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唱片的最高境界是我在一本唱片发烧书里看到的,在鸟笼般的小阁楼里,放着巨大的jbl落地音箱,用小音量听黑胶唱片,这种比较变态的爱好是日本发烧友的至爱。阁楼,大箱子小音量美学,历史唱片。如果你喜欢写点东西还可以把小笔记本电脑带上去,无线上网看168什么的,完全是特别私密的爱乐生涯啦。可惜我虽然爱写作也有不少唱片,可是找不到这样的阁楼(YY一下美国的阁楼爵士乐运动),但是,我想要是有这样腐败的聆听环境,估计我跑唱片行的时间会少很多,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不少人的梦想呢。前段去新街口的傅雄店买前卫爵士唱片,到他的“小阁楼”坐了一会,是他的工作间,其实是在楼梯下面的一个坡型空间利用起来,算是他的唱片行的后花园吧,他就是在那“阁楼”味道很强烈的地方处理邮购唱片的,可惜没有大音箱,也没有沙发,一个木头凳子如同很旧的琴凳,倒是像个作家的闭关屋呢。
闲话走题了。谢谢各位的支持,也是很久没上168写东西了,虽然每天的潜水还是一直在的。都说音乐开始于诗歌停止的地方,大音不落文字,但我还是有了这本小书《流亡的语速-------来自音乐左岸的极乐同盟》,红色的封面请南方的名设计师给设计的很惟美。文字有的mm说晦涩看的头晕,不过头晕也是音乐之美的身体效应吧,我想。买唱片快10多年了,要是加上我逛书店唱片店,有没有20年呢?也许有了吧。
有点奇怪的是,我最近长了一个毛病,喜欢拿出以前买的唱片来静静地欣赏她们的封面,不是听而是只是看那些美丽的旧日情怀,那些图画在我心里激起的波澜一点也没有我听唱片的时候少。(我的书里也放了100多张唱片封面哦),眼前总是浮现出旧日北京唱片行的胜景,那时候我的钱也少,总是发薪日就是我的唱片日,用大半天的时间走遍各大唱片店铺。我的青春岁月就是这样过去的。而我想,在里赫特啊或者海非兹他们那些我热爱的大演奏家,肯定没有我这样疯狂地SHOPPING,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每天25小时(如果每天真有25小时) 都是在琴房里度过的。这就是发烧友和音乐家的区别了。
如果再八卦一下自己的话,我以前很奇怪是从来不买小提琴的唱片,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大量吃进”,现在最喜欢的也恰是小提琴唱片————当然是小提琴历史录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