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TRIGON RECALL CD 机
TRIGON SnowWhite前级与Dwarf单声道后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响论坛218期/刘汉盛
TRIGON SnowWhite前级与Dwarf单声道后级
体积小、重量轻、声音好
这套前后级的音质听起来有什么感受呢?在此我要说像是刚出蒸笼的香甜馒头,柔柔的还有带有淡淡的甜味。馒头是庶民食物,每个人都吃过,刚蒸起来馒头软棉中带有柔柔的Q劲,入口绵密。咬嚼之后嘴里会泛出淡淡的甜味。没有杂味,没有刺激,任何人吃了都不会引起不快,也不会有强烈的好恶,这就是馒头的本性,刚好也是TRIGON这套前、后级的本质,也是它们的音质。
Trigon是德国品牌,根据此间代理商给我的资料,它是由Rainer Reddemann与Ralf Kolmess两人在1996年创立的。在创立Trigon之前,两人都在德国已经停业的一家Hi End音响厂Restek工作了16年,其中Ralf负责业务,Rainer则负责设计,许多当年Restek的产品都是出自Rainer之手。当时Restek曾经推出输出功率2000瓦的后级,可见Rainer设计实力之一班。
白雪公主与二矮人的故事
几乎每一位Hi End音响设计者从小就喜欢听音响。Rainer也不例外,他12岁就开始迷上音响了13岁父亲送他一部手提录放音机,从此走上拆拆装装自己的研究路子,后来还按照杂志的线路图自己完成一部综合扩大机,大学时主修电子由于需要实习,进入Audiolabor与Restek,毕业后就留在Restek继续上班,从一般设计人员开始,由于表现杰出,一路升到总工程师,可惜Restek因为发展过速、财务周转困难而停业了。
Trigon成立之后,第一件产品是Vanguard 1MM/MC唱头放大器,1998年推出第一部前后级与单声道后级。从一开始,他们就将目标设定在一般人都负担得起的Hi End器材上,做出声音超值、售价大众消费得起的器材。从这次我写的SnowWhite前级(白雪公主)与Dwarf单声道后级(小矮人,如果使用七个就成了七矮人)整套售价19万8千台币来看,Trigon的产品的确一般人都负担得起。但是,它的声音表现如何呢?以下将见分晓。
后级体积虽小,但采用传统AB类设计
来,让我们先从比便当盒大不了多少的Dwarf单声道后级看起吧!Dwarf后级的外观简单到底,面板上只有一个Standby电源开关与三个灯号。中央那个灯号在正常运作时会亮起红灯。当您按下关掉Standby按钮时,并不是所有的灯都会熄灭,而是最左边那个红灯会亮起,此时后级转为自动Standby模式,只要有音乐讯号输出,后级就会自动开机。至于最右边那个灯号是失真过荷或喇叭保护线路启动显示,只要您看到右边那个灯亮起,就要特别小心,看看是否您开太大声了?或者有其它问题。
背板上只有一组喇叭线端子以及两个RCA端子,其中一个标示输入端,另一个标示输出端。为什么会有输出端呢?实在有点不懂?难道用来连接另一部后级,做「双单声道」使用吗?嗯,不无可能,因为这部后级名为侏儒小矮人,可以使用五部或七部当多声道使用。
Dwarf后级体积虽小,但却非常结实,箱体采用很厚的金属制成,而且顶盖做成ㄇ字型套入,这样的结构坚固扎实,可以抵抗振动。要拆顶盖就必须将底下那四个圆形垫子拆掉,这四个圆形垫子并没有采用避震胶,而是以毛毡材料做成缓冲避震。抽出盖子,可以看到前半部有一个相当大的环形变压器,再来是六个50V/4700µF Nippon Chemi Con滤波电容。中央安置一片散热片,功率晶体采用Toshiba 2SA1943与2SC5200双极晶体各一个(可以做到100瓦功率输出),就锁在散热片上。再来半个内部就是输入级与驱动级线路,线路板上并未采用微型表面黏着组件,而是一般传统组件。
白雪公主内部都是表面黏着组件
再来看SnowWhite前级。为何命名白雪公主呢?我猜是因为这部前级面板雪白细致之故。SnowWhite的电源是外接的,拿起那个塑料壳电源时,心中会怀疑那么轻的电源能够让SnowWhite发出好声吗?由于前级供应的电压电流都很低,因此连接线竟然采用我们连接网络的那种「电信」端子。唉!德国人就是死脑筋,虽然用这种端子就足以输送前级使用的电源,但你至少也假一下,用那个比较「专业」的连接端子,让用家增加一些信心不是更好吗?
SnowWhite前级的面板很简洁,左右各一个旋纽,中间则是显示窗。左边旋钮负责输入切换,右边则是音量开关。显示窗所显示的是以红色LED组成的数字。显示窗下则是一个Standby开关。来到背板,可以看到一组XLR输出端子,此外还有五组RCA输入端与一组RCA输出端子。
抽出SnowWhite前级的顶盖,您会吓一跳。为什么呢?因为里面的线路太简单了。由于电源部分外接,机箱内部的前面三分之一处是空的,而那片占了一半多的线路板上放眼望去,竟然都是IC与微型表面黏着组件,而且组件数量还不多。线路板上最明显的可说是负责输入输出切换的继电器,总共有八个。仔细看,线路板上有BBOPA134PA三个,BBPGA2311P一个,显然SnowWhite是利用OP Amp来做平衡放大,不可否认这是最省事又有效的设计方式。
采用运算放大器一样好听
由于SnowWhite前级的电源外接,经过整流滤波的直流电直接送入机内,所以线路板上的电源部分只看到一个简单的稳压装置而已。像SnowWhite这样的设计,可以说已经接近IT工业的做法,而非传统Hi End音响前级的惯用手法。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不过先决条件是产量要够大,否则恐怕很难找到代工厂来生产。或许读者们会怀疑:这么简单的前级声音会好吗?其实SnowWhite前级并不简单,它是因为使用运算放大器以及微型组件,所以体积才能做得那么小,如果运算放大器拆开来以独立组件来完成,它跟一般前级的复杂程度差不了多少。MBL6010不也是采用运算放大器做的吗?它的声音表现评价却那么高。我的意思是:好声是由无数个细节累积而成的,我们不能粗糙的将好声或衰声的功劳责任归于某几个组件。
聆听空间选在我家,搭配的讯源为Micromega Aria,喇叭用AER Momentum。在此告诉读者们,小功率扩大机只要搭配高效率,一样可以让我们听到气势磅礡的音乐规模感,重要的是扩大机本身够不够好。否则,如果扩大机的音乐活生感很差,声音也不会好听。AER Momentum的效率高达94dB,而且是落地式大型喇叭,可以承受大功率,非常适合当作评论器材的参考喇叭。拿它来搭配SnowWhite、Dwarf,可以很清楚的听出它们的原来面貌。此外,Snow White、Dwarf声音特性温和中性,因此最好搭配如Micromega这种甜美活泼的讯源,才能在温和耐听之中添增活泼生动的魅力。
刚出蒸笼的香甜馒头
这套前后级的音质听起来有什么感受呢?在此我要说像是刚出蒸笼的香甜馒头,柔柔的还带有淡淡的甜味。馒头是庶民食物,每个人都吃过,刚蒸起来馒头软棉中带有柔柔的Q劲,入口绵密。咬嚼之后嘴里会泛出淡淡的甜味。没有杂味,没有刺激,任何人吃了都不会引起不快,也不会有强烈的好恶,这就是馒头的本性,刚好也是Trigon这套前、后级的本质,也是它们的音质。
或许有人认为我用馒头来模拟SnowWhite、Dwarf的音质,看起来好像这套前、后级是不值钱的东西。其实不然,SnowWhite、Dwarf这种柔带淡淡甜味的特性非常适合台湾硬调空间,可以淡化硬调空间所产生的过多高频反射音,对于音乐的正确再生有莫大的帮助。再加上如柔美灯的音色,让我在听这套前后级时心情一直很宁静,也很舒畅,这种宁静舒畅的感觉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琴音没有侵略性,拥有淡淡香甜
这套前、后级的高频表现如何?我以曾耿元那四张CD小提琴演奏为例。您可以听到很细微的擦弦质感,琴弓在琴弦上的轻轻跳动也可以听出来,而且琴音一点都没有侵略性,耳里所听到的就是淡淡的甜味与香味,声音线条细细的,但相当圆润,不是扁扁尖锐的那种琴音。此外,拉到双弦合声时,琴腔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也很美,还可以让我感受,琴音一点都不吵杂急促,一个个音符很清晰的展现在眼前。虽然柔性的小提琴听起来有点不够刺激,但我想对于一般人的硬调空间而言,这种小提琴的特性应该是更受欢迎的。
可以这么说,SnowWhite、Dwarf的高频表现相当讨喜,它是属于没有侵略性的,不会飙出来,怎么听都好听的高频段。柔细的程度刚刚好、有光泽、有甜味,但并不会太浓太过,总之就是耐听的那种高频表现。
手指接触质感太棒了
SnowWhite、Dwarf的低频表现如何呢?我先以Jacques Loussier Trio那张「The Best of Play Bach」(Telarc SACD-63590)为例。这张SACD/CD中有很精采的Bass与脚踩大鼓噗噗声,这些都是低频段的表现。此外,当钢琴演奏到低音键时,也有许多低频段的表现,特别是低音弦振的尾音。先说脚踩大鼓的噗噗声,这套前后及所表现的是软Q适中、量感丰富的噗噗声。不仅劲道够,弹性足,那噗噗声的扎实程度好像超过60瓦所能表现者。
再来听Bass。同样的那把Bass的音阶清晰无比,即使弹到很低音域时,Bass的音粒依然凝聚清楚,不会散形混浊。在此我不必指出是那一首才有这种表现,因为每一首曲子中的Bass都是这么棒。老实说,我还必须告诉您。那Bass的音质也是那么美。听着这么好听的Bass演奏,我的脑海里真的浮现出刚蒸好热腾腾的白馒头。我想有许多读者一定无法体会热腾腾的馒头跟这张软件中的Bass有什么关联?不怪您,等您听过这张SACD/CD之后,就会跟我的想法比较接近了。
接下来是钢琴的低频段表现。您可以听听第三首,此处的钢琴低音键与Bass演奏的是相同的音阶,您听听那低音弦的振动尾音是多么自然,多么的美。而Bass也不跟低音弦混在一起,而是相互烘托,一齐散发着迷人的低频音响效果。您也可以听听第六首,此处有非常强烈的钢琴低音键表现。配合Bass的低频音量,那钢琴的低音键展现出「超现实」的规模感与震撼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现实,听起来也很过瘾。
层层弦乐听出细微木管
SnowWhite、Dwarf的解析力、层次感、定位感表现如何呢?只要祭出大型管弦乐,听听看是否能够很清楚的分辨出管弦乐团各种乐器的演奏细节以及该有的音质音色,这三样「音响二十要」的要求大概就了然于胸了。我用的是小泽征尔指挥巴黎管弦乐团的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怆」(Philips),整首曲子听下来,这套前后级能够把层层弦乐群掩盖的细微木管表现得相当清楚,也能够在庞大铜管出现时还能听出底部的弦乐群在进行,就解析力与层次感而言算是相当不错的表现。至于定位感,SnowWhite、Dwarf的表现相当好,乐器位置虽然不是浮凸得如探照灯照射。但位置明明确确,这也表示这套前后级的相位失真应该相当低。
空间感浮现出来
SnowWhite的细节表现与空间感再生能力如何呢?我用杰利毕达克那张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彩排(DG)来试。测试什么呢?只要能听到跟音乐厅演奏或讲话所产生的那种空间感觉,那就代表空间感的表现很好。此外杰利毕达克在告诉团员要怎么诠释时,舞台上也发出许多各类细微的杂音,这些杂音一般而言都听得到,重点是要像真的。如果听起来像真的,那也代表细微表现相当好。反之,如果只听到杂音,但却不像真的(例如团员弄出来的乐器杂音),那就代表细节再生的能力还不够好。
SnowWhite、Dwarf在此的表现如何呢?以它们的售价而言,表现算是相当好的,音乐厅的空间感觉、大小都可以清楚听到,各种杂音也可以辨识出是什么声音,实属难得了。
音乐活生感是对的
再来,SnowWhite、Dwarf的音乐活生感如何?我说过多次,音乐活生感如果不佳,就好像现场音乐会的演奏不生动,或演讲不精采,听了会让人想打瞌睡。当然,您在家里听音乐,应该不会打瞌睡,但如果器材缺乏音乐活生感,任何音乐、任何录音听起来都不好听,无法吸引您继续往下听。
在此我先用Telarc那张「The Sax Players」来试,这张CD如果听起来乏味,也不觉得录音时有什么精采时,那就可能是器材的音乐活生感不佳。这套前后级听起这张CD来并没有让我感觉乏味,片中的萨克斯风吹得很精采,爵士套鼓也很活,Bass不会笨笨的,这都代表SnowWhite、Dwarf的音乐活生感相当好,至少已经达到「对」的地步。
听过「The Sax Players」,我继续听「艺妓回忆录」电影原声带。这张CD如果细节表现不够多,音乐活生感不够好,演奏的精采程度就会失去大半,剩下的仅是旋律感人而已。如果音乐活生感能够表现出来,您所听到的不仅是旋律感人,更会觉得演奏者把艺妓的内心情感都表现出来了。这套前后级的音乐活生感如何?与空间感以及细节表现一样,都已经达到对的程度,代表SnowWhite、Dwarf这套前后级的声音是相当准确,并没有太多音染的。
体积小,重量轻,声音好
以前,我不认为音响界可以做到体积小、重量轻、声音好。但自从上次听过Jeff Rowland102后级,以及这次听过SnowWhite、Dwarf之后我认为已经看到曙光了。以体积、重量来论Trigon这套前、后级的售价不算便宜(因为是德国制造)。但如果以表现能力来衡量,我却可以说Snow White前级与Dwarf单声道后级并不贵。再以我的偏好来说,体积小、重量轻、声音好是我的最爱,我希望全世界Hi End音响都朝这个路子前进。在此,我愿意向不玩音响器材的音乐迷推荐这套友善的前、后级,无论您想再哪里听音乐,它们都可以轻松的跟您走。
原厂回函
Q:为何要将前级取名为白雪公主?后级取名矮人呢?
A:多年前,一位德国的经销商要求我制造一部小功率的单声道后级,当我开始研发时,需要给计算机CAD一个工作文件名,因为这部单声道后级的体积那么小,所以我想到「矮人、侏儒」这个名称。后来我跟销售经理讨论正式推出的型号名称,我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很好,所以就正式采用Dwarf了。
当我们销售Dwarf一阵子之后,有些顾客要求我们设计出一部搭配Dwarf的前级,很快的我就完成线路设计。同样的问题来了,到底要为这部前级取什么名字呢?我们为此讨论了一阵子。突然间,我们想到德国古老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矮人」,而这部前级的外观与颜色也很适合「白雪」这样的形容,于是我们就决定将前级称为SnowWhite,与Dwarf搭配成对,这就是全部的故事。
Q:你能不能够告诉我们的读者有关你的背景,还有公司的历史?
A :Trigon成立于1996年,当初我跟伙伴Ralf Kolmsee合作成立的。我们两人是很好的搭档,Ralf是个很棒的生意高手,而且对于管理也很在行,而我是技术人与设计者。在Trigon之前,我们在另一家高级音响公司已经一起工作很多年了。我们在音响领域至少拥有20年资历,现在我们有十个员工一起工作。
Q:为何你喜欢将扩大机的箱体设计得那么小呢?
A:正如我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及,这是德国经销商要求的,而我也喜欢这个想法,于是将它付诸实现,结果非常成功。许多欧洲的音响迷喜欢不占空间的高级音响器材,而大部分Hi End音响器材的体积都不是那么小,于是我们看到这个机会,推出体积小的Hi End音响器材。SnowWhite与Dwarf不仅在顾客之间得到非常好的反应,德国音响杂志也给我们许多好评。
Q:SnowWhite内部采用表面黏着微型组件与运算放大器,这有什么好处?
A:我不喜欢独断的想法,例如只有分离独立的线路设计才会好声,或只有真空管或OP Amp才好听。我曾经设计过许多不同类型的扩大机,当我开始设计时,一定会先考虑这部产品的价位带与箱体大小。例如,SnowWhite虽然体积很小,但已可满足Hi End前级需求,简洁而没有什么花招。我也经常找寻电子组件的规格与线路,发现有些OP Amp的规格特性非常好,并且实际拿来设计线路测试。经过几次不同的尝试,我找出SnowWhite的最佳解决之道,这就是它目前的设计。或许以后有机会时我会以分离独立线路来设计前级。
Q:Snow White前级有XLR输出,但Dwarf后级却没有XLR输入,怎么会这样呢?
A:答案很简单,因为Dwarf推出时间比SnowWhite还早。而我设计SnowWhite时,我想要为将来预留一些功能,例如SnowWhite可以搭配其它后级,或者使用主动式喇叭系统。或许明年春天我们会推出拥有XLR输入端子的Dwarf,不过目前尚言之过早。我们有些顾客以SnowWhite前级搭配我们更大的TRE-50M后级,这部后级就拥有XLR输入端。
Q:Dwarf背板上有RCA输出端,这个端子有什么好处呢?
A:有些用家想要用双扩大机,一部推低频段,另一部推中、高频段,甚至它们的多声道系统想要每声道用一部Dwarf。有了这个RCA输入端,用家可以不必外接转接器,就能够如此使用,这是很方便的。
Rainer Reddemann
音响知识:扩大机输出多少瓦重要吗?
想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扩大机的输出功率是如何计算的?首先,您必须从扩大机的输出端「实际量测」输出电压有多少,在依输出功率的计算公式:「输出功率=输出电压的平方除以喇叭负载阻抗」来计算。我们都知道喇叭负载阻抗是会随着频率或共振而变化的,不过一般都是以固定的8奥姆或4奥姆来计算,所以只要将负载阻抗带入公式,很容易就可计算出扩大机的输出功率。
不过,除了可以用数字计算出来输出功率之外。还有一样东西很重要,那就是输出电流的大小。由于驱动喇叭的是电流,不是电压,所以,想要有效驱动与控制喇叭,扩大机到底能够「真正」输出多少电流甚至比输出多少功率还要重要。许多扩大机标榜大电流设计,号称输出有几十安培云云,这些「号称」有很多是功率组件的最大电流承受能力理论值,而非扩大机真正的电流输出能力。真正大电流输出的扩大机,电源供应一定巨大无比,而且功率级的讯号路径也会以个别粗大的讯号线或铜棒等做为讯号通路。大电流要用在什么场合呢?庞大而持续的低频再生非常要大电流,这也是音乐底部基础扎实的来源。
个性焦点
中性偏软调,声音柔细,但该有的力道还是不缺,可说是柔中带刚、软中有劲的个性。高频段柔美带有适当的光泽,甜味不浓,但跟馒头依样越嚼越香甜。中频段松软中带有适当的凝聚力,形体不是非常庞大。而是比例适当匀称。低频段量感相当丰富,延伸性也好,但不是带有重量感那种。整体平衡性很好,听起来很舒服。
搭配建议
馒头拥有淡淡的香甜,多吃不腻。不过,如果在馒头夹上一个荷包蛋、或一些味道比较重的配菜,会让整体的满足感提高。建议使用比较活泼、拥有甜味与光泽的数字讯源或喇叭,这样可以在淡淡的香甜中加入活泼活生的个性,让音乐魅力更难挡。
参考软件
「美声礼赞Voices」是一张很好听的歌曲精选集,就是因为销售成功,所以后来才有第二集、第三集出现。片中第一首Queen为1992年西班牙奥运所写的「巴塞隆纳」可说气势惊人,震壁碎瓦,很少音响器材可以完全过关。其它曲子更是支支动听,感人至深。小音量听,可以享受绝美音乐;小音量听,可以测试音响器材,可说是一举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