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2. 不要问音乐讲甚么?
「讲甚么」往往会是在问「故事内容、情节」,这些往往是宗教音乐、交响乐、舞剧、歌剧中的重要元素,室内乐在十八世纪多半是「娱乐性」的「纯」音乐,创作了八十三首弦乐四重奏和数十首其他重奏作品的「室内乐之父」海顿的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娱乐性」而无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亦没有特定的「故事内容、情节」。
到十九世纪浪漫派,不少作曲家都以室内乐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甚至有直接加上标题,如柴可夫斯基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怀念一位艺术大师》,用来纪念他的挚友鲁宾斯坦;萧斯达高维契的第八弦乐四重奏《献给反法西斯的牺牲者》,刻划出令人心惊,炮声隆隆的战争场面和对惨酷战争的感受;史密搭纳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记录他个人的音乐生涯和晚年耳聋的不幸;德沃夏克的弦乐四重奏《美国人》,满溢著感人的乡愁,而他的A大调弦乐六重奏作品48(今年国际音乐节与布拉姆斯的G大调第二弦乐六重奏同场演奏),则抒发斯拉夫民族的气息、风情和精神。但如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则只因为第四乐章采用了歌曲《鳟鱼》的旋律作主题来变奏而得名,和乐曲的内容无关。
但即使是有标题的室内乐作品,亦往往只是作为乐曲感情的标示,是一种感情的抒发,多于是故事和内容情节的指引,所以与其问室内乐作品「讲甚么」,不如用心地去感受乐曲中的感情是甚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