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昔日通信攻城师眼中的CD音源 [复制链接]

查看: 63767|回复: 276
31#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9-6-19 21:44: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未仔的贱骨头 于 2009-6-19 15:55:00 发表
PC HIFI恐怕更有优势,只要WAV是完整的,就不会有此类Jitter。
但PC HI-FI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通常的PC,Jitter比CD好不到哪里,既然搭上了HIFI,肯定不能用常见的台式机,那个工作环境太恶劣了,振动、高温、开关电源、简陋的时钟......都是HIFI的克星。发烧

两回事情。
说实话你说的LP、300B我都正在用,除非孤立看待,300B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器件,要把300B功放整出好声音,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还有,对于好听难听,一个人说了不算,得多数人认可才行,尤其多数发烧友认可。我在这里挑CD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多数人认为CD还是好听的,实际上更多人认为MP3也好听,对那些不发烧的人。这是一个相对的无法量化的事情。
思考和分析难道不重要,如果电源搞定了一切都OK,那要LP、300B做什么,抱一个好电源,随便弄一个音源和功放就够了吗。
TOP
32#

受教了

1.只要把电源弄好了,所有器材都没差别了,天下太平。
2.数码声和Jitter无关。ppm和Jitter的关系原来如此。
3.只要自己试过了,经验就是结论。
我的一点看法:
1.电源弄好了,相对电源没弄好,音质会好得多,比如一个IC功放,普通的整流滤波供电和直流供电相比,音质差异很大。但电源也是相对的,点与面或者面与面的关系,瓶颈原理起码不敢忘记。
2.数码声太笼统了,请问你如何定义数码声及其成因。ppm和Jitter的关系,有关联但非对应关系,ppm对Jitter只是一个因素,视乎机器的时钟模式。ppm是反映周期稳定度的指标,与Jiiter的时间抖动有所区别,只是低ppm是一个好钟振应该具备的特性。
3.一个人的试验结果,拿来做教材之前,也许要掂量一下的。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19 23:28:41
TOP
33#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6-19 23:44:00 发表
一路看下来,未仔老兄思路清晰,分析的很有条理,许多观点值得参考。

音响器材这东西并不是电源做好就万事大吉那么简单,同样的原理图,再或者使用同样的电子元器件,仅仅元器件布局走线不一样,甚至电路板的品质不一样,声音表现差异大的去了。常常DIY的朋友还会发现,机器组合前声音不错,组合成整机声音就改变了。O(∩_∩)O哈哈~!!再好的电源也解决不了这些问

我发这个帖子的目的,说来也简单,不想哗众取宠,也不说明自己这桶水装了几公分,其实是突发其想,想知道大家对音源有什么看法。虽然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讨论,但发烧友之间深入的讨论还不多。
除了Jitter还是Jitter,其实我不是死心眼,平时听音乐才不去管这个。但我想说明Jitter是最值得数字发烧友关注的,是发烧友的指标,不是普通人的指标,更不是厂家喜欢的指标,它们希望越和谐越好,多买机器少挑问题。据我有限的了解,测试Jitter的仪器相当昂贵,而且测出来又能怎样,旗舰产品尚且姑息,二、三线产品更为成本所限而放弃。我也没有认定Jitter就是问题全部,这是相对的,比如MP3的播放就完全不必考虑,瓶颈原理决定的。如你所说,存在方方面面的因素。
对于未来的音源,我个人看好独立的PC HIFI,虽然也有种种限制,但制作得好应该不差。年纪越大会越懒,方便易用很重要。不怕笑话,我是听单声道的,两只JBL4312叠一起串联使用,不占地方不碍眼,随意,音质我感觉更纯。
TOP
34#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6-20 13:49:00 发表
[LZ,似乎新的DVD SACD已经不是以前的CD提时钟设计了。应该是简化的DSP系统,运行内核操作系统,可以升级固件吧。因为SACD有太多对盗版保密的东西,所以细节我不知道,但是设计这个系统无论如何不应该走一个单一的数字处理方案了。而SACD格式本身,我认为应该是多声道无损压缩非PCM而是DSD纪录方式的吧。至于自身时钟,这有点像您提得SDH同步时钟系统,我把文件的内容缓存,我自己就已有一个标准时钟了和所谓的MP3也没差别。
"SACD只会带来更严重的Jitter"---这样的话还是慎言为妙!!!

“似乎新的DVD SACD已经不是以前的CD提时钟设计了。”
什么叫做以前的CD提时钟设计?没看懂。至于后半部分你提到DSP、PCM、DSD,没错是一堆术语,但是和Jitter怎么扯上关系?Jitter它是底层的“误差”,和这些扯不上关系,感觉你对Jitter的理解还是模糊的。
同步和异步,是通信的惯用技术。在CD的时钟系统里,物理层或者说电路层确实有时钟同步,但也视乎整个系统的时钟模式或者说架构,比如英国之宝G08,它属于Re-clock,有人称之为异步模式,我认为它可以消灭外部Jitter。而对于D/A的Jitter,无论你是同步还是异步,它始终都存在,速率越高恐怕越严重,当然了也视乎设计制造的重视程度。所以我比较看好PC HI-FI的模式,除非片源有不足,它几乎没有外部Jitter的困扰,就Jitter来说它的主要任务是抑制内部Jitter。
其实CD、SACD也好,或者将来什么CD也好,都不重视Jitter,基本无视它的存在,设计师或制造者想的是怎么制造概念和卖点,哪里会去重视这档事情,只有发烧友才挑毛病。
TOP
35#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9-6-20 10:33:00 发表
顶一下听单声道的大哥!!!

这话要折杀人。我在音展见过LPD本人,白头发比我多得多^_^ 你才是大哥级的。
音响不是玄学,90%以上的问题都可以测出来的,只是没人会去测它,民用级的东西,简单的测试后一定范围内达到其性能就可以了。如果要达到发烧友心目中的效果,对于影响音质音色的无数的个性因素,发烧友怎么办,这个问题和西医中医、数字模拟、理性感性如出一辙,是单边主义还是相互相成?或者更高层面地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更多思考或更注重音乐本身。
TOP
36#

原帖由 greatfan 于 2009-6-20 16:58:00 发表
关于刻录CD,请教楼主:
如果刻录碟提取出来的WAV文件与原版提出来WAV文件一样,能不能说明这个刻录碟与原版碟一样?(不比较介质,只比较数字内容)

这其实是一个逻辑问题。
请看一下95#和97#帖子。关键:文件在CD-ROM上的读取,和在CD机上的播放,对象一样,目标不一样,过程出现偏差,前者只要没有error就能完整读取,后者也不会严重到error但是产生了Jitter,这就是一个没有时间要求和一个有时间要求产生的后果,搞定它的办法是Re-clock,其它如重量级转盘的做法也有作用但也许没有Re-clock来得好,最好两者都要。
TOP
37#

引用:
原帖由 greatfan 于 2009-6-20 16:58:00 发表
关于刻录CD,请教楼主:
如果刻录碟提取出来的WAV文件与原版提出来WAV文件一样,能不能说明这个刻录碟与原版碟一样?(不比较介质,只比较数字内容)
排除近似值的前提下(因为是相对的,不排除有达到原版碟程度的)
在CD-ROM上读数据,出来的数据一样,但是在在CD上播放效果就不一样。
刻录碟不但和原版碟效果不一样,不同刻录碟之间的播放效果也不一样。但它们的数据在CD-ROM上读出来应该一样,和软件刻录碟一个道理。用EAC或者其它类似PCTOOL的工具可以验证。刻录碟它不是error盘,是Jitter盘。
TOP
38#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6-20 18:49:00 发表
---DSP、PCM、DSD,没错是一堆术语,但是和Jitter怎么扯上关系?
SACD系统的设计是建立在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基础上,和PC系统都是计算机构架,只不过一个在哈弗系统(数据地址总线分离)一个是冯诺依曼体系。时钟就是协议定好的,不需要从外部数据提取时钟(老式的异步系统)

所以我比较看好PC HI-FI的模式,除非片源有不足,它几乎没有外部Jitter的困扰,就Jitte

说实话我还是没看懂。要不要用DSP取决于设计师的思路和喜好,DSP可以很容易实现一些新功能或噱头什么的,但是不用DSP也可以实现CD基本的功能。你一再提到DSP,如果你是强调DSP和Jitter的关系,那么等同于强调微处理器和Jitter的关系,这个就风牛马不相及了。有的产品是用DSP去分配时钟的,那你不如说时钟架构和Jitter的关系。但时钟架构和Jitter发生的关系要具体分析,“时钟就是协议定好的,不需要从外部数据提取时钟(老式的异步系统)”,CD就没有从外部提取时钟一说,“老式的异步系统”又是什么?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20 20:05:10
TOP
39#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6-20 18:49:00 发表
---DSP、PCM、DSD,没错是一堆术语,但是和Jitter怎么扯上关系?
SACD系统的设计是建立在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基础上,和PC系统都是计算机构架,只不过一个在哈弗系统(数据地址总线分离)一个是冯诺依曼体系。时钟就是协议定好的,不需要从外部数据提取时钟(老式的异步系统)

所以我比较看好PC HI-FI的模式,除非片源有不足,它几乎没有外部Jitter的困扰,就Jitte

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强调的是SACD的硬件结构和比特流技术。比特流不是新技术,工业控制就大量采用,时下的D类数字放大器也是这个技术,不过它用在后端而SACD用在前端。SACD应该有独到之处,但我分析认为它一样依赖时钟,高达2M的采样频率,在A/D编码可能带来更严重的Jitter。因为A/D编码是录音环节,录音设备可能有更好的时钟,它的Jitter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形,厂家没有提供相关报告。我从没看到CD厂家主动说Jitter这个事情,倒是有刻录机厂家强调了Jitter,意思它家的刻录机很好可以降低Jitter。SACD如此大容量和高速的数据,对常规的光驱读取系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就常说的外部Jitter,如果没有完善的缓冲解码,对比传统CD是无法想象的。比特流解码的效果又怎样......
因为我没有实践过SACD,所以这些看法都基于推测。确实我不能轻易否认,但也不能贸然肯定。所以仅作为探讨。
实际的听感,貌似发烧友还没有达成共识,网上的枪文倒是不少。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20 21:28:26
TOP
40#

原帖由 KLWX 于 2009-6-20 21:06:00 发表
看了这个帖, 还是要顶一下楼主. 楼主既然是研究通信的工程师, 那么我们也算是半个同行, 只是, 我不做技术很久了.
说起这个Jitter的问题, 我在几年前就在这里发帖说过, CD音质恶劣的根源, 就是Jitter.

很多从事数......

非常非常同感......
把CD读出来是个好办法,我也是这么想的。再说年纪越来越大,人也懒了,CD拿来拿去进仓出仓感觉真落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