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昔日通信攻城师眼中的CD音源 [复制链接]

查看: 63822|回复: 276
41#

原帖由 greatfan 于 2009-6-20 21:42:00 发表
在CD-ROM上读数据,出来的数据一样,但是在在CD上播放效果就不一样。
刻录碟它不是error盘,是Jitter盘。
还是有疑问:
音乐CD也是数据碟,也就是二进制保存的数据碟。如果刻录碟在CD-ROM上读出来的数据与原碟一样,在CD机上读出来的数据相信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D/A转换前,都是一样的。数据内容一样,播放(D/A转换)出来的效果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二进制数据,1就是1,


到目前为止这个疑问是最深入的。
这个帖子讨论Jitter刻录碟,是有前提的:
1.注意交界面;数字世界它很简单,不是1就是0,但数字和模拟部分(模拟信号、物理比如碟片的PIT/LAND以及造就它的母盘或刻录机、时间)联系上的时候,在交界面上就引入了其它因素。
2.排除近似值;不排除一张碟片或一部CD机的Jitter恰到好处,也不排除一些刻录碟做到了很低的Jitter,在可分辨范围之外,一句话,不能绝对。
3.认同Jitter的存在和对音质的影响。如果否认这点,那么好了,这个帖子不用看了,井水不犯河水。
4.认同刻录碟和原版碟的差异,认同相同内容的不同材质的刻录碟也存在差异,也就是认同碟片质量、制作质量(压制或刻录)对音质的影响。
如果上面4点没有异议,接着讨论。
“音乐CD也是数据碟。也就是二进制保存的数据碟。如果刻录碟在CD-ROM上读出来的数据一样。CD机上读出来的数据相信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D/A转换前,都是一样的。如果数据内容一样,播放(D/A转换)出来的效果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二进制数据,1就是1
这段的“如果刻录碟在CD-ROM上读出来的数据一样。CD机上读出来的数据相信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D/A转换前,都是一样的。”,正解我认为是“刻录碟在CD-ROM上读出来的数据一样。CD机上读出来的数据却不一样,出现了错误,Jitter造成的”
这部分的Jitter是怎样形成?又怎样造成数据错误?不良刻录盘的PIT/LAND存在的偏差,因为PIT/LAND是反映1010电平的物理结构,准确地说它们在时间与长度的控制上出现了偏差,此外不良刻录碟的均匀、重量不佳也会加大偏差,这就产生了Jitter,Jitter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到电平的判断,从而造成C1/C2解码出现错误。这就是为什么刻录碟在CD上播放音质不行的原因。我没法钻到芯片内部去看数据在哪部分出错了,所以这是多次实践比较和理论推导的结果。也有厂家提供了该Jitter测试波形作为辅证。对于PC来说,操作系统允许FIRMWARE增加读取次数或者加大光头功率,而CD我认为它不能,它一读起来就得连续工作,有可能加大功率重复读取吗,恐怕时间不允许,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英国之宝的G08采用CD-ROM读取,经过缓冲后再Re-clock解码,应该是消灭此类Jitter的最佳办法,用它来播刻录碟估计和原版碟没差别了,PC HI-FI就更是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20 22:37:34
TOP
42#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6-20 22:40:00 发表
话就说一句:SACD的DSP系统和什么PC hi-fi没有最本质的体系区别,所以对发烧初哥们也慎言 SACD的jitter问题。等您都搞清楚了,再给大家好好讲讲。都会虚心求教的。

帖子一开始我就说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数字产品花样百出,个人不可能一一去实践比较,个性化的因素更不能都去验证,所以只是抛砖引玉罢了。我从来都认为形式不重要,本质才是关键。很多形式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晶体管出山后电子管死了,CD出山后LP和磁带死了,而后来呢?现在SACD的宣传又把CD打入地下室。90%都是真实谎言,接近本质的基础的东西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TOP
43#

数字音频不能忽视交界面带来的影响

如果只是1010复制那么简单,那么问题都不存在了,CD音质也完美了,而且1块多的刻录碟用最便宜的刻录机,随便什么速度刻出来都和原版碟一样,可能吗?有一次我和朋友几个人听刻录盘,听了一首歌后取出来就丢到垃圾桶里了。同样都是1010,压制或刻录不同到碟片上的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同的物理特性,描述这些物理特性的名词有PIT、LAND、BETA、OFFSET...想象一下,不同物理特性,不同的数据格式,不同的速率,不同的光驱,不同的读取方式,不同的时效要求,能没问题吗?CD的读取在PC上也不能称作读取,而是抓音轨,为什么大家喜欢用EAC抓音轨,就是因为它有多次重读和纠错的功能,其它抓轨据说最多读两次就完事。CD盘最大的不同,就是既要求精确又要求时效,因此Jitter就产生了威力。DVD也讲究时效但对精度要求没那么高。软件盘要求精度却对时效没要求。
TOP
44#

转贴一篇枪文,里面就讲到了交界面带来的影响:

LPCD  LPCD:艺术感觉+高新科技
  雨果创办人、著名录音监制、资深音乐家易有伍先生积35年音乐实践体会和20年录音制作经验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它凭借一整套独特的技术处理,让你能在普通CD机上得到LP密纹唱片的仿真音质感受。
  易先生研究LPCD由来已久。20年来他亲自担纲的录音产品不下300余辑,但每每把音乐录音产品和母带比较,他都觉得存在听觉上的差异和区别,总感到美中不足,便思考解决办法。怎奈一个“忙”字了得!直到2003年推出两张LP后,才着手对现有的CD、XRCD、SACD等分析研究:为何CD与LP有如此大的听感区别?
  普通发烧友们都认为,和LP比较,CD (普通CD、24KCD、 XRCD、 SACD、 DVD-Audio 等)音色偏紧,令人产生紧张和压抑感(用大音量听尤甚,让人不能长时间集中欣赏音乐与音响),高低频两端延伸有局限,高频生硬,低频缺乏弹性,能量感薄等等。易先生也是LP迷,当然有同感,但他确信只有在反复监听自己的录音产品后才能找到答案,才有绝对的发言权。
  现有的CD加工生产线制造出来的CD产品,在把母带加工成CD产品期间,数码格式需转换5-6次:母带-母盘CDR-玻璃模-金属模-压碟-CD。特别是最后两道损耗性工序,对音质影响最为严重。压碟过程同时就是盘片音质不断劣化的过程。这多次的转换对音质的劣化程度,可用简单的计算机烧录试验来说明,把拷贝了5-6次的碟和原CD比较就知道了。发烧友都知道,无论是LP或CD,买头版碟比较靓声,原因就在此。
  如何让一直关心支持雨果的发烧友们享受到更高保真的靓声音乐?易先生针对上述缺点和数码失真问题,把LPCD的研究开发分成两大部分:
  一、LPCD母带制作
  应用雨果自行开发的音频处理系统,(A) 把原仿真母带用最高精度格式转成数码格式;(B) 把原数码母带升频至现有最高精度数码格式,并仿真化处理,之后在高精度格式化的数码系统里精细微调母带的能量密度感、动态、频宽等,最后才转成CD格式16Bit/44.1KHz。在数码处理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工作在高纯度的电源和军用级高精度的数码时钟下,并且运用自主开发的抗振设备对各个组件进行严格的抗振,确保处理过程真正的零失真。
  但顶级的设备还只是有利的工具。母带制作最根本的是一个应用技术进行艺术加工的庞大工程,是制作人员技术能力与艺术修行的体现,而不是纯技术式“过机”处理那么简单,过程非常复杂和烦琐,制作一辑母带需时约20小时!
  二、碟片的制作
  主要针对减低CD机内的数码读取系统的信号失真和纠错系统大幅度“纠错失真”。通过特殊处理的材料和加工程序减少激光光束散射,加强集中激光光束的读取能量和输出信号的精度,增强盘片转动的稳定性,减低抖晃率,减轻伺服系统的工作压力和由此形成的信号失真。历经试验,最后LPCD采取了以上最直接,也是最麻烦的方法。呈现给你的是一张比一般母盘制作还要精细数十倍的母盘品质的产品,独特的工艺使它不会有压铸损耗和格式转换音质劣化的问题,特殊的材料也能让LPCD保存更久远。雨果除了自行出版,也会为其他制作出版商代加工生产,但必须具有高品质的录音水准。LPCD产品规格分为LPCD33 和LPCD45, LPCD33是特殊加工处理的CD产品;LPCD45是录音水准顶峰代表的产品,也是CDR母盘规格最高的。消费者要先确认所使用的CD唱机能否播放CDR。
  现在,您可以不用服侍LP唱机,不用再受噪音、抖摆率等的虐待却能享受到非常高端LP系统的声音。朋友,好好享受LPCD美妙的音乐和音响吧!
TOP
45#

今天讨论的Jitter主要是读取部分的Jitter

对于转盘加解码分体结构,时钟传输的延时会产生Jitter,如果两部分时钟独立并且非缓冲设计,我的看法时钟不同步会产生Jitter,钟振的频率、PPM差异引起。
D/A的钟振造成的Jitter,由钟振本身或电源干扰、不良布线引起。
这几部分的的Jitter加起来就是CD机Jitter的总和。
如果把录音时产生的Jitter也算上,那就是数字音频Jitter的总和。
TOP
46#

老浦东的强调逻辑不少^_^

Jitter不是不重要,而是极其重要,我想不出数字音频里有比它更重要的,因为其它问题都可以克服,而Jitter连厂家都不愿启齿。
讨论Jitter是有前提的,除了要排除近视值,为什么一再说起刻录,因为刻录的音质变化是Jitter影响音质的最佳实例,只要对Jitter有过感同身受,就知道Jitter是发烧友要加以放大的问题,而不是两眼一摸黑,当它不存在。
如果这些前提都没有,那么Jitter对你确实不重要了。
TOP
47#

强调Jitter不是拿Jitter当全部

损坏音质或造成个性化的因素太多了,所以音响论坛不是对音源、功放、音箱进行分类吗,厂商也一样,音源、功放、音箱的厂家各自搞一件,什么都搞那就成了大白菜。如果要整体考虑,瓶颈原理是前提,无视瓶颈原理就成了钻牛角尖,扯不清楚了。所以我们讨论Jitter的时候就讨论Jitter,电源啊模拟放大啊LP啊能类比就类比,不能类比的还是另外讨论。
TOP
48#

原帖由 greatfan 于 2009-6-21 8:03:00 发表
转一篇,大家一起学习.

一直以来,玩电脑入门的人通常都被老鸟告知,通过刻录机精确读取、复制CD-Audio是不可能的,虽然之间的争吵也没有停息过,然而基本上这个言论已经被当作了一种常识了,它是否就是正确的呢?我们首先在第一页会阐述一下精确读取CD-Audio的可能性,再在第二页阐述一下影响读取、复制CD-Audio的因素。
Red Book——CD-Audio

  CD(Compa

简明易懂的好文章,比我专业多了。
“另一些观点则承认CD-Audio可以完整读出,但是因为Jitter原因无法得到精确的音频数据,这是对Jitter的误解,由Jitter引起的Pit/Land读取错误会被EFM编码纠正,更大范围的错误则可以被CIRC编码纠正(当然CIRC编码之后就没有更多的保护措施了),这种观点自然不是正确的。”
对这段我持保留意见,Jitter它严格说来不是错误(errror),否则应该称之error而不是Jitter,从Jitter到error,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这个能够完全得以纠正,Jitter的影响还存在吗,这不是自相矛盾了。注意这是针对常规CD读取系统工作的情形而言的,CD-ROM读软件光盘、有更多时间重复读Jitter盘和纠错比如EAC抓轨的情形应该除外,后者确实纠正了。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21 09:28:04
TOP
49#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9-6-21 9:44:00 发表
哈哈,一群好玩、固执但不会有作为的烧友。

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老浦东要表达什么,听你的意思,好象什么都别想什么都别玩是最好的,因为想了也白想,玩了也白玩......
如果说要有作为,那是无话可说,我们能有什么作为,能够理解、运用就不错了。发烧友在外人眼里还不是玩物丧志。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21 11:21:59
TOP
50#

各有所爱

呵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