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查看: 52660|回复: 259
51#

回复: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楼上的有意思,虽然本人并不赞同您的观点,但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还是相当的佩服.
TOP
52#

回复: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原帖由 溪秀兰 于 2007-6-8 15:45:00 发表
看到这个帖子我正在听LP,试着将唱头放大器右声道的信号线拔下来,只听左边的一个喇叭,感觉当然没两个喇叭爽!!!!


到上海有空联系我吧
TOP
53#

回复: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原帖由 hyao 于 2007-6-7 15:55:00 发表
本文部分内容已刊登在200706的<<现代音响技术>>第70页的"玩家手记"栏目.标题为"术业有专攻——我的三套个性化Hi-Fi系统"
欢迎各位讨论.

文章的第三部分卧室单声道系统被<<现代音响技术>>的编辑严重阉割变的不知所云.现贴出原文如下:

卧室--只有一个音箱的单声道系统


这是一套极个性化的系统,可复制性是极低的. 象这样单只音箱的单声道HiFi听音系统恐怕全世界都没几个人用吧.价格是不低的,我的三套系统数她最贵了.
本人算历史录音爱好者,家中购入的正版CD,七成以上是1960年前的单声道录音,主要是弦乐,钢琴,爵士重奏,人声.不听交响. 就拿小提琴录音来说,烧友喜欢的一般是帕尔曼,穆特,阿卡多,拉卡杜斯之流,追求的是"松香味".而资深乐迷则偏好克莱斯勒,艾尔曼,海菲滋,米尔斯坦,奥伊斯特拉赫,年轻梅纽因,追求的是音乐的诠释.泾渭分明.前者一般是中,新生代,最新的4D录音技术;后者都是老掉牙的古董,很多CD都是从78转唱片翻录的,暴多的"炒豆声"又是MONO.但只要琴音一出来,那个味道啊,让您忘却所有的音响性,只有音乐,感人心扉的音乐.这才叫音乐性.
另一个因素,我觉得现代录音有误区,首先麦克风靠的过近,导致的结果小提琴的声音一个样,分不清是谁拉的;其次美学追求有偏差,过分追求频响,动态而忽略音色的表现.曾听过某发烧小提琴录音,提琴手的呼吸声都录的一清二楚,但主角的提琴声实在录的不真实.这点老录音的工程师好的多.咨询了专业录音师也验证了我的猜测, 现在流行的4D3D录音,拾音后,都是用D/AA/D,再加上激励器、等化器、均衡器等等器材,通过各个录音器材上各个按键的推上推下推出来的,按照他们录音的朋友们说法,发烧友们本身就是在听罐头音乐。相比较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于是谋划一套单声道听音系统,用来听历史录音和小编制室内乐.
我的听音哲学是单声道的老录音一定要用单只喇叭的单声道放音系统才完美匹配.原因是单声道经过两声道重播时,很容易因为两个声道之间的相位差导致声音发蒙,影响效果。其实除了本身就是单声道的老录音,小提琴/大提琴无伴奏,吉它独奏,钢琴奏鸣曲等单件乐器的立体声录音如用单声道系统放音效果反而更好.除了少数的发烧录音(特强调定位,声场,现场感的),5件乐器以下的室内乐都是一个喇叭好过两个喇叭的.
音箱是前文提到的英国天朗最小的监听箱,用的是好人氏的5寸全频,功放是新到的两分体2A3单端直耦.CD机是老CEC的五牒连播.

本套系统的亮点当然是功放.2A3RCA的传奇名管,3W的输出功率.名声虽不如西电的300B,但深得资深烧友的宠爱.( 2A3300B全面平衡的多,不光是低频表现.)前述书房的功放也是用的2A3单端单管.这套两分体2A3相比书房的2A3声音好不少,主要是声音通透晶莹,瞬态佳动态好;功率充沛; 极其自然顺畅的低音;中低频段很厚,磁性、有韵,明显的古董声,然而高频部分却又有些华丽但不过份.正是我想要的声音.

很多东西知道的人不多,因为很少在媒体前作秀.但的确是好东西,靠用户之间的口碑相传.也许这才是Hi-End精神,只为少数"同道中人"享用.
近年经济学界新出的一个名词--"长尾效应",是最好的诠释.
音响,是很个性化的东西,特别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您的听音类型,风格,美学取向,甚至性格,人生哲学都有关系.现在国外有一部分烧友已经不满足市售的商品化成品机,而是找到了设计师,和其沟通自己想要的声音,懂电路的还可以和设计师一起设计适合自己的电路.当然价格是不菲的,好处是一旦定型很少经常换机的.
就本人愚见,音响系统三大件,音箱是决定整套系统的风格定位,也就是你的审美取向.一旦确定了箱子是不可以随便换的.而功放存在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发挥音箱的潜能.所以说用十几万的晶体机推3/5a是真正的高手.
我用Goodmans 5''全频,以前用DIY2A3,很喜欢2A3质朴内秀的气质,但感觉远未发挥Goodmans的潜质.偶然看到老关的小音量美学,视为同好,于是邮件/电话交流电路,设计哲学,下单定制.到货之前从未听过老关机器的声音,但多次交流后一点不担心声音的取向风格,只是担心我国野蛮的物流是否把机器摔烂.还好平安抵达.声音如预计般的好.
小心珍惜的使用这些宝贝,用谦逊的音量播放简单的音乐,你才会得到心灵上最大的震撼。此时,音乐的本身就彻底将你感动,音量大小已不重要。
写下此文与有主见的中烧高烧友分享,相信自己,追求自己的天籁!
TOP
54#

回复: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欢迎大家重新讨论历史录音。
本人收最多的还是naxos,价廉好找。大多数转制的相当不错,垃圾当然也有,如兰多夫斯卡和费雪的平均律。
Biddulph的提琴是绝品,胡伯曼和蒂博的小品别家还真没见到。转的也有特色,底噪大,但琴声确实“高保真”
testment贼贵,我收的少。但那张少年梅纽因和哈西德是极品。特别是哈西德,40年代的录音也是天碟级别,演绎更是了不得。强烈推荐!
music&art有一张西盖蒂的双张,相当奇怪,两首协奏曲转的好极了,比同一录音naxos要强很多。但巴赫的两首无伴奏sonata,转的糟糕透顶。都是30年代的录音。
TOP
55#

回复: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原帖由 scfan 于 2008-2-2 12:30:00 发表
海菲兹不如西盖蒂,只发生在巴赫小无上

其他作品,海菲兹无人能敌

就算帕格尼尼再世,也玩不过海菲兹



这个有点过了。除了在巴小无的演绎中海老排不上号以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也非其所长,还有室内乐。盖应海老个性太强,团队合作不易。
协奏曲是海老的音乐范畴。普罗克菲耶夫第二/西贝柳丝/维厄唐的小协,萨拉萨第/圣桑的纯小提琴音乐更是成了海老的专利。
至于四大小协,高手实在太多,每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海老留下的小品不多,大全集第一刊三张套的电气时代录音是极品。也是最能体现其“天鹅绒”般的音色。
单论小品,无疑是克莱斯勒和艾尔曼。即是蒂博和米尔斯坦也不输海老。
TOP
56#

回复: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原帖由 kalasi123 于 2008-2-2 11:18:00 发表
就拿小提琴的发展史来讲,是一代不如一代,温格罗夫不如沙汉姆,沙汉姆不如帕尔曼,帕尔曼不如格罗密欧,葛罗米欧不如海费茨,海费茨不如西盖蒂,西盖蒂不如弗莱舍等更老的一代的小提琴大师,历史录音虽然差了一点,......


一代不如一代是现实。
帕尔曼不如格吕米欧,海匪茨不如西盖蒂可能大部分人不同意。
西盖蒂不如弗莱什更是极端了。
TOP
57#

回复: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原帖由 bbc4 于 2008-2-4 16:40:00 发表
音乐是如此主观的东西,怎么可能做比较。

可以比的只剩下技术了,我们中间又有多少人有资格评价技术呢?郑的书对很多人真是救命稻草,没了这根拐杖,我不知道还有谁能说出多少东西来。可以说郑老无意间迎合了很多......


此帖的目的是聚集一些历史录音的同好,大家一起聊音乐.比较是难免的.
论坛的观点都是主观的.小提琴有四根弦,钢琴有88个键这些客观存在是不用上论坛的.
可比的只剩下技术?此言差矣.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教育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君不见8,9岁拉帕格尼尼并不少见.但顶尖高手呢?拿现在流行的一批和老一辈的比较.差远啦!为什么?
我不是专业人士,因为爱乐而学了一段时间小提琴.郑首先是一位小提琴教师,而且是一位良师,在上音那会儿以专治"疑难杂症"闻名.乐评是退休以后的无心之作.佩服郑的一是其用通俗的言语化繁为简把一些专业的小提琴演奏技术普及给广大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二是他就"一代不如一代"(上面的问题,仅限顶尖高手)做出自己的诠释.我认为是完全站的住脚的.
TOP
58#

回复: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赞同楼上!
德彪西变化莫测的色彩,马勒庞大的音响建筑的确不适合历史录音。
TOP
59#

纪念本帖发布2周年。本人的新浪博客新开,欢迎各位朋友访问探讨!
http://blog.sina.com.cn/beberita
TOP
60#

哎,都没注意前提啊!我说的是5件乐器以下,特别是小提琴录音。单声道要在交响乐胜过两声道或者以后的多声道是不可能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