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昔日通信攻城师眼中的CD音源 [复制链接]

查看: 63636|回复: 276
21#

原帖由 老哥 于 2009-6-15 12:47:00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未仔的贱骨头 于 2009-6-14 0:39:00 发表
2.处理好模拟部分的“缓冲-低通-放大”。有很多方法,商品机里的设计千奇百怪,多数CD没能避免运放的错误应用。我的看法是缓冲和LPF避免使用运放,电压放大可以使用运放,当然最好全部用分立元件。本质上分立元件和运放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运放多数是基于工业应用的设计,开环增益极高,外围设计对转换速率影响极大,在音响电路上使用不慎很容易造成问题,从而使音质恶化。

看不明白,提些问题,有空就回吧
言下之意,用运放不慎很容易造成问题,没有不慎就不会造成问题,从而不会使音质恶化?
全部用分立元件,不慎也不会造成问题,也不会使音质恶化?
如果缓冲和LPF已用了运放,那么选一些开环增益低的运放是否有正面的作用?例如uA702(开环放大倍数3600倍,71dB)。会不会还是高了?多少才不会使音质恶化?  

对于音频放大,转换速率是运放的一个重要指标,记得最早运放之皇NE5532刚刚出道的时候,大家都对转换速率津津乐道,后来因为CD核心部分就不过硬,运放没有构成瓶颈,近年貌似忽视运放的特性了。运放的电路形式、外围如电源等等,反映了设计师或者DIYER对模拟电路的理解,用得不好的,比如工业自动化那样的乱用,效果肯定也是工业自动化级的。“全部用分立元件,不慎也不会造成问题,也不会使音质恶化?”感觉这话缺乏逻辑性。运放也好,分立元件也好,都是电路形式罢了,看理解和实践吧,PASS的单端甲类设计不复杂,但是它理论、实践的研究就没停过。
TOP
22#

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09-6-18 2:08:00 发表
"认真本质比什么都重要."顶一顶楼主这句.

看完了,感受最大的是现时的论坛也需要商业利益来维持了,没办法.

HI-FI不是主流市场,主流市场还是普通产品,也就是家庭、汽车音响。追求HI-FI音质,成本必然不低,买得起的未必会买,想买的又未必买得起,貌似HI-FI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窄,这是大环境的问题,不是论坛某个发烧友或者某个帖子可以影响到的,所以论坛的奸商朋友其实不必心烦。
TOP
23#

原帖由 雁荡秋色 于 2009-6-18 20:00:00 发表
顶楼主好文[不过你的id有些拗口]那位仁兄有点锋茫毕露,有观点及不同意见完全可以交流,论坛嘛,毕竞是大家士切磋的地方,千万不能伤和气,

本来是不想吵架的,无奈对方一开口就对人不对事。我还是第一发贴,貌似一开口就得罪他了。
如果说出发点是为技术理论或实践经验争吵,又看不到下文了,令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谁也别把自己的位置抬得太高,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后面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就算我们能请到菲利普或SONY的数字工程师来论坛讲课,课程恐怕也不是几天能完成的。Jitter对CD音质其实是个大问题,却一直不被重视,因为多数人眼里数字就是BITS、BTYES,只要碟片没有刮花,是不会出错的,至于系统中各部分的Jitter因素,是厂家和设计师他们会搞定的事情。对Jitter进行量化测试并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纠正,做到接近消灭Jitter,才是发烧级的做法,但这是不现实的,难度很大不说,成本也不可接受。发烧友索性把它当作透明组件,本质的东西丢一边,玩起了电源线、信号线......这是题外话了。解决问题的招数:1.放弃;2.妥协; 3.随意。
TOP
24#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在刻录没有出错的前提下,刻录碟的音质通常明显不如原版碟,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哪个环节造成的?
TOP
25#

原帖由 街灯 于 2009-6-19 0:04:00 发表
原帖由 未仔的贱骨头 于 2009-6-18 23:52:00 发表
在刻录没有出错的前提下,刻录碟的音质通常明显不如原版碟,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哪个环节造成的?


未仔兄,   这是什么事实证明了的呢......

刻录碟的音质问题,牵涉的东西比较多,网上有关的争论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但是从来没有个人或机构出来提供全面的报告。有一点事先说明,经过多数人的实践比较,刻录碟的音质确实不如原版碟,但是这里有一个近似值的问题,不排除有时候做到了非常接近原版碟,以至于耳朵分辨不出来,就好比Jitter,不排除有些机器把Jitter解决到了可以忽视的水平,尽管录音部分Jitter的“原罪”依然存在。
TOP
26#

原帖由 沈阳姜兵 于 2009-6-19 8:39:00 发表
未仔兄:用解码还存在以上的问题吗?我现在主要对PC数字输出到解码感兴趣!

我已经很多年不研究技术了,也不习惯在论坛里灌水。前面我说的问题,还太过笼统,既然开了这个头,后面PC-HIFI以及LP都要继续讨论。还有一开头说的,我不是数字音频方面的专家,只是我比较熟悉高频和数字通信这一块,只要我对数字音频想了解,就很少有我看不明白的东西,网络上一知半解的枪文有很多,吹起来头头是道,关键部分就打擦边球。这几天我搜集了几篇国外的资料,看了感觉不错,却不是发烧友最想要的。讨论这些东西,最好是发烧友,发烧友讲究耳朵收货,还喜欢钻牛角尖。
TOP
27#

数字音频要想发烧

首先要区分Jitter(抖动导致的误差)不是error(错误),error会在一定情况下出现,但不是重点,所以首先假设手上的CD光驱读取合格,碟片也没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比如大家都知道碟片的材质、均匀、重量都重要,但哪里去找素质高超的刻录碟?如果不好的刻录方法加上不合格的刻录碟,数据的准确性失去了最起码的保障。
TOP
28#

CD发烧最大问题是Jitter

刻录碟和PC HI-FI的主要问题,还是Jitter。
刻录碟为什么不行,Jitter造成的。我自己玩过刻录,把自己喜欢的单曲组合在一起,刻出来一堆CD,音质和原版有较大差距。而不同的刻录盘刻录同一内容,音质也有明显差异,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说明刻录的质量对音质确实有影响。
PC HI-FI的问题,录音厂商不可能提供原始WAV,那么PC HI-FI片源的获取主要依赖EAC从原版CD上抓取,只要不出意外,这个文件和录音厂商提供的文件肯定没有差别,骨子里都是1010的数据,所以PC-HIFI在这点上很有优势。到这里又可以和刻录碟联系到一起了,为什么没有错误的WAV刻到刻录碟上再播放就不行了,这里又冒出一个逻辑,很明显缩小了排查问题的范围:
造成刻录碟音质下降的原因有:1.碟片质量不好;2.刻录机的精度限制。
到这里又冒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刻录软件通过光驱读取都好好的(说明数据的精度对碟片质量和刻录机的精度没有特别要求),刻录CD读出来播放就变坏了?
这就是处理对象的差异造成的,CD-ROM读软件和普通的CD机读CD有很大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Jitter对软件没影响,对音质却有影响的原因。
TOP
29#

CD-ROM读软件和普通的CD机读CD有很大不同

不同在什么地方,
简单地说,在电脑上读软件,对CD-ROM没有精确的时间要求,读取和纠错由CD-ROM的固件控制。一张损坏的软件光盘,电脑可能会重复读上很长时间,最后报告错误。
CD机就不是这样,它有精确的时间概念,原因很简单,CD一播放马上就要出声音,没有人听CD是读上几分钟再听的吧?当然这个精确是相对,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取、纠错、恢复交织,然后送给DAC。因为有了相对精确的时间概念,Jitter就伴随而生了,不良碟片PIT、LAND的不良对CD-ROM而言,也许不算问题,但是CD播放就可能增加大量Jitter,从而造成音质恶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英国厂家Meridian用CD-ROM读取后进入大容量缓冲,然后再进行解码,这个办法对付此类Jitter估计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从网络上看到它内部图片,Meridian对DAC和LPF的处理却马马虎虎,谈不上发烧,电源部分还用了开关电源,我认为这些是的不足之处。
TOP
30#

就消灭此类Jitter来说

PC HIFI恐怕更有优势,只要WAV是完整的,就不会有此类Jitter。
但PC HI-FI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通常的PC,Jitter比CD好不到哪里,既然搭上了HIFI,肯定不能用常见的台式机,那个工作环境太恶劣了,振动、高温、开关电源、简陋的时钟......都是HIFI的克星。发烧级的PC-HIFI,我看应该是专用的主板和电子硬盘,考究的DAC、LPF、电源供应、时钟电路,这样的发烧PC HIFI可能比发烧CD更贵,其实技术含量还比不上PC,都是发烧惹得祸。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19 16:09:2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