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复制链接]

查看: 10703|回复: 57
31#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由此得出,音响系统就具有非常敏感的不定性,任何器件和付件以及环境的改变都会在信息的重组中反影出来的,是可被人的感观察觉得到的,至于变化的优劣就要看各人的感受来调适了,参照标准当然是以现场效果为客观依据了.
电声学核心探究实验室和音乐,艺术核心探究创意室

打造尊贵品牌    开创音响先河        http://289652502.qzone.qq.com/
TOP
32#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能成为艺术的作品都具备有两种过人的魅力,一个是型体美,另一个就是神态美,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也不例外的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能充分表达作品内涵的音乐手法的善用,以使作品极具艺术的感染力.玩音响所追求的就是不但要很好的再现作品优美的旋律,而且更要把表达出作品神韵的器乐演绎非常细致清晰地交代出来.
电声学核心探究实验室和音乐,艺术核心探究创意室

打造尊贵品牌    开创音响先河        http://289652502.qzone.qq.com/
TOP
33#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很欣赏LZ的思维方式和清晰逻辑,不过个人觉得有些地方的论断还有待斟酌,比如对人的听觉感官的敏感度过分增大了,实际上跟视觉分辨率一样(现在的1080P的高清图像就基本达到人眼的极限),人耳的感知声音的信息量估计也只是实际发声物发出的信息量的一小部分,关键是现在的录音器材能够扑捉到多少人耳可分辨的信息量,重放系统可以将人耳可知的信息量的失真降到最低,如果前者的容量小于后者的容量,就像我们看1080P以下的画面,但科技发展到可使前者等于或大于后者,那就同现场无区别了。
所以虽然按LZ所说的器材的重放只有10%的原声信息量了,但我们还是能分清楚是邓丽君在唱歌而不是李烁或黄红英,可见这10%对人耳来说是相当有价值的,就像二十年前即使用小黑白看上海滩,一眼就认出周润发了。所以我们可假设人耳的可感知信息量是12%,那现在的10%,其实是已经做到了80%左右了,当然这个数据有待生物学家校正,说半天不知我表达出来我想表达的东西没有,呵呵。
TOP
34#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人的极限在什么地方,只能估个大概,细分起来就做不到。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相信理论计算值,认为人的百米速度极限在9秒8~9左右,但现在博尔特已经跑出了9秒69,而且他还有潜力跑得更快。理论计算值在事实面前被推翻和修正。
对于人耳,我也觉得某方面比仪器强。人耳能听到的某些失真还没有被科学家发现和命名、归类,既然还没有发现,自然仪器就没有这项测试功能。现在归纳出的若干失真,我认为还远远不够。
按照理论,人耳已很难分辨出低于1%的谐波失真,但为何在功放设计上搞出0.1%、0.01%甚至0.001%的总谐波失真?有何意义(反正已大大超出人耳的极限了)?就是人耳不好伺候,所以人们才拼命要把失真降到接近0。
TOP
35#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呵呵,上下五千年地球上99.99%的人100米极限是11秒。
关于人耳的问题,我想只有请教有关专业的人,所以我们的音响技术其实需要多门学科综合研究才能发展的技术。
正如壮家汉兄所说现在的器材将人耳不能分辨的东西越做越精细,而人耳真正敏感的东西可能还丢失更多,或者没有找到,所以才有现在指标高的器材反而比那些古董明器恶声的现象出现,器材销售东西给人耳,却可能没有了解到客户的真正需求,卖错了东西。
最后编辑fengni70 最后编辑于 2008-10-19 00:35:30
TOP
36#

回复 33F fengni70 的帖子

很好,这是个很现实和较普遍的观点.或者这就是个人差异的问题吧.我个人认为,人的感知能力具有无限开发的潜力的,只要用心,就会有明显的提高的可能.人的感知度还有个自动调节的现象,当连续遇到高声压时,人耳就会降低感应度来减少对大脑的干扰,相反在寂静的环境时就会提高感应度来摄取微弱声息以供大脑分析辨别.事实上人的感应度会受意识所控制的.
电声学核心探究实验室和音乐,艺术核心探究创意室

打造尊贵品牌    开创音响先河        http://289652502.qzone.qq.com/
TOP
37#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各个环节都有失真那是肯定的,但逸兄可能将每个环节的失真率夸大了,如果音响系统所出的声音只是真实声音的10%,我看就没有人玩音响了。
大文豪欧阳修说:乐之道深矣…听于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不可得而言也。
金嗓子DP-500CD机/C-2800前级/A-50V后级/威卓CR-one音箱
TOP
38#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而数码图像和模拟图像就更容易的识别了,数码图像传形一流而缺乏神韵,细节模糊.模拟图像则形象生动.细致入微.
电声学核心探究实验室和音乐,艺术核心探究创意室

打造尊贵品牌    开创音响先河        http://289652502.qzone.qq.com/
TOP
39#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很赞同逸兄的观点,说到底声音这个产品的真正最后买家还不是人耳,而是通过人耳去感受的大脑或者说是意识,所以声波进入人耳后也是有一个生物声电转换,这个转换过程跟当时的血压脉搏等等很多因素都又有关系(不信你跑步上18楼再听听你那套系统),不过我们专业知识有限,但我很赞同逸兄的思路,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
不过现在有必要做个总结,否则看不懂中心意思的烧友要认为是在吹毛求疵或是在谈生物学或玄学了。
第一,我们将大家感知到音响效果的全过程做了一个描述,即从现场发声到大脑意识。中间有十个环节。
第二,录音和重放器材的有效努力方向是找到并做好大脑意识能感知到的信息量的失真度。
最后编辑fengni70 最后编辑于 2008-10-19 01:28:31
TOP
40#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音响出现尖、酸、刻、薄的恶声并不单由信息量少造成,有时候换一条电源线声音就变得好了很多,此时的信息量是不是就增加了许多呢?
大文豪欧阳修说:乐之道深矣…听于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不可得而言也。
金嗓子DP-500CD机/C-2800前级/A-50V后级/威卓CR-one音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