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T-F3IIMC唱头的情结 [复制链接]

查看: 206897|回复: 718
11#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18 23:40:00 发表
不错!是不能调整高度的。实在要调,也许会有办法。
回阿杰兄;播放90~120g的唱片时1、2基本一样,播放180g的唱片,感觉有些差别,但是也不是很明显,例如120g唱片不平坦时上下晃动幅度还大得多。

哈哈!这样说不知道说明白了没有?

如果2>1的话,可以在唱头与唱臂架之间垫不同厚度来调整VTA,但2<1或2=1的话,就没有办法了.
况且这个唱头的循迹能力非常好,在唱片正常的情况下,就算是调到1g针压也不会跳线,估计你的唱臂的四维移动灵敏度也有问题了.
看来还是换唱盘吧,不值得折腾了.
TOP
12#

针压计是必不可少,但只是作为参考值,关键是靠听!
你的唱臂虽然无法调高VTA,这个唱头属于高顺性,只要VTA角度不太低,就凑合着用吧。
最好能够换一块薄的唱片垫,最大限度地提高VTA角度。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解决侧压问题!!!
我先解释一下侧滑力形成的原因,这可是那些什么教科书以及八大功都无法弄明白的。
我们把唱片的坑纹看成近似是一个个同心圆,唱头最理想的方位角是处于正切,但我们常使用的却是支点臂而非正切臂。
支点唱臂为了使唱头在唱片信息有效范围内的角度加权平均误差降至最低,采用了补偿角的方式,即唱头与唱臂成J型结构。
由于这种J型结构,唱针落在旋转的唱片上,坑纹的摩擦力会带动唱头向切线方向运动,这对于整个J型唱臂来说,自然就会产生向心的矢量混合力(可能要懂机械力学才能明白),这就是侧滑力,针压越大、摩擦力也越大,侧滑力也随之会增大。
他会导致坑纹内侧针压较大而外侧针压较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给唱臂加上一个向外的推力,就叫做抗侧滑力,简称侧压。
TOP
13#

就黑胶转盘这个范畴而言,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同样是面对旋转的唱片,正切唱臂就没有侧滑力的存在。
支点臂的力矩较长,状态良好是不应该存在转动阻力,更不会抵消侧滑力。
低档唱盘没有设置侧压和VTA的调整,是因为他们大多数配置的是MM唱头,对于调整的要求不高。况且他只是玩具级(连入门级都达不到)的DD,使用者都是新手,根本不懂得正确的调整方法。
对于侧滑力的认识,如果懂得简单的机械制图,画出作用力的方向,就可以计算出矢量混合力以及力的方向了。
不过不认识也没有关系,反正那些LP教科书以及八大功都对侧滑力也弄不明白。
TOP
14#

通常是2》1.
参考值是针尖与唱片的夹角为80度左右,呈锄头锄地的态势。
然后通过听感来微调。
TOP
15#

本想让你闭门造车折腾一番,看你在歧途上越走越远,还是说一下。
vTA的原理如下图,目的是使唱针的角度与制作唱片的刻针角度一致,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但实际上各家唱片公司、甚至同一家唱片公司不同时期的唱片,其刻针角度都不尽相同,唱片的厚、薄以及变形也会改变这个角度。
对于发烧友来说,改变这个角度,也能相应地改变唱头获取的高、低频量感,成为调整音色的手段。
所以这个角度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慢慢折腾吧。还是阿玛尼那种动态调整vta装置最为方便。
从图片上看,改变唱臂的高度、改变针压都可以改变vta的角度,虽然你的唱臂无法调整唱臂的高度,但在唱臂架与唱头的前端(图中红色部分)垫上不同厚度、甚至改变其到固定螺丝的距离,也能增加vta的角度,不需要改造唱盘!!!
vta.jpg (, 下载次数:155)

jpg(2009/1/30 8:41:14 上传)

vta.jpg

TOP
16#

顺便教你一种观察、比较vta角度的方法。
找一块唱片厚度相仿的小镜子放在唱盘上,唱针落在镜子上就比较容易观察了。
然后支起三脚架,用数码相机(最好是单反+微距镜头)拍下来,在电脑上面放大研究,那不是清清楚楚了吗。
TOP
17#

大新年的,没想到发个贴却引来了一番争论,罪过。
一颗只有十几克的唱头,其固定螺丝不用往死里锁紧吧?还把塑料都压歪?
要知道固定螺丝的松紧,也是调声的一种手段。
我看到你说要把唱盘冼低才发贴的,因为我们的金属加工技术还未能达到要求,这算不算是误入歧途???
TOP
18#

闭门造车是说你对于侧压的态度。
明明知道他的存在,也知道他对于拾取信息的影响,却为了所谓的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放弃解决,理由只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这个参数是有明显的量化标准的。
知道TELARC那张1812吗,如果未能调好那16响炮声,甚至无法通过的话,这样的LP系统,任凭你把他吹到天花乱坠,对于我来说,别说听音乐,就连开机的欲望都没有了。
我也明确地告诉你,在多款唱盘上安装过这只MC唱头,通过那16响炮声毫无难度。
TOP
19#

原帖由 KCC123 于 2009-2-1 3:13:00 发表
用Telarc 的1812黑胶来调校唱头, 那是一种稍较极端的手段, 1812唱片炮声那一段的刻纹特别深和粗, 很多的唱臂和唱头组合都不能轻易顺利过关, 虽然我在70年代也和其他的香港人一样用这唱片来调校, 但后来也放弃而改用正式的测试唱片来调整偏压和测试唱臂与唱头的共振频率等等, 这才是恰当和正确的做法. 市面上的测试唱片有很多, 我收藏的大慨也有十款左右, 但比较常用的有:-


这个回复最具代表性,我就作为引用回复吧。
说到飞针,可能只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罢了。起码我在多个唱头、多种唱盘组合上听过不下数十次,最多只是跳线而已。
只要唱臂的四维灵敏度没有问题,这个MC唱头在支点臂上通过炮声是毫无问题,就算灵敏度稍差,经过精心调教,也照样可以过关。
这只是量化循迹能力的一种检验方法,如果仅用这种手段来调试确实有些极端,但对于许多动手能力不强的朋友来说,这个却是一道门槛。
可以这样说:能够顺利过关的LP系统不一定是调至最好的,但不能通过的肯定是不及格的!!!
虽然在调教唱盘时我不会使用这张唱片作标准,但调教完毕之后,我肯定会用这张唱片来检验,见过我调盘的朋友都可以做证。
TOP
20#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31 20:30:00 发表
曾经想利用加载类似钟表游丝的机械去补偿一些侧滑力的影响,但是内圈和外圈侧滑力是不一样的,担心弄不好会恰得其反哦…………

你能够知道外圈和内圈的侧滑力的差异,确实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自然也会知道那些使用弹簧回力式的唱臂(如君子、LINN......等等)并不符合侧压的要求。
关于你这支唱臂的改造方法,由于在论坛上用文字表达太复杂,我会制作几张图片加以说明,过几天等我搞好了再发上来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