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耳中的音场定位(一至四) [复制链接]

查看: 30891|回复: 51
1#
我耳中的音场定位 ()

日前经过旺角某一间音响中心,有幸见到一位店员正在推销一些发烧级的欧美音响器材,播放新世界交响曲。正在奇怪如此不错的器材,怎么会出到又干又恶的音色,定位既蒙且大,音场又矮又窄。正任狐疑之际,那店员竟然说这器材不好,力水不够猛,再接上另一部,大鼓一出时,定位竟然好像在喇叭前方,有鬼太鼓的尺寸,心口一震,耳朵发聋!而众人竟然齐齐叫好!?
看到这儿,有没有使一些资深的发烧友,勾起你那昔日的记忆,当年身为初哥时,是否也是如此呢?

怎样才算离箱
曾经看过不少音响杂志、CD说明书描述应有的音场定位(许多CD只配2D的乐团平面图,欠缺了高度的位置)。无疑正确地音色的准确性是较难捉摸。这是由于听觉、器材的回放能力和校声水平因人而异之外,3D音场定位的营造,尤其是听古典音乐或歌剧现场录音时,什么乐器布置在什么地方,是每一个音响迷的基本知识。总不会有乐团将定音鼓放在你面前吧!凭个人的经验来说,不管是资深的前辈,或是新进的发烧友,除了绝少的几位高手,能真正精确地将那3D音场自然地重现在你眼前之外,大多数的发烧友”,都是满口似是而非的理论,到一听他的系统之后,才注觉他误解了许多理论和术语的精义。就以「离箱感」来说:个人的理解是除了合上眼时,要感觉不到喇叭的存在之外,各种乐器、人物走位的3D定位和残响的程度是应要能营造到在喇叭箱外侧缘以外重现的能力,即使不能穿墙破壁(不是天方夜谭,是我辈真有其实的标准,还可以指名道姓的),也要造到左墙到右墙的音场才算合格(正如TheAbsolute Sound著名写手HP所曾说的)。但有些人的理解却是同样是要感觉不到喇叭的存在感之外,所有乐器和人物的定位,都要压缩在左右喇叭的内侧线以内。如此一来,可真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是谈不才拢了!(请参阅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我常用的试音CD ()   诺亚方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btj2.html

由此可见,3D音场定位,是不容易地用语言去表达的,就如乐器的大小比例,定位的准确性和音场的深阔度,以至高度,足是你说准时我亦说准,但是,有可能你我都不准。由于各人的聆听空间、器材、接线和校声方式都有所不同,单靠说话来交流发烧知识和经验,正不足取的。
最好的办法是,要让对这些观念有误解的发烧友,能亲身到已经调校得极有水平的发烧同好家中听证一番,让他亲身去感受什么是准确的音准、3D音场定位。但这并不容易办到,这是因为要能到少数发烧高手家中听证(有准确音准的商业化试音室亦为数极少),已不大容易。最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一般发烧友,尤其是经济能力高的,一般都较自大,不容易放低面子这假面具、除了盲目迷信名牌之外,更是“老子天下第一”,我的才是「真」和「准」,不能认低威。一味闭门造车,枉费了名牌器材设计师的一番心血,只能作为名贵家俬,作为美观的摆设而已。(未完待续)
(
文曾发表于 香港HiFi音响杂志)
欢迎前往 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最后编辑避震梁 最后编辑于 2009-04-03 19:00:03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4/7 16:13:0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顶梁兄,最近在试制您的棋子钉!
TOP
3#

顶大师一下
逗你玩儿
TOP
4#

这年头大师满天飞啊。168就好多个。
TOP
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

关于定位结像的大小,无论空间和系统大小,音箱间距肯定小于乐队范围,那么结像比实际乐器大是否正确?如果一件乐器就占满了半边音场,那么其他乐器只能挤在一起,层次感和分离度势必不好,凝聚力也会有问题。
TOP
7#

這項和錄音師的美學也有關。
另外也和不同國家地區有關,歐洲的錄音比較重視人與人、樂器與樂器之間的「呼吸」空間,老美、華人地區就愛塞在一起。
最後呢,不是所有錄音師錄出來的音場音像都很棒的,有些廠家錄音的音質音色美矣,但音場高度、結像....不行。
像避震梁前輩用統一一張來測試,是蠻好的辦法。以一張來定奪,雖嫌主觀,但也是一種很短時間看天下的好辦法。
◎請多用夏威夷自古流傳下來的「荷歐波諾波回歸自性法」--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來靜心以及和人分享,一定會讓你富在工作。
◎「張明彰博士的故事」局部內文—
「.....華人是一個很奇怪的族群,他們可以為自己的汽車添上最好的汽油,為房子做最好的護理,可是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就不捨得投資。」
TOP
8#

梁兄 动手派强人,顶梁大师。。。。。。。
TOP
9#

原帖由 abrams 于 2009-3-30 13:06:00 发表
這項和錄音師的美學也有關。
另外也和不同國家地區有關,歐洲的錄音比較重視人與人、樂器與樂器之間的「呼吸」空間,老美、華人地區就愛塞在一起。
最後呢,不是所有錄音師錄出來的音場音像都很棒的,有些廠家錄音的音質音色美矣,但音場高度、結像....不行。
像避震梁前輩用統一一張來測試,是蠻好的辦法。以一張來定奪,雖嫌主觀,但也是一種很短時間看天下的好辦法。

你说得很对,这种对录音的审美取向,很多时候也体现在器材上,更进一步甚至体现在乐团上。
对比来看的话,就会觉得,啊,原来如此。呵呵。
TOP
10#

abram兄说得很到位,也很容易理解。跟播放音量大小也有关系。但无论如何,吉他琴弦像钢丝绳那么粗肯定有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