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5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望勃拉姆斯(第45页有小克莱伯指挥布拉姆斯录影)!! [复制链接]

查看: 67813|回复: 524
1#
[upload=jpg]Upload/2007416344747589.jpg[/upload]

昨天有位网友问我为什么不去听深圳大剧院演出的勃拉姆斯专场音乐会?是啊!很久不听勃拉姆斯了,我发现自己正离这位自己曾经狂热喜欢过的作曲大师渐行渐远。也许近几年巴赫听得太多了,而慢慢忽视了勃拉姆斯。人生就是这样,得到一些美好的事物的同时,你必定会同时失去同样很美好的东西。10多年前,当我听到勃拉姆斯那来自阿耳卑斯山的牧歌以及优美如歌的单簧管五重奏时,我是那么的感动啊。去年,我在基点听音乐,喇叭花的改编版《赋格的艺术》,原来以为只是一部巴赫的改编作品,但我却从里面听到了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的片断,才发现自己应该温习一下这位大师的作品了。昨天晚上,我听了勃拉姆斯的名作《德意志安魂曲》,赫尔维格的版本,非常感动,所以发贴谈谈这位北德的儒者勃拉姆斯。勃拉姆斯是贝多芬的继承者,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作曲家。原来是钢琴家,后来作曲,获得极大成功。他的成名作是《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德意志安魂曲》。勃拉姆斯反对新音乐,一生坚持用古典形式进行写作。创作了四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大量歌曲和室内乐..........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继承乐圣,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下面开始吧:采用老办法,先贴图,再加文字。另外,交响曲的曲式分析是我编写的,有助于大家对作品结构和写法的了解。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5-12 10:29:13
分享 转发
TOP
2#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作于一八六一至一八六八年。其中的第二乐章实际作于一八五七年。这部作品因歌词选自路德的圣经德译本而不是罗马天主教仪式中用的拉丁文,故名。共七个乐章可是一八零七年十二月在维也纳首演时只有一至三乐章,一八六八年四月在布雷教堂第二次演出时增加 了三个乐章成为六个乐章。一个月后,他又加了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她现在悲哀》,是为纪念他一八六五年去世的母亲。这是我最喜欢的勃拉姆斯作品。所以排在第一位。赫尔维格这个版本雄伟与柔情兼具,合唱非常优美!

[upload=jpg]Upload/200733120121223687.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3#

第二交响曲。这是勃拉姆斯的《田园》,D大调,OP73。1877年作于奥地利避暑胜地沃特湖畔的一个小村庄,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乡间湖畔。1878年1月10日在莱比锡布店大厦大厅首演,指挥是勃拉姆斯本人。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浸透着置身于宁静柔和的大自然中特有的开朗喜悦的情绪,基本主题类似幽雅美妙的维也纳圆舞曲。第二乐章:不过分的慢板,三部曲式,充满沉思和冥想,严峻和壮美兼具。有三个主题相互变化,是勃拉姆斯的哲学抒情诗.第三乐章:优美的小快板,回旋曲式。勃拉姆斯更喜欢把第三乐章的速度写得较为松弛,而不用传统的快速活泼的谐谑曲。但是在第二交响曲中,他保留了谐谑曲形式,近似古典的维也纳圆舞曲或连德勒舞曲。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坚毅果断有力,正如乐圣经常做的那样。勃拉姆斯也把他的末乐章写成整部交响曲的高潮,这个乐章有点接近英雄气质,但仍保持这部交响曲的基本抒情特征。阿巴多的演绎强调了乐曲的抒情气质,美轮美奂。同时不乏气势雄伟的处理手法。这部作品处理得富有诗意,是一曲人与大自然的赞歌........

[upload=jpg]Upload/200733120244614754.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4#

莱赫曼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圣赫德维凯塞杰合唱团,柏林莫特腾合唱团这张唱片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个版本似从迷蒙的雾中传来,却始终攫住我们胸中这颗心,初听来觉有飘逸之感。这不仅是柏林耶稣大教堂特殊音响效果的缘故,也是莱赫曼高超指挥艺术的结果。丰厚而不见重浊,处处透出一种纯明清澈之光来。

[upload=jpg]Upload/200733120123669895.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5#

瓦尔特的《德意志安魂曲》效果并不好,乐队很糟糕。最不喜欢的一个版本。倒是那首女低音狂想曲精彩之极!

[upload=jpg]Upload/200733120125777984.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6#

第一交响曲,完成于1876年,自腹稿起,耗时二十一年,是世界交响乐史上的丰碑。乐曲在整体构思,思想气质,都很接近乐圣贝多芬。尤其是明显受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影响。它创造地体现了胜利、欢乐战胜一切苦难困境的思想,彪罗因此称之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快板、引子带有悲剧性色彩,定音鼓的敲击,构成阴沉沉的背景气氛,展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主部是暴风雨般展开的快板,激烈地表达了内心冲突。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优雅抒情。第一段从小提琴和大管奏出的柔弱哀婉的音调开始。中段亲切感人,采用对位手法写成。再现段配器有所变化,格调高雅气质纯朴。第三乐章小快板,忧郁略含幽默,秀丽典雅的第一主题由单簧管诉说,具有维也纳舞曲风味,在主题发展间隙有一段诙谐穿插,中部是管乐与弦乐的对话。第四乐章:柔板,不太快的快板,有一个忧郁的引子,可听到阿尔卑斯山的牧歌与庄严的由铜管奏出的众赞歌。末乐章主部主题与贝多芬的欢乐颂极为相似,乐章在辉煌灿烂中结束。阿巴多的演绎有别于传统,整部作品交代得清清楚楚,非常细腻,织体清晰。格调高雅,非常雄伟!

[upload=jpg]Upload/200733120235586420.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7#

听勃拉姆斯的作品就像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交谈。塞尔的勃拉姆斯是非常优秀的。塞尔特别擅长抒情性作品,所以这版第二交响曲正是投其所好,正中下怀。第三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也处理得相当优美。因为那里面有勃拉姆斯的“侠骨”和克拉拉的“柔情”啊!

[upload=jpg]Upload/20073312133230265.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8#

卡拉扬指挥得最好的作品是勃拉姆斯,有位当代指挥家说他是勃拉姆斯的化身。这版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是我的最爱,以前,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聆听这首交响曲,百听不厌。勃拉姆斯是情场失意人,因为追求一位永远的恋人——克拉拉而未果,所以终生未婚。我总觉得他的作品中有股淡淡的忧郁,就像北德的迷雾森林,带出一股被压抑住的哀怨。第三交响曲是儒雅的勃拉姆斯与美丽的克拉拉最深情友谊的见证!

[upload=jpg]Upload/200733121365413100.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9#

谈谈这部A小调二重协奏曲OP102,这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因为与约阿希姆闹了矛盾,为重修旧好勃拉姆斯创作了这部作品。这部二重协奏曲完成后不久即在科隆举行了首次公演,同样由勃拉姆斯指挥,约阿希姆和豪斯曼担任独奏部分。翌年总谱出版,献题为谨献给约瑟夫约阿希姆,此作品系为他而作。勃拉姆斯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厌烦那种外表的炫耀了,他追求着一种更内在更深刻的美。

[upload=jpg]Upload/20073312255185643.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10#

穆特的贝多芬我觉得很一般,但她的勃拉姆斯和西贝柳斯我是相当喜欢的。穆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过人的天赋,捕捉到乐曲中那些极其微小的细节和转折变化。她成功地处理好了主题音符之间的情感过渡。强弱对比控制得收放自如。这张唱片最后还有一首舒曼的幻想曲非常精彩!

[upload=jpg]Upload/20073312273929948.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