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p10;从非常基础、非常小儿... [复制链接]

查看: 43564|回复: 144
31#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电解电容,看看他们的外部结构特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2#

回复: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图中我们看到,1、体积较大;2、容量较大;3、耐压较高的电容,外壳顶部都会有十字或者Y字形的压痕,这是防止万一电容在超电压、超电流或不正常环境下,导致电容严重发热,至使电解液受热膨胀而爆炸的“释放口”。将爆炸“释放口”设置在顶部,是为了万一爆炸也不会炸坏旁边的其他元件,同时也可以减少电解液对电路版的腐蚀。

小容量的电容,有的就没有这些“释放口”了,大概是因为即使爆炸其能量也不大,影响也比较小吧。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5-17 01:26:5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3#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我们来看看电解电容的内部结构,它是由两片金属导体(通常是金属铝)中间加电介质材料隔离,然后紧密卷绕成圆柱形构成的。为了提高电容量,常常还加入(不同配方的)电解液。电解液如果蒸发干枯,电容量就会大大减小,性能明显下降以至于报废。
      



上图这里到了引出脚的位置





引出脚是压接引出的。






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两片金属导体,已经是比较厚的类型了,应该是一个品质比较好的电解电容。









引出脚选择在由两片金属导体卷绕圈数的中间部分引出
PICT9521-tt.jpg (, 下载次数:112)

jpg(2007/5/16 23:57:26 上传)

PICT9521-tt.jpg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5-17 09:42:1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4#

回复: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我们来看看电解电容的内部结构,它是由两片金属导体(通常是金属铝)中间加电介质材料隔离,然后紧密卷绕成圆柱形构成的。为了提高电容量,常常还加入(不同配方的)电解液。电解液如果蒸发干枯,电容量就会大大减小,性能明显下降以至于报废。

    为了防止电解液蒸发干枯,电解电容一般都非常注意封口处理,通常使用优质橡胶加“电木”片,或者加环氧树脂封口。
    引出脚以小铝管一端与金属片压接,另一端套入方便焊接的金属导线引出。

    由于这种紧密卷绕成圆柱形的结构,它就象两个紧密卷绕在一起的带式线圈,电感的形成就可想而知了。为了尽量减少电感的影响,引出脚选择了由两片金属导体卷绕圈数的中间部分引出,使引出脚的内圈数和外圈数基本相等,由于金属导体两端到引出脚的电流方向相反,产生的电感相互抵消;同时还可以减少金属导体两端到引出脚的直流内阻,降低电容极板导体的损耗。

但是,这种结构注定是很难完全排除电感影响的;如果两片金属导体非常薄,金属导体两端到引出脚的直流内阻就比较大了,电容极板导体的损耗将大大增加,品质将明显下降。

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两片金属导体,已经是比较厚的类型了,应该是一个品质比较好的电解电容。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5-17 01:20:30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5#

回复: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由于电解电容很难完全排除自身电感的影响(还没有考虑分布电感的因素),加上电容极板导体的损耗相对比较大,所以电解电容的频率特性、尤其是高频特性是比较差的。而且,引出脚工艺、卷绕工艺和金属导体质量,包括电解液的不同配方等等、等等,都能够明显影响电解电容的品质,要制造出品质优良的电解电容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品质优良的电解电容,价格就不会便宜。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6#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为了进一步减少电解电容的极板导体的损耗,除了选择优质金属导体,减少卷绕圈数外,缩短金属导体两端到引出脚的长度距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相同容量要求时,我们可以把金属导体的长度减小,宽度增加,金属版有效面积不变,容量就一样了。

这样的好处是卷绕圈数减少,减少了自带电感,金属导体品质相同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了电解电容极板导体的损耗,频率特性、尤其是高频特性就能够相对大幅度提高。它的外形上看,是瘦高瘦高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频专用”(电解)电容了。一般来说外形瘦高瘦高的电容,卷绕圈数少,自带电感小,极板导体损耗小,频率特性比较好;如果需要使用电解电容,这些外形瘦高瘦高的电容是音响器材应该优先选用的电容类型。

我们经常提到的纸质电容、油寝电容等“发烧”电容,他们的内部结构大体是一样的。相同品牌,仍然基本遵循“外形瘦高瘦高的比较好”的客观规律;同时仍然基本遵循前面说到的一些判断“经验”。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5-17 12:49:50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7#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当电流流过电容两金属极板时,两金属极板就会产生电场;如果这个电流是交变的,两金属极板在交变电流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与交变频率同步的交变振动,并在(电场)振动力与反(电场)振动力的作用下产生了额外的“杂波”。

哈哈!!振动是音响的大敌!“杂波”是干扰声音纯度、保真度的大敌!(喜欢这些额外杂波产生的“音染”是另外一回事)


为了减少这些影响,卷绕工艺就非常重要了。怎样才能减少振动呢?卷绕尽量紧密,是我们最先想到的办法。之后,又有些公司在加工完成后,对外壳进行均匀挤压以增加紧密度这些措施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三洋公司就更NB!干脆就把它们(极板)固体化。三洋公司的固体电解电容,应该是电解电容系列里的NB分子了。但是由于内部结构基本相同,相同品牌,仍然基本遵循“外形瘦高瘦高的比较好”的客观规律;同时仍然基本遵循前面说到的一些判断“经验”。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8#

回复: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既然我们热爱音响,不管自己摩不摩机,了解一些音响电路里常常用到的元件特性,总是好的,而且是有益无害的。这些虽然是非常基础、非常小儿科的DD,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多掌握些基础的东西才会有大的提高,也才能真正扎实的提高。如果连小儿科的DD都不了解,就武断地认定这个声音好哪个声音不好,而不去找原因,是会影响自己真正扎实地提高的。我说话很直接,很不中听,但绝对没有恶意。
另外,本人水平有限,想到什么说什么,加上老眼昏花,难免有漏、有误,欢迎指正、补充、讨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9#

回复: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电解电容如果仅仅依靠两金属极板之间产生的电容量,那是非常小的,甚至比同体积的CBB电容容量还小,自己计算一下就知道了。

电解液的使用,可以使两金属极板之间产生的电容量成十倍百倍地提高,从而使电解电容获得了体积小容量大的最突出优点。也是电解电容生存的重要条件和优势。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0#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卷绕工艺不同、引脚方式以及工艺质量不同,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系列的电容,仅仅引脚方式的不同,电容特性的区别那真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一类电容————薄膜电容(CBB),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呢?








再看它的引脚是怎么回事?






放大再看看!





哈哈!!有点象一快塑料的横切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