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查看: 52623|回复: 259
41#

谢谢清新兄!
现在的讨论越来越客观公正了.感谢各位的精彩发言!
纠正,我听的是78转的SP,比LP更古老的东东,现在已经绝迹.不想卷入LP,CD之争.但我要说,听过的78转是我听过最好的小提琴.绝对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不知此生是否有幸再闻"仙乐"
TOP
42#

sleeper 在 2007-3-14 0:20:45 发表的内容
(3)我按你的方法试了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管乐五重奏,没法听!再试BACH的大无、贝多芬的钢奏,很遗憾,我听不出惊喜。
(5)晶体管现在也是主流,但胆机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只不过不是主流罢了!这本身就说明胆机和晶体管各有所长! 而当立体声成为主流后还有谁用单声道录音?


首先感谢兄弟的实践,双声道用一只喇叭听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同等情况下的比较.您说的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管乐五重奏,没法听!我理解,原因可能是现代录音为了突出"立体声效果"两只拾音话筒的距离较远,只用一只喇叭听,另一边的损失较大,五重奏变成了3重奏了.如果是好的单声道录音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何谓好的单声道录音?一是乐器的像真度,另一就是乐器的声平衡,也就是小提琴的声音不能掩盖过中提和大提.这一点单声道录音靠的是单点麦克风摆位的真功夫;而立体声录音顾及的方面太多,最终只能通过后期的PS做到不自然的平衡.
至于BACH的大无、贝多芬的钢奏,您听不出惊喜,我只能遗憾了。记得我第一次尝试用一只全频喇叭(以前是两只全频的)听已经听过无数次的斯塔克那版著名的水星大无,当时的感觉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个声道的损失丝毫没有影响,相反我听到了更多的细节,也许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有人关注这个,有人关注那个.既然您没有一听钟情,也许是慢热型的.多听听吧,相信您会喜欢.
而当立体声成为主流后还有谁用单声道录音?问的好,现在没有,不一定将来没有.录音界迟早会反思,单声道在特定领域(如单件乐器的录音)有可能回潮
TOP
43#

sleeper 在 2007-3-13 12:45:22 发表的内容
lz 的一个观点是:在某些情况下,单声道比立体声好。大家也都同意,由于没有哪一个录音既有单声道又有立体声,所以没法做最客观的对比,理论上的东西又没法说服人。然而既然所有的唱片公司都从单声道转向了立体声,而在出现立体声的初期绝大部分用户都叫好并接受了这个新东西,立体声出来40多年了也没有哪个公司又改回去用单声道,这就说明立体声的确比单声道优越!不否认某些人(包括某些专家、某些听众、某些评论者,某些......)会觉得单声道比立体声好,但绝大部分的人(包括绝大部分的专家、绝大部分的听众、绝大部分的评论者,绝大部分的.....)都认为立体声比单声道优越!


请注意我的结论一直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五件乐器以下的录音.在这个前提下,大部分"好的"立体声录音都不及"好的"单声道录音.特别是单件乐器的独奏和人声,就我看根本不需要立体声,多声道SACD更是画蛇添足.你也说了理论上的东西难以服人.我这里有实践,您可以一试.随便拿一款有水准的立体声钢琴独奏唱片,尝试只用一个喇叭放音试试.您会有惊奇的发现.尽管这不能证明单声道一定好过立体声.至少会颠覆一部分人的偏见.
晶体管刚出来那会儿,由于效率高,指标好,很快就取代胆机成为主流.大多数人也认为这是技术进步,是这样吗?不用多说了吧.再举喇叭的例子,现在用的磁体能和以前比吗?以前都是昂贵的天然钴磁,现在大多数是廉价的钢磁.所以说流行的不一定都好,科技进步关键看怎么用了,新不如旧的现象比比皆是.录音界迟早会反思,单声道在特定领域(如单件乐器的录音)有可能回潮.
TOP
44#

楼上说的没错!
老一辈艺术家的魅力是主要原因。另一个被忽视的原因是老一辈录音师的“魅力”使然,立体声令人失望,新一辈的录音师也要负相当的责任。
TOP
45#

各位老大有听过美国Westminster(西敏寺)公司的录音吗?那可是单声道录音的极品.玩LP的可以留意该公司,张张是精品.可惜百多张的LP转制成CD的不到1/10,现在DG的官方网站只能查到三款.
其中年轻哈斯姬尔的莫扎特和斯卡拉蒂演绎和录音都是极品.听过的应该能理解我了.CD转制不错,LP更好.
TOP
46#


"其实,有不少同学是想折中,一来是想要全频单元的干净纯美,二来是还要尽量宽的频宽,可惜的是,这两者非常难以调和。调和好,需要高水平,还要大量的银子;调和不好,就会感觉不伦不类,原本全频的韵味消失的差不多,声音也是美丽的少。

所以,我还是坚持开始的观点:玩全频,就要忍受它高频不够高,或者低频不够低。这种缺陷不能忍受,那么就慢慢的成为两路、甚至三路,也就是超高加超低。

说到三路,我想起了著名的两个牌子,一个是THIEL,一个是AVALON. 两个好像都是以准确的声音为目标,为了相位,面板都是厚而且是斜面的,并且为了让每个单元从理论和实际上尽量严格的负责规定的频段,分频器都是高阶的,不是三阶就是四阶。结果是,音场精准,测试频响曲线非常好看,就是非常难推,声音干瘪精瘦的如同T台的模特儿:中看不中用。所以,理论是理论,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我现在最不相信的就是所谓最好的三路理论,看到三路的设计可能连听都不听扭头就走。THIEL当时还号称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分频器,有N多个元器件,是分频器设计的极品等等。深圳有一个南韩人,买了THIEL7.2,然后又买了一对最大的旗舰,扩音机换了N次。当时去听(我也在玩石机,GRYPHON 的早期A类100W×2立体声版,据说是最温暖的一种),还没有接受全频,听了也是感觉怎么提琴象钢丝?太多的经历,让我怀疑是不是发烧、HIFI?怎么除了声音大一点,真实的感觉还没有一个普通的收音机好?

以前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每次听完现场音乐会,回家听自己的系统,就气馁的想把整个系统砸了。。。内心非常惭愧:化了那么多银子,外人还认为自己发烧高手,比专业还专业,没日没夜的折腾,一帮男人在一起胡吹胡侃,都各自以为自己玩的多么高档,扩音机多少瓦,多少银子,喇叭多大,N多路,咸菜多粗,信号线多少银子,等等。。。而声音却无法和真实的作一点点对照。

所以,对分频器,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怀疑


有人说分频器是音箱的毒瘤,越复杂越难听,多不如少,宁肯不要就不要,这点我信。而理论是,分频器阶数越高,分频斜率越抖,声音越干净,测量得到的整个频响曲线越平直好看。而实际是,分频器越高阶,声音就越没有活生感,越简单的分频器,交叠频率越多,可能凸起和凹陷的地方越多,可声音却越好听。全频单元也是,测量曲线可能看起来一塌糊涂,声音却出奇的好听,极限的例子是Lowther的PM6A的网上在障板的测量曲线(看楼上的第5帖),根本是不堪入目,但是,没有一个人听过lowther后不对其极其活生的中高频信服的。这说明什么? 说明喇叭的失真可能大到极点,但是一样能够取悦耳朵。因为lowther的磁铁太强大,喇叭盆根本不能完全承担这些巨大的推力,所以在不同的频段的反应不同,恰恰能够最真实的反映声音的本来面目,虽然有些频段的失真很大。这是人类最好作品的真实实力,不是一个想象的作品。现实是现实,理想是理想。

而频响测量非常平直的单元又是怎么回事?一般说来,那是平衡的结果:或者磁力不是极其强大,效率不是很高,或者纸盆比较厚,反应不是很灵敏,空灵的高频不能真正体现,重点的体现是中频到中高频这个段(300-3000hz),这个例子的好单元是西门子的10寸广播级系列(305/307/308)和德律风根的红毡等,中频非常好,但是不是非常透明,也不是过厚。测量的频响曲线在这个频段几乎是一条平直的直线,真实的反应了单元的设计目标和特点。而这种单元是我本人最推崇的,因为最伟大的作品不是最极端的,而是最中庸的,最协和的。这些10寸单元,严格的说频响就是60-8000hz,放宽一点就是50-12000hz,虽然两头都略微差一点,但是,加上一个合适的高音,在20-30平方米的空间,声音就非常耐听,并且多年听都不会有厌倦的感觉。价格是它几倍甚至是10倍的音箱,可能得到的美感还不如它。

所以,玩喇叭的朋友,认真记住一点:喇叭的失真其实巨大巨大巨大!不是凭某个曲线就能真实反应其真正的声音情况。"


虽然谈的不是一回事,但完全适用于录音.认真看帖的人都会有所感悟.世上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TOP
47#

3l 在 2007-3-25 7:04:42 发表的内容
......

讲多无谓,食多会滞,直接了当:

为了全频事业光大发扬,同志们必须听单声道,必须上全频,切记切记。

大可不必!
全频,单声道只是本人的玩法,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
TOP
48#

名级潜水艇 在 2007-3-22 9:37:01 发表的内容
听过N对全频单元做的箱子,有英德的,有号称国内极品的,没有一对是另人回味无穷的!而那些制作箱子的人都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自得其乐!


玩全频喇叭的几点建议

1,全频喇叭不是真正的‘全频’,德国人就叫‘宽频’,美国人叫fullrange,就是全频,所以,你要忍受它高频不够高,低频不够低。至于高频能到20khz,那么低频肯定就会差几十赫兹。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喇叭,你只能玩的它尽量完美。DJ说,不完美才有玩头,是对喇叭技术的无奈,也是唯一的途径,即没有完美的喇叭。
2,玩全频是一个系统工程。你的胆机算不算够格?你的CD机有没有毛病?因为通常全频的效率都较高,好的全频又非常透明,像一个照妖镜,系统的任何毛病都会在喇叭中反映出来,并且还有喇叭本身的毛病。玩全频之前,对用的单元的特点要尽量搞清楚,不然,整治的方法可能就有误。你如何去整治,那就要有水平和耐心。整治的过程,也是水平提高的过程,研究的过程。
3,建议用障板,不用箱体或者号角。箱体的本身的几个面的倍频(半频)谐振波的共鸣干扰,让喇叭的通透度大打折扣,并且,箱子的一旦结构不合理,重新再作,就会非常麻烦,作好也非常不易。厂家或高手有大量的试验作基础,可以做出比较完美的箱声,普通的DIY一族的失败率会非常高。Qts在0.7左右的玩障板最好。Qts太低,虽然高频可以很好,但是需要箱体或者号角来增强低频,并且也不是一个线性的增强,得失要自己衡量清楚。
4,什么样的胆机推什么样的喇叭.没有好的适合的胆机,任何好喇叭都是没有办法发出好声。谈好喇叭,不能不谈好胆,好胆机,如何作好胆机。很多市面上的胆机是以多路或者箱体喇叭为基础来研发的,大部分推全频出恶声的机会会比较大。所以,玩全频基本上要求胆机要会DIY,并且水平越高越好。很少有一次成功的,这个也要心里有数。
5,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玩全频的永远是少数派,就像玩直热单端胆机的和玩石机的比是少数派一样,原因有很多。你还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即分享的同学不多,合自己观点的同学也不多。既不能孤芳自赏,也不能求全责备。玩全频有时候是个心态。
6,最好的全频单元也比较贵,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不过,大部分都便宜过高级的多路喇叭。
TOP
49#

楼上好!欢迎参与探讨!
<<春风风人>>和<<小提琴演奏八大家>>确是两本奇书.作者都是弦乐演奏家兼乐评家,主要从音乐诠释的角度分析了超级大师独特的Tone.确实,录音技术和音响器材极少涉及.但郑不多的几次涉及却很能说明问题,一次是谈及"最美的小提琴不是LP/CD,而是已经绝种的78转",文中提到的那个富翁就是香港的大烧友陈经纶,郑没有否认HiFi调音的作用,但自嘲和陈是两个世界的.哈西德40年代留下的8个小品不管录音还是演绎都是极品,就我的听音范围,70年代至今,录音技术不进还退.
一直以来,侧重音乐诠释演绎的爱乐者和侧重录音,器材的发烧友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彼此了解很少,很多还是偏见.两者兼通的极少.就拿郑和陈来说,郑本身就是弦乐演奏家,教育家,乐评家,他对超级小提琴发音的认识是从源头(自己拉,大师现场,未经过多处理的78转等)感悟的(我认为是最准确的),但他不懂录音,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来判断录音中的提琴是否"象提琴",他的结论是大多数的现代提琴录音都不太"真".陈是另一类人,用着百万级的天价器材(现在好像是天朗的品牌推广者),主要在音乐还原的最末端,通过极品器材来认识小提琴.陈本人是不会拉琴的,
我是拥郑派,但对录音技术,器材也颇多关注.就本人愚见,克莱斯勒,海菲滋,哈西德,年轻梅纽因,蒂博等迷人却又风格迥异的超级小提琴发音之所以保存下来,演绎和录音绝对是同样的贡献.
TOP
50#

回复: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本文部分内容已刊登在200706的<<现代音响技术>>第70页的"玩家手记"栏目.标题为"术业有专攻——我的三套个性化Hi-Fi系统"
欢迎各位讨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