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复制链接]

查看: 10702|回复: 57
41#

回复 35F fengni70 的帖子

这个才是问题的实质了.人耳具有选择性的提取能力,喜欢的信息就会尽力接收,讨厌的信息就拒之门外,人们在听音乐时其实不会计较失真度的不大差别,所关注的是有用信息的份量而已.它才是音乐的神髓所在.
电声学核心探究实验室和音乐,艺术核心探究创意室

打造尊贵品牌    开创音响先河        http://289652502.qzone.qq.com/
TOP
42#

回复 40F ZQKQL 的帖子

换线声音变好的话,起码是信息量的提高所致,同时会使信号的频响曲线起到拉直的作用的.
电声学核心探究实验室和音乐,艺术核心探究创意室

打造尊贵品牌    开创音响先河        http://289652502.qzone.qq.com/
TOP
43#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说到音乐的神髓,我想起以前上大学时跟一个古典吉他演奏家学弹吉他,我们都常常弹奏一些吉他名曲,也常常听磁带里那些曲子的录音,我们当时都觉得录音出来的吉他声比真实的吉他声好听,好像美化了音质,更有水份和亮度,而且少了很多指甲的杂音。
而现在听发烧音响,往往想去寻找那些拨弦声,擦弦声,在追求真和美上已经有所改变,从一个音乐爱好者变成一个音响发烧友了,呵呵!
TOP
44#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关于失真,我手头上的资料不少,不过懒得码字罗列上来。我只粗略地划分为良性失真和恶性失真两大类(只是个人的见解,没什么科学依据)。
凡是听起来很悦耳、内心感觉舒展的声音,必定是良性失真的比例远大于恶性失真,而听起来连心头都发紧的声音,那必定是恶性失真的比例远大于良性失真。
我觉得有一种掩盖效应,例如系统中加入一胆缓冲,系统中恶性失真并没有明显减小,但良性失真的比例大大增加,掩盖住了恶性失真,使人耳为良性失真所吸引,对恶性失真不敏感,从而感到听感改善,觉得悦耳了许多。
一些器材同时降低了良性失真和恶性失真,但因两种失真的比例关系,良性失真没有起到掩盖作用,恶性失真仍然可闻,所以尽管声音会很纯净透明、解析力很高、质感很好,但声音听上去还是发紧、没韵味。现在的超级音频格式追求宽频,高频可上到几十kHz甚至上百kHz,但并没有相应解决好人耳最敏感的高频失真问题。
我现在搞DIY,因水平有限,是没有能力大幅度降低失真率的,但采取了投机取巧的办法,就是分配好良性失真和恶性失真的比例,用前者掩盖后者,使声音听上去更悦耳些。
TOP
45#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以前针对“染色”的提法,我对应了一个“欠色”,欠色也是一种失真。例如一个大红的颜色,还原出来却是浅红,这就是欠色了。
一些系统的音色过于浓郁,甚至出现畸变,就是染色了。平淡缺韵味,就是欠色了。
但平时的讨论,大家谈染色多,公认它是明显的失真,而欠色就很少往失真上套。
最近两大论坛热议的某牌音箱,个人看法是染色极少,欠色比之略微明显一点。
TOP
46#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对一件欠色的器材,要用另外的器材给它补色,反之亦然。
TOP
47#

回复: [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原帖由 逸之仕 于 2008-10-19 1:20:00 发表
这个才是问题的实质了.人耳具有选择性的提取能力,喜欢的信息就会尽力接收,讨厌的信息就拒之门外,人们在听音乐时其实不会计较失真度的不大差别,所关注的是有用信息的份量而已.它才是音乐的神髓所在.

真正具有选择性提取能力的是人耳的听觉神经系统,,只要有违背它的讯息存在它就拒绝.所以发烧友频频换机换线就是由它引起的.现场为何不让人"倒胃口"呢,就是因为人类不断的在进化,听觉神经系统也在变化,乐器也在改进,不断的适应人,而音响器材没做到.始终在违背人耳的听觉系统.所以音响系统甚至不如半导体收音机耐听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音响系统分析力比半导体收音机或电视机强大,分析出来的东西越多其实违背人耳听觉系统的东西也越多!
最后编辑若飞公子 最后编辑于 2008-10-19 08:46:09
TOP
48#

回复: [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原帖由 fengni70 于 2008-10-19 2:00:00 发表
说到音乐的神髓,我想起以前上大学时跟一个古典吉他演奏家学弹吉他,我们都常常弹奏一些吉他名曲,也常常听磁带里那些曲子的录音,我们当时都觉得录音出来的吉他声比真实的吉他声好听,好像美化了音质,更有水份和亮度,而且少了很多指甲的杂音。
而现在听发烧音响,往往想去寻找那些拨弦声,擦弦声,在追求真和美上已经有所改变,从一个音乐爱好者变成一个音响发烧友了,呵呵!
这个提得好.这就是模拟录音具有无可替代的魅力所在了.磁带播放机和开盘机特性相当,只在频宽,动态和信噪比的指标逊色外,其中频的信息量是非常接近的,失真也是最少的,而中频是声音(音乐)的灵魂所在.因此听磁带可比听CD会更具质感和神韵的.
电声学核心探究实验室和音乐,艺术核心探究创意室

打造尊贵品牌    开创音响先河        http://289652502.qzone.qq.com/
TOP
49#

回复 47F 若飞公子 的帖子

就是现代音响追求的方向和人的听感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太假了.真假比例严重失调,还不如以前的磁带播放系统来得真切.
电声学核心探究实验室和音乐,艺术核心探究创意室

打造尊贵品牌    开创音响先河        http://289652502.qzone.qq.com/
TOP
50#

回复: [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原帖由 壮家汉 于 2008-10-19 2:37:00 发表
对一件欠色的器材,要用另外的器材给它补色,反之亦然。





顶壮家汉.......有道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