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原创】2008企鹅唱片指南马勒三星以上部分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8-30 11:58:00 发表 爱古歌同学又没认真看帖子,你引用的那段话是楼主说的。楼主jahal,而不是alma。该给人家道歉,或自已掌嘴。
也同楼主商磋一下。马五在他的整个作品中确实地位很特殊。一是它是马勒最具传统的一首交响曲。二正如楼主所言,那个魂有异于其它作品。说传统主要是指曲式结构及布局。说魂主要指由开始的阴郁走向光明的结局。由其是被世人当作德奥抒情经典的四乐章,及有胜利结尾的未乐章。 感觉楼主对马勒整个作品的把握还是到位的。但那个著名的慢板用味同嚼蜡,少年强说愁的牵强,不深刻…就值的商量了。 用新婚的兴奋及爱情的火花这些背景资料耒理解整部交响曲显然是把音乐当文学故事去听了。其实作曲家一但进八音乐思维,他会调动全部心灵、一生的感受进行创作。由其音乐本身的抽象与多义性决定了不可能是写一个具体事物---爱情。新婚肯定会影响马勒的作曲《可以理解为第五明朗的调子产生的理由》。但不见的是写新婚及爱这些具体事的。如果说影响,那就是激发了马勒对人生及世界的另一类思考。 那个著名慢板确实美。基调是温暖的,内省的。在竖琴琶音的伴奏下,调动了整个弦乐群的歌唱性表现力。唱出一支至深的人生哲理之歌《而非情歌》。音区的变化,卡农复调的运用。旋律的延绵起伏及经常的马勒式的叹息。使这首慢板成为抒情的经典。 个人感受,与楼主同好马勒。本人最喜的马勒是“大地之歌”。
|
哈哈,昨天公司的消费者评估培训有个环节,说的是从高到低打分,1-9分,收上来消费者代表的卷子经常是4,5,6分,俺们的培训老师很感概说,这样的分数很难了解到消费者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产品。从而号召大家不仅要引导消费者把分数拉开,还要从我做起,不喜欢就给1-2分,喜欢就给8-9分。 大概俺是受了这个理论的影响。 说“味同嚼蜡”是有些过了。 但毫无疑问的是:我确实不喜欢第五交响曲的柔版乐章。
很高兴看到万众兄也有马5魂有异于其他交响曲的共鸣。尽管俺知道每个人观察哈姆雷特的角度都不一样,一旦发现有差不多观点的,很是开心。以前有此说到马8,曼弗雷德兄的观点和俺相似,欣喜到近。
俺确实是这样认为的。马勒其他交响曲的魂一直抓在自己手里。每次放出去无论多远,他都能收回来。哪怕篇幅巨长的第三,第二,第八等,再跌宕起伏,再多不和谐音符,等听完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马勒只是把这些表面上看去支离破碎甚至自相矛盾的片段,是作为最后拼图板上的元素,最终的拼图是完整的,是不受碎片牵引的。
而第五,我觉得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对“魂”的控制力最弱的。马勒想在第五中表达什么?仅仅是想说爱情能把葬礼变成欢庆吗?
带着这个问题俺拜访了不少指挥家的马5,发现绝大多数指挥家热衷于马5的动态起伏、强烈的对比效果,而没有给俺答案:能否帮助马勒收回放出去的“魂”。
有几位指挥家的演绎俺印象很深。上面提到的莱茵斯多夫和梅塔,他们象是有意软化一些冲突(对比过纽约爱乐在伯恩斯坦和梅塔手下的不同表现,差别很大)。俺理解为:尽管环境过于嘈杂事件过于复杂,何不看得淡一些?
卡拉扬和巴尔沙伊的却是另一种方式,反淡化,该华丽还是华丽,该复杂还是复杂,但是“我有能力控制这一切”,不得不服。
另很赞同万众兄特地提到柔版乐章的竖琴。俺也一直觉得,竖琴在这个柔版乐章里是起重要作用的。它不应该被乐队弱化,而是应该在乐队中显化,这个启示来自于腾斯泰德指挥伦敦爱乐乐团EMI版本。爱情的重心不是在于旋律而在于竖琴。如果单独说乐章的话,那么这个腾斯泰德的慢板是俺心中的最佳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