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RC推PROAC R1SC带来的惊喜! [复制链接]

查看: 49747|回复: 154
11#

原帖由 DKNY 于 2009-2-9 19:52:00 发表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9-2-9 19:41:00 发表
我可以提供功放一台,一定推得呱呱叫,要不要试试???

非常愿意试试,不过前提是打败我目前的配置。哈哈


看了你介绍的东西了,那算什么,还不是小菜一碟???
TOP
12#

的确是小菜一碟呀,只是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就像你推广你的小菜一样。不过我们的目的有不同的地方。呵呵
听说浦东兄经常活动在广州,改天空了拿台你的高性价比功放做个AB比较吧,多约几个烧友,也好小聚。
最后编辑DKNY 最后编辑于 2009-02-09 20:02:48
最愛音樂并因音樂而發燒!
TOP
13#

关于VT130的评价资料。
/器材評論/賴英智

一見鍾情,再聽傾心
Audio Research VT-130SE後級

284
:試聽使用軟體
286Audio Research VT-130SE的白鋁面板與兩個偏壓表看起來相當壯觀,也很有價值感。

規格:輸出功率110瓦,頻率響應5-160KHz,輸入靈敏度1.2V,輸入阻抗200Ω,全環路陰極負回授20dB,雜音<-98dB。尺寸39.4×27.7×26.7㎝。重量35公斤。售價:SE270000元,普通版197000元。代理商:鈦孚。
聲音特色:美妙的平衡感與溫暖透明的中頻,具有極佳的三度空間與可觸及的音像表現。
試聽搭配器材:Accuphase DP-75Ensemble Dichrono Drive/DACKrell KPS20i CD唱盤。Krell KRC-HR前級、Audio Research LS5 MKⅡ前級。Krell KSA-300S後級與Krell KAS-2後衝線、MIT Fully Balanced平衡線、Straight Wire Virtuoso 平衡線,喇叭線亦為Straight Wire Masetro,電源線OBL
◎20-30
萬元級音響二十要表現:★★★★★,價值價格比:★★★★★(普通版),製造品質:★★★★☆

個人對真空管與晶體機何者為優並沒有任何成見,儘管像Cary老板Dennis Had會告訴你,沒有真空管就沒有音樂;但是也會有KrellDan D'AgostinoGryphonFlemming E.Rasmussen站出來替晶體講話。事實上,在低價器材裡,如果能善用真空管,的確獲得好聲的可能性比較高。這裡所謂的善用,是指有穩定可靠的線路,供應不成問題的真空管來源,還有完善的維修服務等。到了一定程度的Hi-End音響,真空管來源,還有完善的維修服務等。到了一定程度的Hi-End音響,真空管與電晶體其實沒有什麼絕對的差異,我也不認為拿這兩者來比較有任何意義,他們殊途同歸的目的,都是要真實的再生音樂。

早期的真空管機我也聽了不少,包括MclntoshMarantzDynacoAudio Research。無可否認的,他們有更濃厚的「韻性」,但以現代音響美學的要求來看,他們其實是有著「愉悅的音染」。原因包括早期的電容器品質、電源設計架構、輸出變壓器繞製等問題。新的真空管機一無論便宜或貴的一雖然身上使用同樣的放大元件,但是追求透明與低失真的理念卻已經和過去大相逕庭。美國Stereophile一篇去年在佛羅里達州舉行的音響展報導,把某套用古老的Garrard 301 LP唱盤、Mclntosh擴大機,還有日本Framily King號角喇叭的組合批評得一文不值。文章裡說那種感覺好像在霍亂瘦區裡用牛車旅行,而觀光局的官員還堅持說這是最好的旅行方式,那位激動的評論只差沒有大聲罵出「狗屎」而已。

這倒是值得我們深思,新的音響設計真的比較好嗎?直熱式三極真空管擴大機的再度流行,似乎提供了一些答案,他們把幾十年來音響設計師的心血都拋諸腦後,只是如果沒有真正優秀的高效率喇叭出現,只有十瓦不到的小擴大機前途也很堪慮。Audi Reaearch從一九七年由William Z. Johson在明尼蘇達州創立以來,也同樣經歷過許多次這樣的挑戰:究竟什麼才是好的音響設計?我家裡到現在還有Audio Research一九七二年的D-75A後級(原來的SP-3前級被我拿去換麥牙糖了),五支6550強放管與八支小管子才做到75瓦的功率,偶爾清理一下拿來聽,雖然會嫌它速度太慢、音像太糊、透明度不夠、力道太軟,但是它能提供的音樂享受則是非比尋常的。用它來推Souns Faber Electa Amator喇叭,曾經讓我一位同學從此走入音響不歸路。

Audio Research
先是以純真空管擴大機起家,在晶體機氣勢如虹的七年代,他們開倒車的作法受到很多批判,現在終於知道若沒有Audio Research的先知卓見,今天的Hi-End音響工業大概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一九七六年,Audio Research顧慮到真空管即將停產的威脅,所以改做晶體機,這次錯誤的決定差點讓他們發生危機,已經認識真空管好處的人都以為Audio Research背叛了他們。然後Audio Research接受了殘酷的事實,在下一波產品中他們又回到真空管領域,只是管子的數量減少了,形成FET(場效應晶體)與真空管融合的混血設計。這個時期的最高峰設計。這個時期的最高峰是SP-11前級,它被形容成有史以來最昂貴、最透明、最具三度空間感的產品。不過在LS-1LS-2甚至全晶體的LS-3推出後,SP-11的地位已經被取代了,現在用很低的價錢,同樣能獲得SP-11高電平放大線路的效果,它唯一剩下的尊嚴,可能只有唱頭部分了。另一方面,Classic CL-60CL-120CL-150這些輸入級用FET放大,功率級以6550當作三極管使用的後級擴大機,不僅替真空管的甜美表現寫下新的一頁,也帶動了今天三極管的熱潮。混血設計之後,Audio Research在九四年突然推出全真空管設計的旗艦參考機;VT-150後級與十支真空管全平衡設計的LS-5前級。連我都受不住誘惑的購入了LS-6 MKⅡ前級,它的透明度更勝以往,溫暖感卻一點都不減。從以上的過程來看,我認為新的音響設計的確是進步了,因應時代的需求,現在可以用更可靠的零件設計出更傳的音響,只是這樣的進步代價真的不小!

第一次見到連整流都用上6550功率管,可以說徹頭徹尾回歸傳統的VT-150後級,直覺是:真醜!九年代了竟然還有人設計出這麼像工業產品的音響?後來聽到了VT-150的聲音,整個印象完全改觀:真好!九年代竟然有人可以找回失去的美好回憶。整個機箱黝黑堅固的VT-150適合擺在喇叭後面看不見的地方使用,它會讓人驚訝美好的聲音從何而來,需要美麗造型的,白鋁面板的VT-150ES要合適多了,自然價錢也會增加不少。由於對VT-150的印象實在太好了。由於對VT-150的印象實在太好了,購入LS-5MKⅡ前級後,就一直希望能聽聽看William Johnson說整體表現有VT-15080%-90%,售價卻只要一半的VT-130立體聲後級。照常的,VT-130也有黑色造型的普通版與SE豪華版,兩者價差七、八萬,我對VT-130SE的看法同樣沒變,一見鍾情,再聽傾心!

VT-150
VT-130有著相類似的全平衡構造,基本線路也大致相同,只是後者做了一些簡化工作。VT-150是單聲道設計,電容儲存能量高達420焦耳,電源部分使用一支12AX7驅動管與兩支6922雙三極管,四支12BH7A驅動管分別驅動一支6550功率管,這兩對6550以推挽方式輸出130瓦的功率。VT-130是立體聲設計,它用了四支6922做全平衡的兩級增益,驅動管只有兩支12BA7A,同樣兩對6550推挽輸出110瓦功率。VT-130的電源分改用橋式整流,IC穩壓,儲存能量也降為280焦耳,這些地方降低了很多成本。目前Audio Research所採用的蘇聯製真空管品質穩定可靠,平均壽命都在兩千小時左右,特別是舊蘇聯瓦解後,很多原來替軍方通信器材與米格機導航系統製造真空管的廠商(註一)大量售出產品,後續供應無虞,所以Audio Research才大膽的又恢復了全真空管的老路子。VT-150VT-130都使用超線性輸出變壓器(Ultraline Transformer),這種設計大約四十年前由David Hafler所發明,其目的不在屏極下功夫以製造大功率三極管,也不是讓五極管的柵極回復固定的電源電壓,他很巧妙的在兩者間代到一個中間地帶,讓五極管可以有三極管的聲音,可測失真又大為降低。

VT-130
的面板上有兩個指針表,左邊的是總輸出電壓表,右邊是檢測左右兩聲道功率管的偏壓表。四個質感非常好的旋鈕分別控制電源(也兼做指示表的亮度調整,最亮時可以在漆黑的房間中變成小燈泡一樣,需要時也能調整得毫不礙眼)、偏壓測試與調整。調整方式很簡單,先把測試鈕轉到右聲道,聲音訊號會被切斷(因此也能當作靜音開關),Audio Research設計了一個獨特的伺服線路,你只需要調整其中的一支功率管偏壓,其他的管子就會自動調整配合。左邊道也是如法泡製,比那些需要一支支去調整的設計聰明多了。VT-130只設有平衡式XLR輸入,原廠建議搭配LS-2BLS-5前級,可以從頭到尾發揮平衡傳輸的好處。可以分別接16Ω的純銅車製,方便用板手鎖固的喇叭端子終於取代以前令人煩腦的小螺絲端子。我的Alon Phalanx喇叭平均阻抗是,但我喜歡接在VT-130輸出端上,因為它有更大的電流供給,除非你的喇叭阻抗非常平均,否則要多嘗試才能找出適合的用法。

半年多來,VT-130SE搭配過很多前級,包括法國飛譜的被動前級(有平衡式輸出)、B.A.T. VK-5真空管全平衡式前級、Cary SLP-94LMBL 4004Krell KRC、義大利Graaf Line GM 13.58真空管平衡式前級。不過最為搭調,也最能讓我得到滿足的仍是Audio ResearchLS-5 MK Ⅱ,以晶體前級連接,即使像Krell KRC這麼好的器材,多少還是會有格格不入的小脾氣。各位讀者也可以看到,除了Cary之外所有前級都有平衡式輸出,其中多數還是全平衡設計的,儘管家庭音響是否需要用到平衡傳輸還有爭議,我早就投靠到平衡的陣營裡了。除了背景更寧靜、聲音更開揚等優點外,我還覺得平衡傳輸的音質更純淨一些,能夠從音源開始就一路平衡當然更好。
最后编辑DKNY 最后编辑于 2009-02-09 20:05:02
最愛音樂并因音樂而發燒!
TOP
14#

继续
110瓦的真空管後級還有什麼喇叭推不動嗎?應該很少了,VT-130SE拿來推Alon PhalanxPMC-AB-1MBL 323,都有傑出的驅動與控制能力。只是VT-130ES呈現的不提源源不斷的蠻力,它灌注於音樂中是一種溫暖、飽漲、充足的能量感。這樣的能量感分布在極高到極低頻段中,形成乍聽之下不特別突出刺激,相處久了之後就會愛上的美妙平衡。VT-130SE的極高段有適當的亮度,非但不會過度光輝甚至有時還得有點收斂,事實上它的延伸很好,小提琴泛音與三角鐵餘韻裊裊不絕。高頻段VT-130SE呈現管機特有的圓潤光滑特質,不論是囂張的銅管,不安分的銅鈸,尖銳吵鬧的合成樂器,它都有辨法將他們磨得稜角盡失,但衝擊力依舊。中頻的寬鬆自然,豐滿溫柔,是VT-130ES的致命魅力所在。「倫敦中提琴之聲」那張CD你買了嗎?日本飛利浦的布蘭德爾彈奏「鐏魚五重奏」搶購到了嗎?用VT-130SE來播這些唱片,弦樂的芬芳豈止撲鼻而已,濃濃的琴身共鳴幾乎要把人的五臟六腑都牽扯出來了!在低頻以下的部分,VT-130ES比較不那麼令人狂喜,但是緊密有彈性、低沈富細節、透明又有解晰力的表現已經夠好了。我知道這樣比較是不具意義的,但如果嗜食低頻如我者,Krell在這方面仍然是很少有敵手的。

從迴轉率(17V/ms)與上升速度(2.0ms)來看,Audio Research的負回授設計固然降低了整體失真,但也在飛利的速度感與電生石火的暫態反應上做了一點妥協,實際聆聽時,卻全然不會發現它有一點的遺憾。一些晶體機的速度很快而有活蹦亂跳的感覺,VT-130SE卻像個成熟穩重的成年人,活力依然,毛躁不安的火氣卻沒有了。Audio Research的旗艦前級與後級另外有幾個很大的優點不能不提,一個是很堂皇寬大的音場,一個是一眼可望穿的高度透明感,一個是有強烈三度空間包圍的音像實體感。

很多高級系統擺出來的音場有深度高度,寬度卻經常只及喇叭的外緣。用上Audio ResearchLS-5 MKⅡ前級後,舞台往外拉至側牆已不成問題,等到VT-130SE加入陣容後,整個往後延伸的規模感也都出來了。這樣的形容可能很多人不容易明白,整個Audio Research系統所呈現出來的音場,好像在國家音樂廳的第十排位置,舞台早就超出人的視角,你必須左右瞧瞧才能綜覽全景。比較下其他系統的音場像坐在國家音樂廳的二十排位置,也很寬大,不過比例縮小了,坐著對動就可以看到舞台所有動靜。Audio ResearchKrell略勝一籌,Audio Research則充塞感比較豐富。

透明感也是很難用文字來說明的,水晶、天空、溪流,在每一個人的印象裡都不一樣。可是透明感又是Hi-End音響的首務,越透明的器材可以讓你看到越多細節,可以讓你越瞭解錄音的真相,也更能挖掘出的聲音的本來而貌。廉價器材為了刻意突出透明度,有時必須犧牲中頻的厚度與飽滿,所以聽起來經常是高頻過多,刺耳得不得了。Krell也是極度透明的器材,它的中頻不算豐滿但也不凹陷,Audio Research的透明感則不太一樣。Krell好像在舞台上用太陽燈照得明亮無比,人的陰影明暗對比有很深入的琢痕;VT-130SE改用色溫低一些的白熱燈泡投射舞台,一樣能對場中的一舉一動做細微觀察,陰影就沒有那麼明顯,色調也偏向柔和,所以它的中頻多了一分暖烘烘的輕鬆感。

Chesky
的「極品試音碟」中有很多段錄得非常好的人聲,用它們就能瞭解VT-130SE播出來的音像是多麼逼真而實在。某些系統中的定位與音像還需要靠一點想像力,要不是「人在虛無飄渺間」,就是音場「晴時多雲偶陣雨」。Audio Research在這方面的成就我很早就認識了,以五極管當三極管放大的CL-60MKⅡ曾經讓我倒抽一口氣,現在VT-130SE甚至讓氣憋在肚子裡,訝異得都不敢喘一下。Vandersteen喇叭的老板Richard製作的第一張專輯「Only Love」你怎麼能沒有呢?VT-130SE把歌者既活且真的重現在兩喇叭中間,她的長髮飄逸,她的身材勻稱,她的吐氣如蘭完全不用想像,因為她就真的在那裡!這樣的實體感是極高的成就,Krell當然也能做到,Audio Research卻還替她添加了體重,因此音像更大而自然。

既然把VT-130SE說得這麼神奇,那還需要VT-130SE說得這麼神奇,那還需要VT-150嗎?金錢許可的話,VT-150所提供的輕鬆程度、甜美的弦樂、更多的動態、擁有的成就感,仍然是VT-130所不及的。我倒是建議真有心想珍藏這難得一見聲音的人,只要你不在意外觀,普通版的VT-130 C/P值絕對令人心動,它不是美麗易碎的花瓶,它是可以安分工作一輩子的糟糠之妻。在截稿前看到一份美國來的傳真,Audio Research準備在今年八月推出單聲設計,每邊使用十六支6550強放管,總共使用三十四支真空管,輸出功率600瓦的Reference 600後級,一對定價美金三萬元,同時也將有一部新的前級(定價約一萬美金)用來搭配。不在乎預算,只要求最好的人,你也不妨再等一下,說不定可讓它成為入幕之賓呢!

註一:所有的半導體零件都會受到溫度與強烈電磁波的影響,軍方通信系統採用真空管零件,主要考慮是發生核戰等狀況時,所有晶體元件可能受損,只剩真空管可以正常工作。


電源線與濾波器

幾乎大部分的Audio Research擴大機,包括前級與後級在內,都是使用固定式的電源線,對喜歡玩線的人造成一些不便。近日台灣也引進一些號稱是蘇聯軍事設備的線材,一條電源線定價四萬多台幣,很多發燒友聽過後都趨之若驚。真的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在電源線上嗎?早期固定式的電源線會被認為是廉價器材的作為,Audio Research為什麼不從善如流,又能節省一些成本呢?個人的意見認為,只要品質夠好,固定式的電源線其實好處多多。電源線最大問題癥結不是導體材質、不是屏蔽設計,也不是三腳的公插,而是一般人都忽略的母插(連接到機器上的那個插頭)。一些大功率後級要求電源線最好要能承受20安培以上的電流,但是那個母插的最大規格卻只到15安培,有機會拆開看看裡面薄薄的銅片,真懷疑它連十安培負載都有問題。這就好像保險絲一樣,外面的電源線粗如水管,到了保險絲,改用無熔絲製電器保護,Audio Research把電源線直接銲在變壓器上面,不是也更好嗎?

還有讀者問道,什麼樣的電源濾波器比較好用?任格一種市售的濾波器都有其效果,在不同系統上表現也不盡相同,所以很難說誰的一定較好,只是使用時把握一個原則:不要用過頭了。電源中的RF干擾時時存在,身在發電廠中亦不能避免,只是程度有強弱之分。而數位器材本身工作時也會產生RF干擾,並經由電源去影響到其他器材。所以我建議,CD轉盤、數類轉換器、DAT或前級,可以找一個合適的電源濾波器來用。除非你家附近工廠林立,商業鼎盛,否則後級能不用濾波器就盡量不用,一來拍動態受到壓抑,二來也會減少許多活生感。至於濾波器的選用,貴的不一定就最好的,有機會還是請您先試用再付款。
最后编辑DKNY 最后编辑于 2009-02-09 20:08:05
最愛音樂并因音樂而發燒!
TOP
15#

以上资料是热心的台湾烧友帮我找到的,在此引用,并且多谢!

發燒路上一路有这样的烧友,真好。
最愛音樂并因音樂而發燒!
TOP
16#

贴图
ARC_LS2_front_tn.jpg (, 下载次数:775)

jpg(2009/2/9 20:15:23 上传)

ARC_LS2_front_tn.jpg

ARC_LS2_top_tn.jpg (, 下载次数:768)

jpg(2009/2/9 20:15:23 上传)

ARC_LS2_top_tn.jpg

ARC_VT130_front_tn.jpg (, 下载次数:763)

jpg(2009/2/9 20:15:23 上传)

ARC_VT130_front_tn.jpg

ARC_VT130SE_top_tn.jpg (, 下载次数:759)

jpg(2009/2/9 20:15:23 上传)

ARC_VT130SE_top_tn.jpg

最愛音樂并因音樂而發燒!
TOP
17#

以上图片转贴自国外网站。特此注明。

至于听感,我只有一句话:写手有时也不是枪手。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奈何我的表达能力不佳,所以只有转贴。

但是,具体和PROAC R1SC的搭配到底怎样?其中又具体调整了一些细节,也有些体会和心得,有机会慢慢和大家分享吧。
最愛音樂并因音樂而發燒!
TOP
18#

好,玩好PROAC 要顶一下,声音很贵气
发烧新兵,CD尚未玩好,又开始折腾LP
TOP
19#

原帖由 不晓得响 于 2009-2-9 19:43:00 发表
要用胆的 845  805等等~

我一直认为搞贵族,就是要高素质的大功率胆机。
R8S太单薄,真的是因为没推好。
TOP
20#

关注,请继续!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