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舒存 于 2007-7-1 17:14:00 发表 样板戏太熟悉了,三个阶段,《磐石湾》终结。没有多少意思。从另个角度说,中国传统戏曲搞现代戏,也是没有多大意义。更大程度上说,充当一个小号手。
样板戏有意思的,似乎只有一个,伟大领袖毛主席喜欢哪一出,知道么? |
叶永烈:我为毛泽东拍“内片”(ZT)
在纪念毛泽东一百一十周年诞辰时,我从报上读到记者采访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报道:
1975年,她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毛泽东主席录制一批京剧唱腔。用二胡来演奏京剧唱腔,既要展现京剧演唱的韵味,又要保持二胡自身的特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闵惠芬曾在不同的文艺团体工作过,又具有相当高的二胡演奏功力,再加上当时年纪轻,于是,她决定全力以赴攻克这个难关。 为了掌握京剧声腔的特性,那段时间,闵惠芬在京、沪两地到处求教京剧名家,不但自己学唱,还仔细揣摩不同流派的区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她跨进了京剧的大门,并且用二胡录制了一大批京剧唱腔。……不久前,她在新华网的一篇《毛泽东遗物故事》中得知,毛泽东主席生前收藏着许多唱片和录音磁带,文中写道“在众多乐曲中,毛泽东更喜欢闵惠芬演奏的二胡曲。他生前特别喜欢听闵惠芬独奏的《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连营寨》、《哭灵牌》等名曲。”她读后不禁泪水盈眶。
我在遇上闵惠芬的时候,也不由得跟她聊起当年拍摄京剧唱腔“内片”的情形。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内片”是怎么回事。那是二十八年前,我奉命为毛泽东拍摄“内片”……
1976年5月初,根据来自北京的指示,上海成立“内片”摄制组。我突然被任命为上海“内片”摄制组导演。
这一任命,不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且使我的同事们都惊讶万分。因为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文艺黑线干将”、“大毒草作者”,遭到抄家,在“五七干校”度过三年,然后则去“深挖洞”──挖防空洞及做煤渣砖。这样的“臭老九”,怎么可能去拍摄“内片”呢?
在当时,所谓“内片”,也就是保密性极高的影片。进入“内片”摄制组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
接受任命之际,我理所当然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解释,这才明白,这一“内片”是“中央直接交办”的,必须限时限刻完成。这些“内片”,并不是关于原子弹、导弹、卫星之类的保密片,而是专为“中央首长”拍摄的娱乐性影片──代号为“文集内片”。
当时,对这一“内片”的要求是质量高,速度快,限时限刻完成。在任务下达之后,必须在半个月以至一星期完成影片──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像的速度!
上海一共成立两个“文集内片”组。我所负责的这个组五十多工作人员,赶拍《驯兽》以及京剧唱腔音乐。另一个组则拍摄京剧“旧戏”──才子佳人戏。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理解的事!
在毛泽东去世之后,这些“文集内片”的拍摄也就急刹车。
后来才知道,这些专供病重的毛泽东观看用,在北京与上海两地各成立“文集内片”组。由于影片是专供毛泽东观看的,所以在毛泽东去世后,便中止了这一拍摄。
后来才知道,我作为“臭老九”,突然被起用,其原因是:为了确保如期完成“中央直接交办”的“文集内片”,必须挑选“手脚快”的导演。在诸导演之中,选中了我──因为我在同行之中向来有着“快手”之誉,不仅剧本写得快,拍摄影片也快。
我明白,在厂里,我能够被任命为“内片组”导演,表明在厂领导眼中,我已经是“强盗”了。
所谓“强盗”,亦即“强导”的谐音。在电影厂,习惯于把最拔尖的导演称为“强盗”──“强有力的导演”。
于是,在毛泽东病重的那些日子里,我变成了“忙人”,兼编导于一身──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从1976年5月接受任务,到9月9日毛泽东去世,短短四个多月中,完成了九部影片。
以下是当时完成的影片目录:
一,《驯兽(一)》,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二,《驯兽(三)》,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三,《京剧唱腔音乐.柴桑口》,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四,《京剧唱腔音乐.空城计》,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五,《京剧唱腔音乐.文姬归汉》,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六,《京剧唱腔音乐.文昭关》,编剧兼导演,舞台记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七,《京剧唱腔音乐.游龙戏凤》,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八,《驯兽(四)》,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
九,《驯兽(五)》,编剧兼导演,舞台纪录片。1976年完成剧本及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