有青春激荡的魅力,马思聪获得了一段可以一抒胸怀的难得的时光,傅雷的写作呈井喷数量,艺术大师也自觉地投身传统艺术文化的现实主义改造中,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等大师厚古厚今......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呈现出一种银河般灿烂辉煌的境地。这一切,在1966年嘎然而止。而,这一年,日本继续在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前进,德国人在埋头战后的建设,法国人和英国人某种程度上,继续以他们持久高傲的文明而自豪。
1966年,中国大陆没有发生那场“触及灵魂的革命”,中国如今会是什么样?世界又会是什么样?
超级歌剧迷
TOP
69#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10-8 19:39:00 发表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那个年代的经典作品,已达到现在跨不过去的高峰。
那样的艺术追求、那样的创作激情,恐怕以后都难以复制。


请别生气:您可说是对历史的无知。那个时代是“高峰”的话,那汉唐、宋元明的文化高峰何去?
那十年生产出的文化,与中国数千年生产出的文化相比,孰高孰低,不比自明。
相反,十年对文化的反动,对文化造成的浩劫,与那区区的八个样板戏相较,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巴金死不瞑目的是:在他有生之年没看到“文革博物馆”的建立,后人如今也不再提及,还时不时拿那时的“大红花”来歌颂那千军万马无止无休的“革命”。
可悲可笑的是:郭兰英还会颂扬那场触及她灵魂深处的革命吗?
那样的激情,不复制也罢!
超级歌剧迷
TOP
70#

回复 75# yilinliulin 的帖子

我不会生气。
也许我真的对历史的无知,但是,至少我知道我说的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那个年代的经典作品,已达到现在跨不过去的高峰。”这句话并没有任何贬低“汉唐、宋元明的文化高峰”。况且,我所说的“现在”是指文革结束后至今。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