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耳中的音场定位(一至四) [复制链接]

1#
我耳中的音场定位 ()

日前经过旺角某一间音响中心,有幸见到一位店员正在推销一些发烧级的欧美音响器材,播放新世界交响曲。正在奇怪如此不错的器材,怎么会出到又干又恶的音色,定位既蒙且大,音场又矮又窄。正任狐疑之际,那店员竟然说这器材不好,力水不够猛,再接上另一部,大鼓一出时,定位竟然好像在喇叭前方,有鬼太鼓的尺寸,心口一震,耳朵发聋!而众人竟然齐齐叫好!?
看到这儿,有没有使一些资深的发烧友,勾起你那昔日的记忆,当年身为初哥时,是否也是如此呢?

怎样才算离箱
曾经看过不少音响杂志、CD说明书描述应有的音场定位(许多CD只配2D的乐团平面图,欠缺了高度的位置)。无疑正确地音色的准确性是较难捉摸。这是由于听觉、器材的回放能力和校声水平因人而异之外,3D音场定位的营造,尤其是听古典音乐或歌剧现场录音时,什么乐器布置在什么地方,是每一个音响迷的基本知识。总不会有乐团将定音鼓放在你面前吧!凭个人的经验来说,不管是资深的前辈,或是新进的发烧友,除了绝少的几位高手,能真正精确地将那3D音场自然地重现在你眼前之外,大多数的发烧友”,都是满口似是而非的理论,到一听他的系统之后,才注觉他误解了许多理论和术语的精义。就以「离箱感」来说:个人的理解是除了合上眼时,要感觉不到喇叭的存在之外,各种乐器、人物走位的3D定位和残响的程度是应要能营造到在喇叭箱外侧缘以外重现的能力,即使不能穿墙破壁(不是天方夜谭,是我辈真有其实的标准,还可以指名道姓的),也要造到左墙到右墙的音场才算合格(正如TheAbsolute Sound著名写手HP所曾说的)。但有些人的理解却是同样是要感觉不到喇叭的存在感之外,所有乐器和人物的定位,都要压缩在左右喇叭的内侧线以内。如此一来,可真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是谈不才拢了!(请参阅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我常用的试音CD ()   诺亚方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btj2.html

由此可见,3D音场定位,是不容易地用语言去表达的,就如乐器的大小比例,定位的准确性和音场的深阔度,以至高度,足是你说准时我亦说准,但是,有可能你我都不准。由于各人的聆听空间、器材、接线和校声方式都有所不同,单靠说话来交流发烧知识和经验,正不足取的。
最好的办法是,要让对这些观念有误解的发烧友,能亲身到已经调校得极有水平的发烧同好家中听证一番,让他亲身去感受什么是准确的音准、3D音场定位。但这并不容易办到,这是因为要能到少数发烧高手家中听证(有准确音准的商业化试音室亦为数极少),已不大容易。最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一般发烧友,尤其是经济能力高的,一般都较自大,不容易放低面子这假面具、除了盲目迷信名牌之外,更是“老子天下第一”,我的才是「真」和「准」,不能认低威。一味闭门造车,枉费了名牌器材设计师的一番心血,只能作为名贵家俬,作为美观的摆设而已。(未完待续)
(
文曾发表于 香港HiFi音响杂志)
欢迎前往 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最后编辑避震梁 最后编辑于 2009-04-03 19:00:03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4/7 16:13:0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顶梁兄,最近在试制您的棋子钉!
TOP
3#

顶大师一下
逗你玩儿
TOP
4#

这年头大师满天飞啊。168就好多个。
TOP
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

关于定位结像的大小,无论空间和系统大小,音箱间距肯定小于乐队范围,那么结像比实际乐器大是否正确?如果一件乐器就占满了半边音场,那么其他乐器只能挤在一起,层次感和分离度势必不好,凝聚力也会有问题。
TOP
7#

這項和錄音師的美學也有關。
另外也和不同國家地區有關,歐洲的錄音比較重視人與人、樂器與樂器之間的「呼吸」空間,老美、華人地區就愛塞在一起。
最後呢,不是所有錄音師錄出來的音場音像都很棒的,有些廠家錄音的音質音色美矣,但音場高度、結像....不行。
像避震梁前輩用統一一張來測試,是蠻好的辦法。以一張來定奪,雖嫌主觀,但也是一種很短時間看天下的好辦法。
◎請多用夏威夷自古流傳下來的「荷歐波諾波回歸自性法」--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來靜心以及和人分享,一定會讓你富在工作。
◎「張明彰博士的故事」局部內文—
「.....華人是一個很奇怪的族群,他們可以為自己的汽車添上最好的汽油,為房子做最好的護理,可是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不捨得投資。」
TOP
8#

梁兄 动手派强人,顶梁大师。。。。。。。
TOP
9#

原帖由 abrams 于 2009-3-30 13:06:00 发表
這項和錄音師的美學也有關。
另外也和不同國家地區有關,歐洲的錄音比較重視人與人、樂器與樂器之間的「呼吸」空間,老美、華人地區就愛塞在一起。
最後呢,不是所有錄音師錄出來的音場音像都很棒的,有些廠家錄音的音質音色美矣,但音場高度、結像....不行。
像避震梁前輩用統一一張來測試,是蠻好的辦法。以一張來定奪,雖嫌主觀,但也是一種很短時間看天下的好辦法。

你说得很对,这种对录音的审美取向,很多时候也体现在器材上,更进一步甚至体现在乐团上。
对比来看的话,就会觉得,啊,原来如此。呵呵。
TOP
10#

abram兄说得很到位,也很容易理解。跟播放音量大小也有关系。但无论如何,吉他琴弦像钢丝绳那么粗肯定有问题。
TOP
11#

我耳中的音场定位 (二)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3-30 11:12:00 发表
日前经过旺角某一间音响中心,有幸见到一位店员正在推销一些发烧级的欧美音响器材,播放新世界交响曲。正在奇怪如此不错的器材,怎么会出到又干又恶的音色,定位既蒙且大,音场又矮又窄。正任狐疑之际,那店员竟然说这器材不好,力水不够猛,再接上另一部,大鼓一出时,定位竟然好像在喇叭前方,有鬼太鼓的尺寸,心口一震,耳朵发聋!而众人竟然齐齐叫好!?[/fon


要靓声就要下决心
对于不能放开自我的人,或是并不认识有水平的发烧友的话,比较可取的,就是买一张「试音」唱片(不是发烧唱片),例如:1.( LP)高度风的测试碟,2. (CD)爵士精选Chesky Records Jazz Sampler & Audiophile Test CD Vol.1(避震梁按:今天大家可试用LeoFung皇帝位”,两者测试效果不同,但听中文更有亲切感。)它附有内文,详细告诉你每一段应该要听到怎样的音色和各种乐器和人物的3D位置、高度,颇具参考性,以此来和自己赛跑。(请参阅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我常用的试音CD (三)   Chesky爵士精选 Vol.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btqs.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如果阁下是急于求成的话,最好是请一些对校声有相当心得的朋友来为你调校一番,与其循序渐进,不如来一个大跃进吧,这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安心在家中听音乐(好像自吹自擂:因为校声是我1989年所创的另类音响行业,莫怪!)
音场定位的3D营造是循序渐进的,你要如此,我亦无例外,无论你所拥有的器材贵到什么地步,都要由基础做起,逐步建立一个完善或近乎完善的音场和3D台型,没有器材一接驳好就能回放出极品音质和音场的事例。而且3D音场定位的表现与价格并不一定成正比例,百万级的器材只落得细声听音色地步的情况大有人在。天书所言亦未必绝对。极具名气的洋校声「专家」可以让你的大电流后级插在万能苏上而视若无睹(照片在音响杂志刋出后传为“美谈”),甚至给你一部会爆炸的后级(功放)而迟迟不兑现那保用的承诺。而所收的费用可以是6位数字。
为了不使大家弄胡涂了,在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也谈论3D音场定位的表现之前,先请大家判断一下,自己的音场定位去到甚么地步,谁也不要说自己仅止于此,正如某位被「黑白」隐名的著名前辈形容为赏识伯乐专才的超级音响名家所常说的:「要靓声不难,只要你肯放下面子,同时付出一些代价就可以了。」在追求更佳的音场定位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和不能过于拘泥一分一毫的支出。(朋友,努力贝赚钱吧,一笑!)时间、心机和金钱,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三者的消耗如果是押钱码的话,也是徒然。所以,除了缺少时间、急于求成的富有发烧友外,请大家多参考前人所得的有效成果DIY,不要以有限的金钱盲目地去造不必要的实验才好!(未完待续)  
(
文曾发表于 香港HiFi音响杂志)
TOP
12#

很想试试梁叔的线材,但不知道怎样才能搞到,我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TOP
13#

原帖由 sxbjtblxp 于 2009-3-30 16:32:00 发表
很想试试梁叔的线材,但不知道怎样才能搞到,我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信日后必有机会,但现时香港快递不接受线材速递内地,我要先把供试用的线材存放于内地,找一个可互相信任的义工才行。

同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注意如试听组合的音响平衡度不佳,使用我或其它的鉴听级线材时可能会先把缺点放大,要先找出病因(例如周日顺德烧友CD机所用的一条劣质电源线),加以修正,正常后就会循序渐进,不断提升。

日后抽空写一篇关于高烧线材的检测标准,供各位参考。



TOP
14#

期待您的高烧线材的检测标准
TOP
15#

我耳中的音场定位 (三)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3-30 14:3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3-30 11:12:00 发表

初级的音场
最初级的音场,根本谈不上3D音场定位,而却是最普遍存在的(相信占八成以上)。听者可以隐听出左右声道有不同的声音。以流行曲为例,歌者的口型模糊地在中央发声,口型结像奇大,很难捉摸,如果能有三尺高,已是不错的了。人声与乐器的位置全混在一起,如果独唱时那还好些,若有较多乐器一起伴奏时,定位就显得一塌棚涂了。歌者的口型结像,是只闻其声听不见其影的。若然是古典音乐的话,它依稀可听出小提琴在左边,大提琴在右边,前后感和流行曲一般,无法辨认。铜管混在弦乐堆里,定音鼓一出,可能比最前面的指挥还要前。如果你能分得出中提琴弄和大提琴的话,那我要恭喜你了!你的系统潜质一定不错,假如你肯花一点钱去把避震做好,再选用一些对中低频控制力较佳(不是言都长的量感)和整体分析力较高的发烧接线(例如我的产品,一笑!):电源线和喇叭线优先、讯号线次之;就可以由上述的只有「2D感」(套用外国天书的说法,这是TwoDimension二次元平面,最简单的立体声)的进入有3D感的音响世界o

中级的音场
上述这类系统,如果用来唱卡拉OK,或是附以AV大电视,以画面来强化听觉再加上幻想,如果能真正听得出定位层次的话,听觉可能已经进入化境了。

如果上述的音场定位属于小学阶段的话,假如你肯花一点钱去做好避震和发烧接线(要强调的是:音响组合失真最大的环节就是线材,线材的重要性绝不在器材之下!优质发烧接线的巨大改善能力,就是我迷上研制超级发烧接线的原因和动力!)的话,就可以进入有3D感的中学时代。以效果来说,不但乐器相互之间的分离度有所提升,前后感也开始浮现了。假如您懂得校声或有可靠的专人从旁协助的话,高度感也能够有所提升了(不是升高喇叭的高度)。歌者的口型结像,不再是低、矮、肥的肥婆坐塔式了,而是起码要有一个基本的舞台感。以女高音为例:您会有感女高音站在您面前引吭高歌,而配乐则在较低位置。许多流行曲也能做到上述效果,口型不会太大,离地面位置应最少有五呎高!虽然这是幻像,但却毋须加上太多幻想,是真正可以您的耳朵听出来的,假如再进一步的话,甚至可以有用眼「看」到的感觉,要注意,是「看」,不是猜想。而古典音乐方面,大、中、小提琴组的位置分布变得明确起来,定音鼓也回到音场的后方(这就是由于收敛了过量中低频的纟结果!和铜管一起在较后的地方出现,但很奇怪,木管在这阶段许多时就有凹陷感,音场的中间位置也许会有空洞的感觉,各种乐器在发声时就从音场中出现,吹奏完就消失了。

在这时候,这系统的主人应能开始感受到音响杂志各位主笔们所经常提及的透明度,结像力,深度感……等。而这是发烧级的最起码条件,但如果你拥有高级器材而只能技至于此,或甚至未臻此境的话,那你可要三思了。与其暴殄天物,让偌大的投资在器材方面而却为了一棵树的进一步投资价值而去放弃高级音响境界那整个森林的话,对器材的设计人也许是一种侮辱。因为这种音场不单是可以再进步,而是必须如此,只要再加精确的微调,就可进入大学级的高级音响境界。

在高级的音响境界中,音场的前后感应该会做得很明显了,而音场的阔度应最少要达致左右喇叭的外侧缘,甚至以外了。这时,一切都要讲求精确,不能有模棱两可的感受。口型和乐器的结像必须要有实在感。交响乐中各组乐器的分布要合比例,前后左右或中间各组乐器不能含糊,单独奏呜时固然要清楚,合奏时更要能轻易辨认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存在感。当然,乐器的音准亦不容有失。(未完待续)
(
文曾发表于香港HiFi音响杂志)
欢迎前往 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TOP
16#

我耳中的音场定位 (四)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4-1 11:52:00 发表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3-30 14:3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3-30 11:12:00 发表

初级的音场


留意乐器的比例
当你能做到如此时,已经可以称王称霸了,因为要达致如此,实不容易。器材和发烧接线的质素,校声的水平,听音室的布置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一般人都以为,不同器材、线材、和环境,声音就一定不同。但在我们一班围内校声发烧友的校声历程之中,却发现只要我们共同拿着同一的音准来校声,即使器材的特性截然不同,在精确微调之后,音色、音准和音场定位的大小比例,是可以大致相同的。例如HC君是用的JadisJP80/JA80前、后级和Apogee大屏风,当时在下是用MarkLevinson前、后级和B&W 802FS喇叭,我俩的器材特性虽然绝对不同,但在精确微调之后,音色、音准和音场定位的大小比例等亦有颇多相似之处。(请参阅避震梁 的BLOG
Apogee + Jadis天仙配 (一至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by4o.html()「避震梁」的成名作
分体式 B&W 802FS   (一至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burg.html
(
))可见只要你有耳朵,又懂得校声的话,是异曲同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
今时今日,HC君的组合,已经从上述的高级音响境界,进入了许多发烧友梦境中的HiEnd境界。要追求录音中的一点一滴,纤亳毕现之外,更能以敏锐的听觉,把一团团的乐器组,拆成一件件的乐器,必须要注意乐器的大小前后比例,更要注意录音空间的残响问题、极低频的重现,偌大的空间感不再局限于左墙到右墙的音场,更要做到破壁而出,突破实际的聆听空间,正如HC君的自述中所说的,充满了整个空间,比TAS所言的墙到墙的效果过之而无不及。
这虽然是不容易达到的,但这仍然是现实,不是梦境,也许,在你的系统中已略窥一二。所欠的,是你那勇气,再向前迈进而已。而除了音乐中的极细微的细节重现之外,音场中的微妙变化更多。要注意的是,音乐的细节增多并不一定等于音场的细节增多。这需要再进一步的透明感,才能把一团团的乐器组拉开成一支支的乐器。例如,第一和第二小提琴手的位置,倍音大提琴和大提琴也不会混淆不清,单簧管,巴松管、长笛,铜管、定音鼓的位置也不一样。在这精确的音场之中,你可以效法雷明大师,单凭耳朵而绘画出乐团的乐器布局,说起来好像妙不可言,玄之又玄,但并不是玄不可及,因为有人已经追求到了。
残响营造空间感
最后的是 残响,它的控制力对空间感、深度感和层次感极为重要,在此,极低频又扮演了一个极重要的角色。不然的话,雷明大师的八只超低音也不会用了那么久了(现在是两只巨型Sunfire)。中性而不过多的残响使音乐听起来更有连贯性,但不会影响乐器定位的大小结像比例。在平静的乐章中,残响更形重要,它充满了整个空间,使空洞感消失于无形,高音上天的上扬性,低音落地的下潜感,与及无方向性的超低音,这一切都不是神话。 (请参阅 避震梁 的BLOG
校声贴士(4)
二声道立体声

模拟四声道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bl9r.html


要达到如此,绝不可闭门造车,必须互相学习、进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学习上进,不要扮大哥,不要羡幕那些能买很起百万级器材的初哥,假如他们没有这进取精神,有极品器材绝不等于有极品音色和3D音场定位、音响器材的表现,是在金钱以外,还要取决于物主的决心和努力才能蒸蒸日上的,愿人家共勉!()
欢迎前往 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Orchestra c.jpg (, 下载次数:11)

乐团的乐器布局(2009/4/3 18:55:41 上传)

Orchestra c.jpg

TOP
17#

拜读!
……每天保持阳光的心态……
TOP
18#

原帖由 kevinlove 于 2009-3-30 11:51:00 发表
这年头大师满天飞啊。168就好多个。

楼主在中国HIFI音响史上写下过浓重的一笔,启蒙和影响过一代发烧友。
避震梁,上世纪90年代初在音响媒体上见到这个绰号后,至今仍牢牢记得。
TOP
19#

原帖由 壮家汉 于 2009-4-3 20:03:00 发表
原帖由 kevinlove 于 2009-3-30 11:51:00 发表
这年头大师满天飞啊。168就好多个。

楼主在中国HIFI音响史上写下过浓重的一笔,启蒙和影响过一代发烧友。
避震梁,上世纪90年代初在音响媒体上见到这个绰号后,至今仍牢牢记得。


谢谢支持!
只要您们还记得我,和得到大家的认同,我就会在工余抽空和大家交流、分享。
在发烧要精益求精之余,我还喜欢与众同乐,希望中国发烧友的水平与时并进!
TOP
20#

人耳是靠声级差和相位差来定位的。
最后编辑shuzixile 最后编辑于 2009-04-03 23:14:5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