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样板戏 [复制链接]

查看: 3378|回复: 11
1#
说到中国音乐,不知有没有喜欢样板戏的。
《红灯记》-谢谢妈!你会唱吗?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样板戏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时令不好,风雪来的骤,妈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来往帐目要记熟。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家中的事儿你奔走,要与奶奶分忧愁。
TOP
3#

回复:样板戏

Algernon兄好厉害啊!
TOP
4#

回复:样板戏

样板戏太熟悉了,三个阶段,《磐石湾》终结。没有多少意思。从另个角度说,中国传统戏曲搞现代戏,也是没有多大意义。更大程度上说,充当一个小号手。

样板戏有意思的,似乎只有一个,伟大领袖毛主席喜欢哪一出,知道么?!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5#

回复:样板戏

我猜毛主席是喜欢传统京剧的。
TOP
6#

回复:样板戏

伟大领袖喜欢的样板戏叫《龙江颂》,原因好象说有二点。
老毛喜欢家乡戏胜过京剧,夫人江青喜欢京剧胜过其他地方戏。

样板戏,无聊戏,不说也罢!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7#

回复:样板戏

袁世海先生的鸠山真是坏到骨子里去了!
TOP
8#

回复:样板戏

牛,这个听起来过瘾
TOP
9#

回复: 样板戏

原帖由 舒存 于 2007-7-1 17:14:00 发表
样板戏太熟悉了,三个阶段,《磐石湾》终结。没有多少意思。从另个角度说,中国传统戏曲搞现代戏,也是没有多大意义。更大程度上说,充当一个小号手。

样板戏有意思的,似乎只有一个,伟大领袖毛主席喜欢哪一出,知道么?


叶永烈:我为毛泽东拍“内片”(ZT)
在纪念毛泽东一百一十周年诞辰时,我从报上读到记者采访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报道:
1975年,她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毛泽东主席录制一批京剧唱腔。用二胡来演奏京剧唱腔,既要展现京剧演唱的韵味,又要保持二胡自身的特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闵惠芬曾在不同的文艺团体工作过,又具有相当高的二胡演奏功力,再加上当时年纪轻,于是,她决定全力以赴攻克这个难关。 为了掌握京剧声腔的特性,那段时间,闵惠芬在京、沪两地到处求教京剧名家,不但自己学唱,还仔细揣摩不同流派的区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她跨进了京剧的大门,并且用二胡录制了一大批京剧唱腔。……不久前,她在新华网的一篇《毛泽东遗物故事》中得知,毛泽东主席生前收藏着许多唱片和录音磁带,文中写道“在众多乐曲中,毛泽东更喜欢闵惠芬演奏的二胡曲。他生前特别喜欢听闵惠芬独奏的《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连营寨》、《哭灵牌》等名曲。”她读后不禁泪水盈眶。
我在遇上闵惠芬的时候,也不由得跟她聊起当年拍摄京剧唱腔“内片”的情形。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内片”是怎么回事。那是二十八年前,我奉命为毛泽东拍摄“内片”……
1976年5月初,根据来自北京的指示,上海成立“内片”摄制组。我突然被任命为上海“内片”摄制组导演。
这一任命,不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且使我的同事们都惊讶万分。因为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文艺黑线干将”、“大毒草作者”,遭到抄家,在“五七干校”度过三年,然后则去“深挖洞”──挖防空洞及做煤渣砖。这样的“臭老九”,怎么可能去拍摄“内片”呢?
在当时,所谓“内片”,也就是保密性极高的影片。进入“内片”摄制组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
接受任命之际,我理所当然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解释,这才明白,这一“内片”是“中央直接交办”的,必须限时限刻完成。这些“内片”,并不是关于原子弹、导弹、卫星之类的保密片,而是专为“中央首长”拍摄的娱乐性影片──代号为“文集内片”。
当时,对这一“内片”的要求是质量高,速度快,限时限刻完成。在任务下达之后,必须在半个月以至一星期完成影片──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像的速度!
上海一共成立两个“文集内片”组。我所负责的这个组五十多工作人员,赶拍《驯兽》以及京剧唱腔音乐。另一个组则拍摄京剧“旧戏”──才子佳人戏。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理解的事!
在毛泽东去世之后,这些“文集内片”的拍摄也就急刹车。
后来才知道,这些专供病重的毛泽东观看用,在北京与上海两地各成立“文集内片”组。由于影片是专供毛泽东观看的,所以在毛泽东去世后,便中止了这一拍摄。
后来才知道,我作为“臭老九”,突然被起用,其原因是:为了确保如期完成“中央直接交办”的“文集内片”,必须挑选“手脚快”的导演。在诸导演之中,选中了我──因为我在同行之中向来有着“快手”之誉,不仅剧本写得快,拍摄影片也快。
我明白,在厂里,我能够被任命为“内片组”导演,表明在厂领导眼中,我已经是“强盗”了。
所谓“强盗”,亦即“强导”的谐音。在电影厂,习惯于把最拔尖的导演称为“强盗”──“强有力的导演”。
于是,在毛泽东病重的那些日子里,我变成了“忙人”,兼编导于一身──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从1976年5月接受任务,到9月9日毛泽东去世,短短四个多月中,完成了九部影片。
以下是当时完成的影片目录:
一,《驯兽(一)》,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二,《驯兽(三)》,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三,《京剧唱腔音乐.柴桑口》,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四,《京剧唱腔音乐.空城计》,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五,《京剧唱腔音乐.文姬归汉》,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六,《京剧唱腔音乐.文昭关》,编剧兼导演,舞台记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七,《京剧唱腔音乐.游龙戏凤》,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八,《驯兽(四)》,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九,《驯兽(五)》,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TOP
10#

回复:样板戏

由于“文集内片”的拍摄,处于极端秘密之中,关于其中内幕,我只在1992年第二期的《炎黄春秋》杂志上,见到齐英才的一篇回忆文章:《“文化大革命”中秘密拍摄传统戏始末》。齐英才原是著名京剧演员,当时担任上海内片组总负责人。

他回忆道:

   1975年深秋,天气特别地阴冷。一天上午,当时上海市文化局负责人孟波同志突然来到我家,很神秘地对我说:“老齐,咱们俩有些事要马上去北京。”他这没来由的话,把我弄得如坠云雾,不着边际。那时,我刚被宣布解放,虽然说是让我和陆汉文、胡冠时等同志负责上海京剧团(即现在的上海京剧院)党委工作,但我是心有余悸,处处小心,大事小事都请示,生怕再被靠边批斗。出于谨慎,我问:“是什么事情?”孟波不露声色地说:“到了北京就知道了。”他秘而不宣。我更加要刨根问底:“你不说清楚,我就不去!”他犯了急:“瞎,你这个人真死心眼,告诉你,是搞传统戏的事。”一听说是搞传统戏,我这脑袋轰的一下就像炸开了。这八九年来,为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戏,我吃的苦头还少吗?现在是什么时候,八个样板戏唯恐大树特树还不够,搞传统戏,岂不是黑线回潮,复辟倒退吗?这可是拿政治生命开玩笑呀!我急忙摇头说:“这个事情我不能去,打死我也不去。”孟波见我如此顶真,便朝我面前凑了凑,轻声说:“你放心,这是中央最高领导要看,不会有问题。”他特别强调“最高领导”,使我感到有了几分安全感,于是便点了点头。孟波见我同意,便交代了第二天去北京的事宜,留下机票后告辞了。
   登上飞机,孟波和我相邻,待飞机升空,他瞧瞧前后左右,对着我的耳朵悄悄地说:“是毛主席要看,因为你熟悉京剧,所以非你莫属。”我这才恍然大悟。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也只有他老人家能作出这样的决定。

主席指示要搞传统剧目的录音、录相、拍电影。这个决定使江青等感到为难,顶着不办,主席那里交代不过去;办,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否定了这十几年来的所作所为。所以江青几次找于会泳等商量对策,结果是打出“给中央负责同志作调查研究”、“给今后文艺革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留下宝贵资料”的旗号,来掩盖他们的空虚,并且尽可能缩小范围、对象、严加保密。


按照文化部于会泳“对外要严加保密”的指示,上海拍摄地点选在泰兴路文艺俱乐部(也叫丽都花园,即现在的上海市政协)。这是一座花园式的别墅庭院,门口有大铁门,院子里很宽敞,有游泳池、办公楼、会议厅、放映厅等,大门一关,即与外界隔绝,确是一个理想的拍摄点。按照拍摄计划,各路人员很快进入拍摄点,成立由我担任组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齐闻韶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参加拍摄的人员都按照样板团的伙食标准,免费供应中、晚两餐,菜肴不错,这在“三六元万岁”的年代,还是颇为实惠的。

片子送审通过后,只准印四个拷贝,一个送中央,一个送国务院文化部,一个送钓鱼台,一个送中央电影局资料库。这种种的神秘色彩像是一道无形的鞭子,催促着我们日夜加班,不停地赶拍,不到半年,就完成了二十余部戏的摄制。这种速度现在看来确实惊人。

迄今,我手头还保存着当年的一份“情况汇报”。这是我刚刚担任上海“内片”组导演时,由于不明白“中央交办任务”的意图,写了一份请示报告。这一报告真实地反映了接受任务之初的真实情况。


内片《驯兽》情况汇报

  “内片”组导演 叶永烈

1976年5月8日,我摄制组已在上海杂技场进行生产试验,驯熊猫、驯猴各试拍了一个节目。

5月9日,听了“内片”组齐英才同志传达后,提高了对拍摄内片重大意义的认识。同志们认识到,这是中央直接交办的任务,非常重要。

拍摄这部影片,既要质量好,又要速度快,不能像领导同志批评的那样“十五分钟的节目搞了半个多月”。

目前,我们组还存在几个认识问题,请领导明示:

一,我们这部影片与一般传统节目内片的要求是否一样?拍摄意图是什么?是否也属于作为资料用的资料片?由于意图还不很明确,有些具体问题就很难掌握。例如,拍旧戏的内片,是用大平光,不以反侧光为主。可能是由于旧戏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宜于用大光比,不宜于用反光、侧逆光,不要勾划得像英雄人物形象那样刚强有力,而只宜用大平光表现得柔和。但我们表现的是驯兽演员,表现的是天真可爱的动物,表演对象不同,是否也仍用大平光?

二,拍摄地点定不下来。按照纪实的要求,应在上海杂技场拍。但杂技场四面都是观众,除了较俯的或很近的镜头外,其余大部分镜头都要以观众为后景。这样处理,一方面画面较乱,不利于突出主体,颜色较杂,另一方面,据了解,北影在拍杂技、马戏片,都是用幕布作背景,不带群众。所以,我们拟改为在上海文化广场或其他舞台上拍摄,后景用幕布,是否合适?

三,我们拍的是《驯兽(一)》,北影拍的是《驯兽(二)》,两部片子的格调(包括字幕、衬底、用光等)是否应统一,还是各搞各的?

四,上海市文化局领导未直接从市委接到拍摄此片任务,他们对情况不很了解。我们向他们请示工作,他们无法给予答复。
齐闻韶同志(注: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建议我们尽快把情况向领导汇报,迅速弄清意图,以便能在5月20日前如期完成拍摄任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