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复制链接]

查看: 129795|回复: 574
31#

回复: 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原帖由 gauss2000 于 2008-10-9 14:58:00 发表
唉,长焦压缩透视是摄影菜鸟的基础知识,楼主何必自爆呢  


压缩透视是因为拍摄距离远了. 不是我自爆, 是老兄你自爆.
逗你玩儿
TOP
32#

回复: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作为烧友, 平时拍拍照好了, 但要论起摄影理论, 跟专业的还差得远.
音响也一样, 作为烧友玩玩和讨论都可以. 但不要以为是资深烧友就可以开发HIFI产品. 哪怕是一根保险丝!

再透露一个专业摄影的技术秘密:
透视感跟最终照片的幅面大小有关. 同样一张照片, 放大尺寸的时候, 透视会变弱. 缩小尺寸的时候, 透视会变强.

所以, 严格的商业摄影, 首先要考虑最后展示照片的尺寸大小, 然后根据这个尺寸计算最佳的拍摄距离. 计算好了拍摄距离, 再根据被摄物体的大小选取合适焦距的镜头.

随便站个位置, 然后通过变焦构图的方法, 是菜鸟级发烧友的常用的方法! 菜! 菜! 菜!
逗你玩儿
TOP
33#

回复: 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原帖由 rokey2 于 2008-10-9 16:21:00 发表
ray_ji兄不用摸底啦 这些理论书上大把就不献丑了,在下比较菜 ...跟"专业"挂不上勾...就算"专业"也不是自己说的算.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 这些东西不是我说的. 对于这些基础性的理论, 专业书籍上都有. 烧友有一定的毅力, 都能啃下来.

我用"专业"这个词汇, 不是鄙视业余. 对于专业和业余, 基本上是这样解释:
你以摄影作为职业, 那你是专业. 否则, 你是业余, 是烧友. 摄影大赛分专业组和业余组.

对于上面的一些基础理论, 就算业余的, 只要烧度够, 都应该掌握. 当然, 有些专业人士可能也没掌握, 问其原因, 国内的总体水平太差, 很多人把摄影当作混饭工具, 敬业心不够.

其实, 真正做专业摄影的, 也是专注于某个方面. 我自己是做玩具产品的数码影像, 这方面国内没人比我强. 如果做人像, 我就变成业余的了. 我必须再接受专门培训和个人探索, 才能进入人像摄影专业行当. 同样的道理, 大师亚当斯和漓江摄影大师王梧生, 他们在风光摄影方面是大师. 但如果说到人像摄影, 嘿嘿! 两位大师令人大跌眼镜.

专业相对于业余, 是他们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重要的责任, 要求自己的产品具备非常高的素质. 业余发烧, 想玩啥就玩啥, 没有客户等你的照片去印刷, 去报道. 当然, 业余玩好了, 自然也会成大师.

回头说HIFI. 其实, 我们玩的是音响系统. 大部分烧友, 永远没机会进入专业消音室, 跟专业人员比, 我们的资源太有限了. 想开发HIFI产品, 真的不是你烧得高就行了. 当然, 也有能做好的, 但太少了.
逗你玩儿
TOP
34#

回复: 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泰哥, 你硬是发个保险丝上来要我评价, 我就勉为其难.

摄影方面:
你这是商品照片, 但这是个很业余的照片.
长宽比例有点象正方形, 但又不是. 你可以用2:3, 6:7,4:5或1:1. 你这个比例看起来是后期裁切了, 很不舒服的比例.
拍摄前准备工夫没做足, 盒子里面的白色的内衬弯弯曲曲. 保险丝的金属上有划痕.
暗部细节不够, 保险丝不够锐, 两头金属和中间沙金的质感没表现出来. 视觉上还不够突出, 看得有点吃力.
产品上的高光不够油滑, 过渡不好. 一看就知道布光条件不够专业.
保险丝左端有点虚, 有点跑到景深之外了.

你这才是一张小小的电脑图片. 如果要拍成大尺寸的商业印刷广告, 问题更突出, 根本无法使用. 作为自己整的不花钱的小广告, 这样子也不错了.

声音方面:
保险丝是恶声之源, 好的保险丝只是修饰得好点而已, 有染色, 有利必有弊. 但怎么搞还是个保险丝.
对于一些问题, 保险丝根本来不及反应, 起不到保险的作用. 搞安全防范, 不一定要靠保险丝. 所以我的机器不用任何保险丝, 我心里照样踏实得很.
baoxiansi1.jpg (, 下载次数:216)

jpg(2008/10/9 19:41:57 上传)

baoxiansi1.jpg

最后编辑ray_ji 最后编辑于 2008-10-09 19:45:33
逗你玩儿
TOP
35#

回复: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本以为会向水帖发展, 谁知道变成摄影帖了

我坦白, 上面关于HIFI和摄影的问题是我瞎吹的. 其实我是用LPD全套系统(喇叭线和机架除外), 我的数码相机是600块买来的库存佳能傻瓜(上5号电池的那种). :D :D
最后编辑ray_ji 最后编辑于 2008-10-09 19:53:24
逗你玩儿
TOP
36#

回复: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大摄影师, 你太牛了. 你说的术语太专业了, 我这样使用库存佳能傻瓜的假冒摄影师是学不来的. 遇到你, 我就是李鬼遇到了李魁, 会拍照的李魁.

特别对于你最后关于镜头与透视问题的结论, 你总结得太对了. 我严重PF, 你带的两个本科班的学生以后个个是大师, 个个是会拍照的李魁.
最后编辑ray_ji 最后编辑于 2008-10-09 20:18:07
逗你玩儿
TOP
37#

回复: 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原帖由 沈摄影师 于 2008-10-9 19:54:00 发表
什么叫透视:透视学是美术的专用名词


以后机械制图课全部要由美术老师教.
逗你玩儿
TOP
38#

回复: 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原帖由 沈摄影师 于 2008-10-9 19:54:00 发表
自打人类发明了光学镜头,发现了光学镜头的客观物理属性以来,透视效果的强弱只和镜头焦距(平行于主轴的光线,通过镜头后相交于一点,这一相交点称为焦点,焦点到焦平面的距离就是焦距)有关,和拍摄距离(物距:物距是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拍摄距离)没有任何关系,是不同焦距镜头的固有属性,是客观的,不是某个人的猜想,猜测或者观点。100多年了,自打人类发明了照相机以来,从未对这个问题有过任何学术界的争论,


大家看看, 论证得多完美啊. 大摄影师一定是辩论高手, 论文高手. 写这种小论文太浪费人才了, 应该去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自从人类文明发展以来, 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从未有过任何学术争论. 您带的学生, 以后不光是艺术家, 还是伟大的思想家.
逗你玩儿
TOP
39#

回复: 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原帖由 沈摄影师 于 2008-10-9 20:51:00 发表
楼主,科学就是科学,不是我说了算的,也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为了反驳你,只是把问题的真相告诉大家。你可以去翻任何一本国内外摄影教科书,如果和你的结论是一样的,欢迎你把这本书寄给我。怄气是没有用的。这没有什么服气不服气的,不过是我把前人总结的科学现象告诉你一下,也不是我首先发现的。另外,光圈的大小和透视也无任何关系,但和景深的大小和进光量的多少(光瞳直径的大小)有关。


<<广告摄影技术教程>>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 7-80007-150-2/J.150. 是工具书, 你教书的手头应该有.
115页的"机位与透视"和"透视与比例"两点你仔细看看.

这个问题你上网搜搜. 也有不少实验和解答.

其他人是烧友, 业余的, 不懂这个问题也罢了. 但你为人师表, 基础理论是不能教错的. 或许你专著于摄影的艺术性表达, 对于基础性的特别是理科的东西不是很注意. 不管怎么样, 你的态度是平和的, 我对我上面的言论表示道歉.
逗你玩儿
TOP
40#

回复: 宽松的声音来自于系统的控制力, 跟喇叭口径无关.

<<广告摄影技术教程>>115页

"机位与透视

画面透视主要与被摄体和相机的相对位置有关, 它影响消失线的汇聚和方向.

使用短焦距镜头, 会靠近被摄体, 造成较强烈的透视效果.

使用长焦距镜头, 会远离被摄体, 能缓和透视效果.

上面均与拍摄点有关. 人们常常以为广角镜头与望远镜头会改变透视, 其实不然. 如对同一景物拍摄, 保持机位不变, 而更换广角, 标准, 望远三种镜头拍摄, 将标准与广角镜头所拍摄的胶片中的景物放大到与望远镜头所摄的景物等大, 你会发现三张照片中其消失线完全一致, 而只是影像再现的比例不同而已, 所以透视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无关."


老沈仔细看看, 不管是什么相机, "透视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无关"!

你有条件, 也可以指导学生做这方面的试验. 虽然别人已经做过不少同类试验了.

另外, 透视与被摄物体和相机成像平面有关, 这我前面也说过.
最后编辑ray_ji 最后编辑于 2008-10-09 22:43:43
逗你玩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