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647484950515253 / 5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复制链接]

查看: 67746|回复: 524
481#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室内乐的欣赏窍门(二不要六要)

1. 不要期待强烈音响和戏剧效果

室内乐早期是指相对于演出形式正规、声音雄宏、在教堂内演出的宗教音乐的音乐,后来则指相对于剧院内演出的交响乐、舞剧、歌剧音乐的乐曲;也就是说,室内乐没有宗教音乐、交响乐、舞剧和歌剧音乐的宏大声音,强烈音响,大幅度的对比,和戏剧性的效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2#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2. 不要问音乐讲甚么?

「讲甚么」往往会是在问「故事内容、情节」,这些往往是宗教音乐、交响乐、舞剧、歌剧中的重要元素,室内乐在十八世纪多半是「娱乐性」的「纯」音乐,创作了八十三首弦乐四重奏和数十首其他重奏作品的「室内乐之父」海顿的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娱乐性」而无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亦没有特定的「故事内容、情节」。

到十九世纪浪漫派,不少作曲家都以室内乐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甚至有直接加上标题,如柴可夫斯基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怀念一位艺术大师》,用来纪念他的挚友鲁宾斯坦;萧斯达高维契的第八弦乐四重奏《献给反法西斯的牺牲者》,刻划出令人心惊,炮声隆隆的战争场面和对惨酷战争的感受;史密搭纳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记录他个人的音乐生涯和晚年耳聋的不幸;德沃夏克的弦乐四重奏《美国人》,满溢著感人的乡愁,而他的A大调弦乐六重奏作品48(今年国际音乐节与布拉姆斯的G大调第二弦乐六重奏同场演奏),则抒发斯拉夫民族的气息、风情和精神。但如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则只因为第四乐章采用了歌曲《鳟鱼》的旋律作主题来变奏而得名,和乐曲的内容无关。

但即使是有标题的室内乐作品,亦往往只是作为乐曲感情的标示,是一种感情的抒发,多于是故事和内容情节的指引,所以与其问室内乐作品「讲甚么」,不如用心地去感受乐曲中的感情是甚么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3#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3. 要欣赏音乐本身的美

十九世纪浪漫派以前的室内乐,可以说是音乐作品中最「纯」的音乐形式,追求的是音乐和谐之美所带来的娱乐性,既不特别强调某一乐器的演奏技巧,亦不如交响乐般,要求强烈的色彩感觉;要求的却是微妙变化之美,是每一件乐器,都有澄清的独奏般的音色,但又要有整体的和谐之美。为此,这类室内乐可从「纯音乐」的方向去欣赏,如:

旋律线条交织之美;
节奏快慢变化之美;
力度强弱变化之美;
音色色调变化之美;
整体和谐统一之美;
曲式结构建筑之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4#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4. 要了解乐器组成特色

能了解室内乐的乐器组成特色,有助于欣赏音色色调变化和整体和谐之美。

室内乐的演出形式,多种多样,以所用乐器件数的不同,分有二重奏、三、四重奏至七、八重奏,甚至九重奏等。有以同类乐器组成,亦有以不同种类的乐器混合组成,前者如室内乐中最重要亦最有代表性的弦乐四奏(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弦乐三重奏(小、中、大提琴)、木管五重奏(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法国号)、铜管五重奏(两支小号、法国号、长号及大号);后者如钢琴三重奏(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五重奏(钢琴和弦乐四重奏)。

不同的乐器组成,便有不同的音乐特色,举例来说,弦乐四重奏的表现力最为丰富,演奏技巧亦最多样化,音域、音色和音区的对比宽广,旋律的歌唱性效果也最好,无论是音色的和谐、音量的平衡,都较易达到。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5#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布拉姆斯的G大调第二弦乐六重奏,作品36则是以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各两把组成来演奏,可以说是两个弦乐三重奏的组合,所以不仅有弦乐三重奏的特色:音色和谐、音量平衡,擅奏歌唱性的旋律,同时还有丰厚的音色音响,较强的音量对比,丰富的和声,复杂的织体。

瑞士作曲家拉夫(RAFF)、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德伏扎克和柴可夫斯基都有弦乐六重奏作品,但都只有一首,而写作年份都较布拉姆斯的同类作品迟。包罗丁的弦乐六重奏和布拉姆斯的第一弦乐六重奏创作的年份相约,却一直未有出版,其中部份更散失了。在此之前写有弦乐六重奏作品的,大概只有鲍凯里尼、施波尔(SPOHR)。但到布拉姆斯的六重奏,才在同类型的室内乐作品中取得突破性成绩,成为同类型作品的典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6#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5. 要了解乐曲结构

要欣赏室内乐的建筑美感,便要了解乐曲的结构(曲式)。

室内乐作品在曲式上多是用三个或四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奏鸣曲是指首乐章以奏鸣曲式写成的乐曲。奏鸣曲式的结构如下:

             ┌--第一主题
             │
     ┌--呈示部--┴--第二主题
     │
奏鸣曲式-┼--展开部-----主题展开
     │
     └--再现部--┬--第一主题
             │
             └--第二主题
奏鸣曲式的结构十分明确而富逻辑性,在呈示、对比和提示的美学基本原则上,是一个完美的结构,因而亦常被运用于各种与音乐、文学、戏剧及舞蹈相关的艺术中。

布拉姆斯的第二弦乐六重奏由四个乐章组成:

Ⅰ.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Ⅱ.谐谑曲,不太快的快板 - 中段,快乐的急板(谐谑曲,但以小调写成,且节奏缓慢,音调忧郁;中段力度变得猛烈,带有斯拉夫色彩);

Ⅲ.稍缓慢但不及慢板(主题及变奏);

Ⅳ.稍快但不及快板(回旋曲式,结合了首乐章材料)。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7#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6. 要欣赏音乐的内在感情

十九世纪浪漫派以来,室内乐虽然亦被作曲家用作为抒发感情的曲体,但相对于其他曲体而言,室内乐所表达的感情仍然是较为深刻和内歛,大多仍保持传统室内乐的「亲切性格」,和「微妙变化之美」的特性。而作曲家往往运用室内乐这种内歛含蓄的特性,倾吐蕴藏于内心,不为人道的深刻感情;为此,要了解一个作曲家真正的内心世界,便要深入去研究他的室内乐作品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8#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7. 要深入了解作曲家的背景个性

室内乐既然会是反映作曲家个性和人生历炼的音乐,要掌握室内乐的内在感情,便要从深入了解作曲家的背景入手了。也就是说,要欣赏布拉姆斯的第二弦乐六重奏,德伏夏克的A大调弦乐六重奏,首先便要认识布拉姆斯和德沃夏克是怎样子的一个人。

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 - 1897)

布拉姆斯生于汉堡,直到三十岁出任维也纳合唱团指挥,才在维也纳度其余生。

布拉姆斯父亲是剧院乐队中的乐师,母亲较父亲年长十六年,婚后生活并不愉快。1864年在他规劝下双亲分居,分居后第二年,母亲逝世,成为鳏夫的父亲不久便与一位较他年轻十八年的寡妇结婚,两人维持著深厚的感情,直到父亲逝世。

布拉姆斯终生未娶,为此有人认为他的音乐缺乏感情,在他的音乐中难以感受得到人间的温暖气息。事实上,布拉姆斯为人有点冷漠,且以举止粗鲁闻名,同时不爱将所有感情表露出来,任何强烈的感情,都会紧密地隐藏在假面具下,或故意装成漠不关心。

布拉姆斯对自己不结婚的原因,称是因为搞艺术难以养妻活儿,遇上作品演出失败时,回家面对妻子,情况就更难堪。但无论如何,到晚年时布拉姆斯独身寂寞的痛切感觉,便不时流露在他的作品中。

其实布拉姆斯一生独身的真正原因,和他与舒曼夫妇的深厚感情很有关系,

舒曼曾在《新音乐杂志》上撰文预言布拉姆斯的音乐天才,舒曼对布拉姆斯有知遇之恩,而布拉姆斯与舒曼及其妻 - 钢琴家克拉拉(CLARA)交往甚密。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院逝世后,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照顾,和克拉拉对布拉姆斯音乐事业发展的关心,两人的情感陷入复杂困扰的境况。但很显然地,两人都从来未有打算,将友情提升为婚姻。直到1896年克拉拉逝世后,翌年布拉姆斯亦病逝。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9#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8. 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室内乐和其他音乐作品一样,乐曲的内容往往和创作背景有关。

布拉姆斯的第二弦乐六重奏前三乐章于1864年9月完成,终章则在1865年5月脱稿,但第三乐章的草稿却可追溯到十年前,其时布拉姆斯已在维也纳定居,亦正是父母亲分居,继后母亲逝世的年月。为此,在这部六重奏作品中的音乐,既有他的故乡德国北部的质朴无华,亦有维也纳的妩媚典雅,而更多的是布拉姆斯那种深沉不露的感情。为此,唐纳德.托维爵士(SIR DONALD TOVEY)将该曲称为「布拉姆斯所有较大型作品中感情最微妙的一部」;而柯贝特(COBBETT)更认为﹕「慢板乐章具有非人间的伤感力,它的阴影彷佛是日蚀时分的景象,日冕和星光在这时出现」,而该乐章最后的变奏「笼罩了一切,就像天空,所有云朵都聚集在地平线,发出眩目的白光」。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5-13 13:20:3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0#

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那么,曲中的伤感,是否来自双亲不幸的婚姻和母亲的逝世呢?而乐曲中的烦恼和有如「眩目的白光」般的迷惑,又是否源自布拉姆斯要强自压抑在舒曼逝世后,对克拉拉与日俱增的眷爱感情呢?

不过,根据布拉姆斯写给JOSEPH GAUSBACHER的一封信中透露,而布拉姆斯的传记作者MAX KALBECK亦断言,这首乐曲和他的一段失败的罗漫史有关。他在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中,将分手的女朋友,一位在格丁根(GOTTINGEN)的教授的女儿,他一直在爱慕的阿伽莎(AGATHE VON SIEBOLD)的名字字母变成音符A-G-A-B-E(G大调:2-1-2-3-6 ,德文字母的H 相等于B),多次在该乐章中出现,以减轻自己的罪疚感,原因是这次分手仍然是因为布拉姆斯不愿结婚,不愿「带上脚镣」。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