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戏剧而言,中国特点的歌剧“多么别扭呀”,样扳戏的艺术含量确实是个高点。这个已经被时间“近40年”所证明。但多么希望能出现那怕是一个新高。
艺术精品的产生,其规律实在难以言说。以俺之见,自引进西方音乐之后。交响乐的另一高点“红旗颂”,亦作于50年代。每每听此曲,除激越高亢外,抒情段的历史感也油然而生。
这等意蕴深广之作竟由国歌、国际歌、民歌等音调溶于一炉精练而成。
憾呀!只是单乐章。近年出现的“苏三起介”“霸王别姬”虽则亦令人耳目一新,相之之下,从音乐构建到初始构思起点却降了一档。
乘着此帖顶置的机会。y兄谈到的那“十七年”中同样大有话题。记的“早春二月”曾给过青春年少的俺多么幽深的艺术享受。而“舞台姐妹”中的画面与越剧配乐又多么绵缠绯侧、柔情似水。
马思聪的“思乡曲”虽则只是首短小的独奏。但那是西北人千百年民歌的精华。“梁祝”虽为毕业嫩作,但音乐描与抒情的民族共性也具有了世界水准。
热盼关注中国音乐的乐友共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