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投票,有奖品!莫扎特的40交响乐,你喜欢谁?瓦尔特还是伯母? [复制链接]

查看: 15966|回复: 127
111#

喜欢DG的伯姆版。
大文豪欧阳修说:乐之道深矣…听于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不可得而言也。
金嗓子DP-500CD机/C-2800前级/A-50V后级/威卓CR-one音箱
TOP
112#

原帖由 menn 于 2009-2-11 0:04:00 发表
1.  也就意味着整段中频(160Hz - 1280Hz),或者仅是中频下与中段(160Hz - 640Hz)尚无明显问题。
2.  表示整套系统的Headroom表现尚可;而此处Headroom的意思是指,对应在超越录音0dB处的最高峰值时,系统的失真并不明显。
3.  瞬态表现一般。
4.  单件乐器时细节尚可,动态也还足够。那钢琴呢?
5.  低电平时的细节不错,动态也还足够。那钢琴呢?
6.  表示泛音缺乏,高频中段至上段(2560Hz - 10240Hz)的某点也许存在较大的“失真”或称之为过度校正。这要看前级的深度负反馈落在了哪一个点上!
7.  此时的频率响应在人耳最为敏感的频段内(160Hz - 2560Hz)相对平直。
8.  高频上段延伸至极高频(5120Hz -20480Hz)时,量感明显不足!幸运则是失真并不明显。不然的话主观表现就会是发毛、发飙了;这同样与前级的深度负反馈落在了哪个点上有关。
9.  这个倒不是太关键,至少现在还不能成为关键!
10.在哪个环节上失去的,就在哪个环节上找回来!
11.这个现在就做考虑,也为时过早了。
12.系统的极高频段(10240Hz - 20480Hz)的细节与瞬态都不足。
13.同上,也许量感也不足。
14.这一点嘛?暂时无法对应回答。
15.从音箱心理学的角度看,系统的极高频段细节的缺失或量感降低,都能予人以低频凶猛的主观感觉!至于低频段的动态表现?足够的功率自然要强于捉襟见肘啦!
16.又一证据显示了系统高频段的综合表现强差人意;但值得庆幸的是此段的失真并不明显,特别该前级对是奇次谐波失真抑制得还算不错。这说明有时候深度负反馈的实施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17.同样也是本着节约的原则,属于自己真金白眼买回来的东西,请都不要随意更换。
*18. 若按照Markh的说法则更绝——即便是靠骗或白捡回来的,在没玩透彻之前打死都不换!
19.若话说得有些重了,还请多多包涵。在这论坛上,通常我只对朋友或者是真正的对手说重话!其余的插科打诨应付一下也就算对得起他们了。

尽管我不懂技术,但我感觉Menn兄分析得是很精确的。是“精确”,不是“准确”。音响在你那里已经上升为艺术。有你们的帮助,我相信我的系统能搞好的,遗憾的是我不会DIY。另外我补充一下:钢琴效果是很好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3#

【拉赫曼尼诺夫的绝唱】交响舞曲!!




拉赫曼尼诺夫最有名的作品肯定是他的钢琴协奏曲和交响曲了。尤其是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都是我刚刚学习古典音乐时很喜欢的古典曲目。虽然多年不听拉赫曼尼诺夫了,但一提起他,耳边总会想起那遥远飘来的古朴的俄罗斯钟声,那种深深的俄罗斯忧郁和乡愁总会令人震撼和挥之不去。在普列文那套拉赫曼尼诺夫的交响曲全集里面,大家可能都听过这首三乐章的《交响舞曲》。这是拉赫曼尼诺夫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实质是一部三乐章的交响曲,一部比较大型的管弦乐作品。思想性是非常复杂的。整部作品充满着悲剧性和不协和的曲调。体现了拉赫曼尼诺夫晚年的复杂思绪和彷徨无奈的复杂心态。这张黑胶是双钢琴版,演奏者是拉赫曼尼诺夫专家普列文和阿斯肯纳齐。听这部作品,拉赫曼尼诺夫的悲哀的情绪、愤怒的抗争、徒劳的挣扎被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丝毫不亚于交响乐队的版本。 这张黑胶不贵,但很好听。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4#

menn兄:结合我的聆听感觉和你精当的分析,我觉得我的系统主要有两点比较差:
1、高频不足。
2、瞬态不佳。
3、其他应该还有许多问题。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5#

这套唱片至今是有争议的,因为录音效果很好,大家都搞不清这套唱片是立体声还是MONO的,有人还说有部分是MONO的。不过每次折腾器材,我都要听那首《春天》,格罗密欧的小提琴声实在是太美了,很容易听出不同。换一根信号线或电源线都能听出明显不同。所以对贝多芬这个曲目,我有这套唱片已经很满意了。至于大卫那套就不去想了,因为要一万多元。

不再重复谈《春天》和《克莱采》了,看看一段有用的,或许有启发意义:“D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Violin Sonata No.1 in D major)是贝多芬所遗留下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创作年代约为1797年,属贝多芬早期作品。贝多芬将此曲题献给他的老师,也就是当时维也纳的一位歌剧作曲家萨耶里(Antonio Salieli)。曲中不仅呈现早期古典乐所特有的风格语法,诸如线条句法明晰、多分解式和弦音形、嘉兰特(Galant Style,一种流行于十八世纪中期宫廷音乐的优雅风格)风格等;其严谨的构架形式亦充分表露出贝多芬在此曲中对早期古典风格诠释上的谨慎与用心。 早在莫扎特时期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就存在一种现象:小提琴部分有时仅为钢琴作助奏,贝多芬这首作品多少延续了这种习惯,而赋予钢琴部分相当份量的主导地位。不过,我们同时亦可由此曲的乐句及段落设计上发觉贝多芬似乎正有意提升小提琴的主导地位。在三个乐章中主题乐句常是呈均衡状态下的分配,例如:钢琴主奏前乐句时,后乐句则交由小提琴主奏;当小提琴助奏而钢琴主奏了一整个变奏乐段后,下一个变奏则由小提琴担任主奏;甚至有时候乐句的进行是交织于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这些现象对于古典晚期乃至浪漫时期以后的奏鸣曲,都是很常用的室内乐表现手法,但对于早期的贝多芬而言,却具有关键的发展意义。比起贝多芬那两首著名的“春”与“克鲁采”奏鸣曲,此曲似乎较不为人所知,原因也许在于它的写作年代较早,没有后来的作品成熟,风格不太具代表性。但是它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生动快板”乐章是一个既标准又段落分明的奏鸣曲,曲风呈现出典雅工整的古典美。第二“流畅的行板”乐章为主题与四个变奏。主题部分是一个古典优雅的歌唱段落,小提琴总是继钢琴奏出乐句后才再重述回应。第三“快板”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出现了四次。主要的两个主题皆为典型的嘉兰特风格,此乐章无论在小提琴与钢琴的搭配上,或是融合早期古典风格与贝多芬自己的语法上,都比前两个乐章来得更纯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6#

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EMI再版的前苏联梅洛迪黑胶,这个词叫“锐利”,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那种HIFI效果。这种风格特别适合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肖斯塔科维奇那种彷徨,惊吓,挣扎的复杂心态被表现得入木三分。下面这套包罗丁版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是我的挚爱之一,我象喜欢巴赫的黑胶那样喜欢这套唱片,这套黑胶能反复听很长时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

弦乐的概念从广义来说就是指有弦的乐器,要用拉的才能出声的乐器,钢琴虽然也有弦,不过是击弦出声的,不是拉出声的,所以不算。不过要一下子说明白也不太容易,象竖琴也可以称为弦乐乐器,但她是弹奏出来的.......小提琴是弦乐器中音区最高、表现力十分丰富的乐器,温馨、优雅、深沉、激昂、刚毅兼而有之。所以一个乐队除了指挥至高无上外,就是第一小提琴即小提琴首席地位最高了。中提琴比小提琴稍大,音色稍暗,在柔和之中给人以晦涩之感,主要用于伴奏,担任弦乐合奏的中音部分,偶尔也独奏,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著名的中提琴大师,也有很多小提琴大师客串中提琴演奏,并且大获成功,象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梅纽因等。大提琴比中提琴大,音乐优美,深厚,善于表达真挚、温暖的感情。低音提琴体积最大,高度相当于人的身高,需要站着演奏,是弦乐队中音区最低的乐器,也是整个交响乐队的基础——最深沉的低音部,能使乐曲的节奏坚定、突出,音色低沉。卡萨尔斯对大提琴的贡献居功至伟,他使一件普通、以前地位并不太高的乐器为世人所重视甚至迷恋,象他的巴赫大无。弦乐既指独奏,象巴赫的无伴奏,也有重奏,象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五重奏等等。甚至弦乐组也算,这是从比较广的范围来说。黑胶的优秀弦乐唱片是非常贵的,优美的弦乐能使人深深感受到音乐的巨大魅力,也使人身心得到休息和抚慰,这也是黑胶的一大魅力。为什么黑胶的弦乐特别优美,科学原理我也不太清楚,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论坛关于黑胶的旧贴。在这个帖子里,介绍一些优秀的弦乐黑胶唱片,供大家参考。在这张布列顿指挥英国弦乐的黑胶,迪卡的弦乐是非常锐利的,弦乐群优美而绵密。一片一片的,而埃尔佳那首节奏变化非常快速。而布列顿自己指挥自己的《简单交响曲》动态非常凌厉,提琴擦弦质感异常强烈。要想领略康斯泰勃尔笔下的优美英国田园风光,领略优美如画的英国音乐,你一定要听听这张唱片,即使是CD也好。在这张唱片里,布列顿分别指挥了PURCELL、ELGAR、DELIUS、BRIDGE和他自己的作品。这是大迪卡头版。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02-11 14:36:0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8#

喜欢DG的伯母
TOP
119#

Menn兄:我原来胆前级12AX7用MULLARD,感觉乐器线条粗一些,音色暗一点。今天换上西门子,高频马上上去了,声音也不粗了。但我感觉MULLARD的乐感要好一些。我再听听交响曲。感觉听交响乐MULLARD要好,乐感好;西门子稍微有点“生硬”。真是很难两全其美。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02-11 15:13:5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0#

治标也好!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2-11 8:49:00 发表
menn兄:结合我的聆听感觉和你精当的分析,我觉得我的系统主要有两点比较差:
1、高频不足。
2、瞬态不佳。
3、其他应该还有许多问题。


        线已完成,需要您的联系方式与详细地址;请发短信至020-33598444,告知。









        这是充分熟化了的“老银”,在我处待了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原本就是超低容抗,高纯度的纯银航天级线缆…… 希望能在适当的系统中发挥出恰如其分的作用!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